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遵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立場和方法,同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中國特色和實踐特色,其理論創新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精確定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以及綜合國力都顯著增強,黨的面貌、新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以及廣大中國人民的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里,我國GDP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6000多萬貧困人口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天宮、蛟龍、天眼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經濟科技實力的迅速提升、人民生活的顯著改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中國人民共創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沒有改變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尚有幾千萬貧困人口亟待脫貧,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足以滿足人民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創新能力還不夠強,我國人均GDP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等等。就總體態勢來看,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根據國內外發展形勢和我國發展實際情況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入闡述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問題和戰略安排。報告指出,從黨的十九大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分兩步走,即從2020年到2035年為第一個階段,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為第二階段,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綜合國力將領先世界,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問題,指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與目標。
二、重新界定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自此直到十九大以前,我們黨一直沿用這一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需要準確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就以上兩種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而言,后者不是對前者的簡單否定,而是繼承、發展了之前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日益增長的、不斷升級的物質文化需要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內容之一。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社會生產的相對落后。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是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為背景依據的,是在前后相繼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轉化的。
第二,就主要矛盾的需求端而言,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物質文化消費等經濟需要外,還包括社會、生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需要,如對社會的公平正義、環境的清潔美麗以及政治上的民主法治等日益增長的需要。同時,我國現階段不同收入群體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例如貧困人口對快速脫貧、基本實現小康的需要;低收入群體對縮小貧富差距、豐富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中高等收入群體對高品質的物質文化產品的需要以及對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第三,就主要矛盾的供給端而言,首先是生產領域的產品和服務質量以及生產效率不夠高,中低端供給過剩和高質量的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然后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還不高,經濟發展的效益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經濟結構有待優化;其次是鄉村和中西部地區依然存在絕對或相對落后問題,城鄉、區域之間及其內部發展水平的差距大,不同群體貧富差距依然較大;最后是經濟與社會、生態、政治、文化等發展的不協調,尤其是改善民生的欠賬較多,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這些因素都阻礙了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
三、倡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承、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與立場,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遵循之一,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堅持的根本立場。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執政,就是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鄧小平同志講:‘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這就點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現在強調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歸根到底是為了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維護和發展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
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和實現共同富裕作為邏輯主線貫徹始終。要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不斷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四、提出踐行新發展理念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新時代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必須堅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第一,針對我國經濟大而不強、創新能力不足、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的實際情況,提出創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著眼于解決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只有把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放在創新上,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才能有效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才能開創經濟發展的新局面。要通過改革科技體制,引進、培養創新人才,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加快轉化,形成新的增長源泉,提升我國經濟整體素質,使我國加速邁向世界經濟強國。
第二,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提出協調發展理念。協調發展既是手段又是目標,著眼于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各種不平衡問題。通過補齊短板,提升發展的潛力和整體水平。在推進經濟內部結構,如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的同時,重點推進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進一步推動經濟與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質量與水平。
第三,針對我國發展中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提出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著眼于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是實現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要求。落實綠色發展理念,要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展低碳、循環經濟;綜合采取多種措施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第四,針對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不夠高、國際話語權較弱的問題,提出開放發展理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迅速提升。目前更要牢固樹立開放發展理念,拓展對外開放的層次和范圍,推動形成高水平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第五,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收入和財富分配差距以及城鄉區域間差距大的問題,提出共享發展理念。共享發展著眼于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進全民全面共享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發展的成果。在不斷把“蛋糕”做大的同時,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著力分好“蛋糕”,讓廣大人民有更多獲得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
五、制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舉措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其基本特征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的規模擴張階段轉向中高速的質量提升階段。當前正處于端正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優先實施以下新舉措:
第一,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政策。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政策的主線,推動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一要推進新一代前沿科技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二要在適當的需求管理和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礎上,持續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淘汰僵尸企業,破除無效供給;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三要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一方面,以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為目標推進國企國資改革;另一方面,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全面實施和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
第二,制定實施經濟發展的新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著重強調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一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培養造就大批戰略科技人才,強化基礎性、原創性、前瞻性研究,全面提升創新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能力。二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以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為重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推進農村產業和生產經營體系的現代化。三要支持落后地區加快發展,強化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以及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推動實現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
第三,推動形成高層次全面開放的新格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著力提升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質量和效益,加強創新能力的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探索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拓展高層次的對外貿易和投資。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來源:紅旗文稿,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度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資助計劃”成果)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張開 崔曉雪 顧夢佳:試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矛盾——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考
2018-03-26段學慧、程恩富:以人民為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2018-01-17?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