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陽明學作為究竟之學,真正實現(xiàn)了“儒釋道”貫通、心物貫通、天地貫通,成就了王陽明“內(nèi)圣外王”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圣果,習近平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現(xiàn)集眾家之長,試對陽明學作粗淺介紹。
一、知行合一
陽明學的根本宗旨是“知行合一”,不同于常見“知行不一”的“兩張皮”學說,其于“修齊治平”一切情況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適用性實證性,其最有效的傳播方式和過程,就是王陽明至終都以其學說為統(tǒng)領,以繁忙的為官從政、帶兵作戰(zhàn)及具體的日常接待等親歷事務為教案,以時時處處為道場,不斷啟發(fā)身邊的學生和朋友,一同親身體驗其學說在“為學做人處世”等各個方面,如“空氣之于生命般”的作用和影響;掌握這一學問后,對任何人而言,不論是獨處還是群居,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甚至不論是醒時還是睡時,在一切時一切處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最直接最高效最安全最吉祥的指南,這一簡捷明快的指南,由于契合萬事萬物萬法的根本,所以它既是方法又是標準,“大道至簡”易于學用,能以不變應萬變,可以保證自己當下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都能朝向正確方向并落實在正確線路上,且能以短期來保證長期直至終生的成功吉祥。
陽明學“知行合一”,與“理論聯(lián)系實際”“說到做到”等的含義也略有不同,這里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觀照且感應”,他講究“知行”必須根植于“天理”,比如陽明的學生陸澄問:“主一之功,讀書一心在讀書上,接客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稱得上主一乎?”先生答:“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稱得上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是專主一個天理。”
根植于“天理”的知行是“良知善行”,它是成就宇宙人生力能果報的源泉,承載“良知善行”精神的人法能夠生機無限且能與天地同壽。“良知善行”執(zhí)行得好的人,就是圣賢之人,他們的人生特點是“善有善報”;“良知善行”執(zhí)行得不好的人,就是罪苦凡夫,他們的人生特點是“惡有惡報”。“良知”就是道心之知,彰顯“良知”的關鍵是恢復道心革除私欲——“沒有夾雜人私欲的是道心,夾雜人私欲的是人心。”“知”如鏡“行”如掃,“知行合一” 則“我心不動,以順萬物之自然,只是觸機神應,就能發(fā)揮良知妙用。”
二、心即理
“心即理”是陽明學的基石。“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心”作為充塞天地的靈明覺體,是宇宙人生最高級的物質能量智慧狀態(tài),是造化天地萬物眾生萬類的靈母,是最根本的客觀實在,是一切實踐活動的回歸趨向;“理”是人及萬物交流運作的準則規(guī)矩,是人及萬物安身立命的依怙資糧。如“水即波、波即水”的道理一樣,“心即理、理即心”,理之于心,“本自具足”“萬物皆備”。人通過開發(fā)道心彰顯天理,就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圣人無所不知,只是知個天理;無所不能,只是能個天理。”
王陽明認為“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主張求“理”不在于“格物”,而在于“致知”,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以“求理于吾心”作為“致知”途徑,否定了“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的流俗觀點。
三、致良知
陽明學說的精華是“致良知”。通俗解釋:致—找到并遵循,良—善意的,知—心中固有的程序編碼;“致良知本身就是一種偉大力量”:人人心里都有一個良知,根據(jù)良知去做事,就能準確地分辨是非善惡,它本具的“最優(yōu)算法”能夠快速提供“最優(yōu)選項”,而不必靠典籍數(shù)理,當然這是本心得以恢復情況下的本能顯現(xiàn),如在本心作用下每個鳥巢構造的精妙程度并不遜于“北京鳥巢”,每個螞蟻或蜜蜂族群的管理水準并不遜于任何人類團隊等等。“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xù)到今天,在日韓被尊為“宇宙之學”,在中國重獲重視并綻放出強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
“致良知”要在應對聲、色、貨、利上下功夫,只要在過程中守護自己的良知精純光潔,沒有一絲一毫的遮蔽,那人們同聲、色、貨、利打交道,實際就是順應天道理則自然運行了。
王陽明說“義利之間微矣”,認為義與利之間的差別很小,如果能做“義”事,對他人有益,自己也一定能獲得利益;但不可本末倒置,“君子喻(認同)于義”,則義利均得,而“小人喻(認同)于利”,則義利終失;良好的收益不是來自利益追逐,而是源自道義的積養(yǎng)。
“致良知”須惜緣而不能攀緣:“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此便是實實落落、明善成心的事。后儒不知圣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的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yè),如何做得?”無論自己的現(xiàn)緣是明是寂,一切相遇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是利于自己成圣成賢的最佳機緣,圣賢的標準不是數(shù)量而是成色,“所以謂之圣,只論精一,不論多寡”。
四、立志
王陽明認為人生在世首先要以“立志”為要。“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人惟患無志,不患無功”;“志之不立,猶如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立志的關鍵不在做什么而在于做這些為什么,“立成圣之志,就是愚夫愚婦也可以悟道,若不立圣賢之志,則再飽學亦無濟于事”;“成圣成賢的志不立,人就象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泊奔逸、無有安處”;立得圣賢志后,人生即能化繁為簡,“千事萬事只為一事”;這一點極其關鍵——“此學不明,不知此處耽擱了幾多英雄漢。”圣賢就是以道心為心而不以人心為心的人。
王陽明認為 “致良知”足以擺平人生一切問題,并最大限度提升生命品質。“是非決定成敗,而良知能明辨是非。”“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道之大端易於明白”——“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只是后世的學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卻把難以明白的作為學問,這正是“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作者單位: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來源:昆侖策網(wǎng)【原創(chuàng)】)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zhàn)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wǎng)》,網(wǎng)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內(nèi)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