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艾利森認為“修昔底德陷阱”無需理論支撐,那這個概念不過是一種經驗的直觀,不必打出修昔底德的旗號。

2012年,美國國際關系學者艾利森拋出“修昔底德陷阱”,好幾年過去了, 這個詞熱度不減。許多人都忐忑不安——中美關系是否真會落入這一“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形象化的概念,得名于修昔底德關于伯羅奔尼撒戰爭“真正原因”的那句著名概括。艾利森由此提出一個普遍性的論斷——一個新興強國挑戰一個守成強國,一場戰爭往往在所難免。艾利森的觀點不僅令人詫異,而且自相矛盾。首先,他認為在動物界通行的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并且拒絕探討其中的學理。其次,他在“前言”中明確指出,修昔底德會同意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并非不可避免,而且從修昔底德的上下文來看,其用語夸張,目的是為了強調。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說明這個概念連用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上都成了問題,也就不成其為一個概念了。艾利森在其論著中,一再提到“結構性因素”、“結構性壓力”、“權力平衡的改變”等,已經透露出它們背后的學理。我們知道,最強調結構的莫過于華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不過,結構現實主義只是告訴我們,由于結構性因素的作用,人類社會的歷程密布戰爭“陷阱”,但是,這些戰爭顯然不都是新興強國挑戰守成強國的戰爭。
結構現實主義并不能自動為“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提供理論依據,各種“權力轉換理論”也不能解釋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那么,艾利森憑什么提出這個概念?這里作一點推測。艾利森一生研究政治學,特別是當代國際政治。近些年來,中國快速崛起,中美戰略沖突的風險越來越大。他覺得這屬于新興強國挑戰守成強國的現象,由此聯想到人類歷史上的類似案例,于是便以“修昔底德陷阱”命名之。打出修昔底德的名號,不過是讓這個概念更加響亮而已。至于它是否合乎修昔底德的本意,背后有無理論支撐,他都沒有深究。從這個詞當下的熱度來看,他的目的達到了。如果艾利森認為“修昔底德陷阱”無需理論支撐,那這個概念不過是一種經驗的直觀,不必打出修昔底德的旗號。一個如此不嚴謹的概念出自這樣一位有名學者筆下,而且能風靡一時,只能說明作者很好地投合了某種迫切的現實需要。斷章取義,借題發揮,歷史上屢見不鮮。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微信公號,原題《“修昔底德陷阱”:一個站不住腳的概念》,摘自《安徽史學》2020 年第2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