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良,武漢大學原校長,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實現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問題,也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治國理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對發展問題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不僅貫穿于黨的十八大以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部過程,而且還將影響著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整個大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和最顯著的標志性成果。
(一)新發展理念在“十三五”規劃實施中的主導作用
新發展理念形成于2015年,時為國家“十三五”規劃制定的重要時期。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為主題的中央政治局第28次學習會上指出,新發展理念“是對我們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獲得的感性認識的升華,是對我們推動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總結,我們要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破解經濟發展難題,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新發展理念作為“總基調”,闡明了“十三五”規劃謀篇布局的“物之固然”;作為“先導”和“指導”,昭彰了“十三五”規劃各項舉措和各個環節的“事之所以然”。這一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以“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基本方針和指導原則,對“十三五”規劃做出深入闡釋和全面部署。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十八大以來經濟建設所取得重大成就的闡釋中,高度評價了在“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方面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在制定“十四五”規劃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判斷,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對發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時調整,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導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這是對新發展理念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導理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內容的充分肯定。
進入新發展階段,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錨定了處理和解決好主要矛盾的根本出路和根本路徑。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對的各種問題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發展質量和效益迫切需要提高、創新能力亟待增強、實體經濟整體水平有待提升,最需要解決的是城鄉和區域發展的顯著差距、社會公共服務的明顯滯后,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等問題。堅定不移地貫徹和落實新發展理念,以解決好上述突出問題,不僅有著長遠的戰略意義,更具有實施現階段基本方略的戰術意義。
(二)新發展理念的思想精粹及其特征
黨的十九大以來,新發展理念一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國是衡論的中心議題。作為解決我國一切發展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新發展理念也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精粹和總體性特征。
這一精粹和特征,貫通于新發展理念的各個方面及其整體作用過程之中。五大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新發展理念的各個方面各有側重又相互支撐,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和經濟過程整體中,“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呈現出“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總體性特征。
這一精粹和特征,體現于新發展理念的“先導”和“主導”作用之中。新發展理念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建設“總布局”,是解決和處理好社會主要矛盾的“總布局”“指揮棒”。“創新”重在立足科技創新、依托創新驅動、依靠創新人才、占據創新高地,形成更為完善的創新體制;“協調”著力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五大文明建設之間的統籌規劃、協調發展,拓寬發展空間、深化持續發展,全面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綠色”旨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開放”意在拓展對外開放視界,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合作的開放格局;“共享”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新發展理念的五個方面及其整體作用過程,統一于“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之中,成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之中。
這一精粹和特征,根植于新發展理念的歷史性和世界性的意蘊之中。新發展理念包含著對全球經濟增長和發展中,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陷于各種發展困境和“陷阱”中的經驗教訓的探究。以新發展理念為主導的中國道路,為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案。新發展理念在關于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戰略、發展目標、發展步驟、發展著力點和發展績效等方面的系列理念,對世界上許多國家擺脫傳統增長模式的“窠臼”,跨越各種所謂的“陷阱”有著重要的啟示。
(三)新發展理念在新發展階段的拓展和深化
新發展階段在根本上就是“發展”的新階段,就是以新發展理念為主導的“新階段”。新發展理念同樣厘清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內在趨勢和謀篇布局的“物之固然”,以及“事之所以然”。同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的:“實踐告訴我們,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發展環境不會一成不變,發展條件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理念自然也不會一成不變。”在“十四五”時期和新發展階段的新變化中,新發展理念的思想精粹必然得到拓展和深化。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議》起草說明的講話中,對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理念做出了新的闡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新發展階段,要凸顯其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作為新發展階段創新的關鍵問題。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進入“十四五”時期,創新的關鍵點包括:一是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二是要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新發展階段,要更加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協調發展。要鞏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十四五”時期,要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新發展階段,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十四五”時期,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推動綠色發展;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發展階段,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在“十四五”期間,在以開放為顯著特征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中,要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重視安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新發展階段,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在“十四五”期間,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四)新發展理念的思想精粹和特征在新發展階段的升華
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的政治經濟學的思想精粹和特征得到新的拓展,升華了新發展理念的意蘊。
新發展理念以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循環為主,凸顯了生產、交換、流通、消費相結合經濟運行的總體關系。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揭示了生產(直接生產過程)和分配、交換(流通)、消費諸環節作為經濟運行有機整體的基本特征,闡明了社會經濟關系的“總體”規定性。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戰略思維上,要著力打通經濟運行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及其聯系,形成更多的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在總體上形成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是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引擎,“我們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促進總供給和總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要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地依托國內市場,使新發展理念在“育新機”和“開新局”中發揮新優勢、開辟新路徑。
新發展理念做出了統籌發展和安全關系的新的判斷,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為一體的總體發展目標。在新發展階段,要“著重從發展戰略角度”,在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戰略,完善城市化戰略,調整優化科技投入和產出結構戰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戰略和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戰略上謀篇布局。要使這些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扣、與國家長治久安牢固維系,牢固確立統籌國家發展和安全關系的發展理念。在這一方面,更要求“堅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一,既要敢于斗爭,也要善于斗爭,全面做強自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建議》,對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等做出了戰略部署,強調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筑牢國家安全屏障。
“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時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從立場、觀點和方法上對新發展理念思想精粹做出的新闡釋。
“從根本宗旨把握新發展理念”,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在新發展理念提出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從“根本宗旨”上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才能始終堅持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能樹立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
“從問題導向把握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更加精準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的基本觀點和根本方法,也是新發展階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內在需要和根本要求。我國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舉措要更加精準務實,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的發展過程中,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依靠改革破除發展瓶頸、匯聚發展優勢、增強發展動力。
“從憂患意識把握新發展理念”,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這也是新發展理念的基本觀點和根本方法。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十四五”期間及其之后的一個很長的時期,將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的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會明顯增多。“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深刻認識新發展理念的新特征和新路向,提升解決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的主導意識,增強辯證分析能力和總體意識,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著力于“育新機”“開新局”,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
來源:《經濟學動態》2021年第1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何毅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
2021-02-21李慎明:對熱議《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理論、制度、文化這五個語匯的科學內涵》一文的回應和修訂
2021-02-11張旭、王天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形成、發展與超越
2021-01-13?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