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郝貴生:馬克思恩格斯是怎樣論述“共同體”思想的?
點擊:  作者:郝貴生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2-05-16 08:47:54

 

1.jpg

【內容摘要】“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恩格斯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闡發的。這本書運用唯物史觀原理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階級和階級斗爭、人的本性本質等觀點對“共同體”做出了科學的說明、解釋。他們認為,人類一產生,原始社會中就存在“天然共同體”、“自然共同體”。同時歷史上的“共同體”是發展變化的、具體的,不存在永恒不變的“共同體”。階級社會中,個人隸屬于“共同體”實質是隸屬于“階級”這個共同體。存在利益根本對立的階級社會和國家的本質是“虛幻的共同體”、“虛假的共同體”、“冒充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必然滅亡,必然為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的“真正的共同體”即共產主義所代替。也只有這種“真正的共同體”,才有人的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全面發展。他們還認為,只有通過階級斗爭的實踐,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實現共產主義的“真正的共同體”。


“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極其重要內容。其在馬克思恩格斯1846年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詳細闡發。在一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材中這一概念基本沒有出現,學術理論研究也極少涉及。最近,“共同體”思想經常見諸媒體、網絡。筆者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專業學者認為有責任有義務把馬克思恩格斯這一思想盡最大努力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介紹和闡發出來,供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領導干部、共產黨員、紅色網友和人民群眾學習參考。

2.jpg

 

一、馬克思恩格斯為什么要闡發“共同體”思想?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19世紀40年代正是歐洲社會特別是英、法、德等國思想意識形態領域里極其混亂的狀況。盡管這些思想家觀點多種多樣,但他們面對的社會環境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各種不同的群體、組織、企業、國家。一些思想家們就把這些組織、群體、國家、社會等稱之為“共同體”。英國的洛克和法國的盧梭就提出了“共同體”、“政治共同體”概念。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共同體”?原因是什么?是否具有合理性、永恒性?是否可以改變?如果說不合理或者說可以改變,那么應該用什么樣的“共同體”取而代之?顯然對這些問題,不同的思想家、理論家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僅舉幾個典型觀點:

第一是英國古典經濟學亞當·斯密的觀點。他要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的合理性、永恒性。他認為社會生活中連接人們之間的紐帶是商品交換。為什么會有商品交換?他認為,一是人的本性是“需要”,人自身的需要滿足了,人才能生存。二是社會存在分工,不同的生產活動生產不同的產品。三是人的自身需要不可能都自己生產,于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對他人說,你把我需要的東西給我,我把你需要的東西給你。這就是人的相互依賴性及商品交換,其本質是人的“自由、平等”。封建社會沒有做到是違背人性的。資本主義社會做到了,根源于人的本性自私論。所謂“看不見的手”的思想就是他上述思想的典型表述。

第二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辯證法大師黑格爾的觀點。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主張世界的本源是“絕對精神”。現實社會中的一切家庭、市民社會包括國家都是“絕對精神”外化的產物。國家又是“絕對精神”在地上的直接表現,是地上的絕對權力,是社會生活中其它一切現象包括經濟現象的決定性因素。“絕對精神”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地上的一切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現象和團體也是變化的。在這種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中,黑格爾不自覺地發現了社會生活中“勞動”、“實踐”的巨大作用。他在唯心主義基礎上主張人的自由,但他反對唯意志論中把“自由”理解為不受任何制約的任意性、隨意性。

第三是德國唯物主義、人本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的觀點。他也正視和承認人生活在各種團體中,但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主要是男女之間的“性愛”關系,他甚至把“性愛”關系抬高到宗教的地步加以崇拜。他又由此推導出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即:對己以合理的自我節制,對人以愛。“愛吧!愛吧!愛是什么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的!”他也接受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概念,但他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解不是以經濟關系為基礎的,而是以人性為基礎,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需要,以倫理道德中的“愛”為基礎。

第四是法、英三大空想社會主義的觀點。“社會主義”一詞的詞根源自拉丁語sociare(社會),意指聯合或共享,與“共同體”極其相似。當“社會”一詞后加上后綴“主義”形成“社會主義”概念時,意指由獨立個體的人之間組成的社會成員之間應該擁有公平、平等的權利和地位。資產階級思想家把他們所建立的資本主義社會稱之為“公平、平等”的社會,但許多人發現了這個社會仍然存在剝削、壓迫和不公平現象,于是主張建立新的以公有制為特征的社會制度取而代之。其理性基礎實際是把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自由、平等、博愛”照搬過來。而且把社會主義不是看做歷史發展規律的產物,而是“理性原則”主觀推導和構造的產物,實現這種社會主義要靠思想家個人的實驗和慈善、博愛精神,竭力反對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憤怒”心理及其階級斗爭的實踐。

第五,德國“真正社會主義”的觀點。“真正社會主義”是19世紀40年代德國小資產階級把法國社會主義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文獻簡單搬到德國來,同時用德國的唯心主義、人道主義抽象的、超階級的“愛”的人性論去解釋法國社會主義的思想。他們也批判資產階級把社會主義與政治運動對立起來,但這種批判不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而是站在封建貴族立場上否定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進步性、革命性。他們也在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實際是要建立小資產階級的私有制。他們也極力反對階級斗爭,認為階級斗爭是人的本質異化最壞的形式。

他們的觀點盡管有所不同,但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所有這些對經濟關系、國家、社會等“共同體”的解讀都是錯誤的。根源在于他們的歷史觀都是運用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唯心主義觀點,其對于正在進行的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運動是極其有害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運用一種新的科學的歷史觀即唯物史觀才能正確說明解釋“共同體”。正確解讀“共同體”,也就是正確解讀經濟關系,解讀國家,解讀社會,解讀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由此才能真正幫助無產階級認識歷史的本來面目及其發展規律性、發展方向,實現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的最終目的。

 

二、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理論解讀“共同體”


解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體”思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理解,必須熟知《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闡發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該書主要闡述了唯物史觀以下幾個基本原理。一是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現實的個人,就是他們的生活及他們的物質社會條件。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三是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生產關系)、市民社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問題。四是關于階級、國家、革命問題。五是關于人的本質、本性問題。六是歷史活動的主體和創造者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正是運用上述唯物史觀原理來解讀人類社會及其發展、經濟關系、國家、意識形態、歷史發展規律性等問題,實質都是在解讀“共同體”問題。筆者把書中提到的“共同體”之處簡要加以概括和分析。

第一,原始社會中存在“天然共同體”、“自然共同體”。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區別于動物的顯著特征一是勞動實踐,二就是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恩格斯說過,人剛從動物脫離出來同猛獸作斗爭時,用群體的力量彌補個體的不足。“群體”就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共同體”。同時,原始社會連接人與人的紐帶的關系就是血緣關系,即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家庭關系。這些都是自然意義上的“共同體”,即有共同的物質生活條件及共同的利益追求和關系。本書中馬克思恩格斯把人類最初的“部落所有制”為基礎形成的共同體也稱為“部落共同體”,即“天然的共同體”,也是“原始共同體”、“自然形成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也就是原始社會建立在原始公有制基礎上的生產關系,是與原始社會落后的社會生產力和落后的人口生產相適應的。在這種“共同體”中,人最初表現為類存在物,部落體,群居動物。

第二,歷史上的“共同體”是發展變化的、具體的,不存在永恒不變的“共同體”。

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的基本結構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及其矛盾運動,因此原始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公有制解體,也就出現了最初的私有制即奴隸社會。馬克思恩格斯提到了“奴隸制和共同體”。以“古代的所有制形式”為基礎形成的奴隸制、農奴制共同體,它“是從自然形成的共同體的解體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32頁)發展起來的。然后隨著奴隸制社會的解體,出現了“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為基礎形成的“封建的共同體”,即“中世紀的共同體”。在這種共同體中,作為直接進行生產的階級而與這種共同體對立的,已經不是與古典古代的共同體相對立的奴隸,而是小農奴。其后,“在現代民族那里,工業和商業瓦解了封建的共同體”(同上,第132頁)在封建社會現實的生產關系解體基礎上形成了資本主義原始關系。“資本主義生產和交換的普遍性趨勢”造成了個人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而個人從這個基礎上出發的實際發展是對這一發展的限制的不斷揚棄,這種限制被意識到是限制,而不是被當作神圣的界限。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聯系和觀念聯系的全面性。當個人的全面性發展變為現實,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但是要使這種全面性變為現實,必須使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使這些形式解體,而它們解體的本身又是人類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社會“共同體”不斷產生和更替的根本原因。

第三,階級社會中,個人隸屬于“共同體”實質是隸屬于“階級”這個共同體。

馬克思主義以往的思想理論家雖然意識到社會生活中存在許多人在共同的生活條件下相互結合的“共同體”現象,但他們對人性、人的本質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人的個體的認識。如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理解為吃、喝、性行為,馬克思稱之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同上,第56頁)。如果說人與人發生相互依賴關系,是“性愛”的結果。亞當·斯密的需要和人對人的依賴性也是從純粹從人的客體性和直觀性做出的結論。馬克思恩格斯把人看做勞動實踐的人,這種勞動實踐活動必須在群體的交往關系中才能進行。而人的勞動實踐必須與物即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結合才能進行。那么這種“物”馬克思后來稱之為“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就成為勞動者究竟在什么樣的生產關系下進行。原始社會歸所有成員即公有制,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公平關系及產品的公平分配。但生產力的發展出現剩余產品導致私有制產生之后,決定了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就出現了不平等現象也包括分配的不平等。由此產生了利益根本對立的社會集團即階級。不同的社會集團不同的階級也成為不同的“共同體”。

馬克思恩格斯本書談到資產階級這個“共同體”形成過程時說:“資產者這個階級在構成該階級的個人尚未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在中世紀,每一城市中的市民為了自衛都不得不聯合起來反對農村貴族;商業的擴大和交通道路的開辟,使一些城市了解到有另一些捍衛同樣利益、反對同樣敵人的城市。從各個城市的許多地域性市民團體中,只是非常緩慢地產生出市民階級。各個市民的生活條件,由于同現存關系相對立并由于這些關系所決定的勞動方式,便成了對他們來說全都是共同的和不以每一個人為轉移的條件。市民創造了這些條件,因為他們掙脫了封建的聯系;同時他們又是由這些條件所創造的,因為他們是由自己同既存封建制度的對立所決定的。隨著各城市間的聯系的產生,這些共同的條件發展為階級條件。同樣的條件、同樣的對立、同樣的利益,一般說來,也應當在一切地方產生同樣的風俗習慣。資產階級本身只是逐漸地隨同自己的生存條件一起發展起來,由于分工,它又重新分裂為各種不同的集團,最后,隨著一切現有財產被變為工業資本或商業資本,它吞并了在它以前存在過的一切有財產的階級(同時資產階級把以前存在過的沒有財產的階級的大部分和原先有財產的階級的一部分變為新的階級——無產階級)。”(同上,第121頁)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做出結論說,單個人所以組成階級只是因為他們必須為反對另一個階級進行共同的斗爭;此外,他們在競爭中又是相互敵對的。另一方面,階級對各個人來說又是獨立的,因此,這些人可以發現自己的生活條件是預先確定的:各個人的社會地位,從而他們個人的發展是由階級決定的,他們隸屬于階級。“某一階級的各個人所結成的、受他們的與另一階級相對立的那種共同利益所制約的共同關系,總是這樣一種共同體,這些個人只是作為普通的個人隸屬于這種共同體,只是由于他們還處在本階級的生存條件下才隸屬于這種共同體;他們不是作為個人而是作為階級的成員處于這種共同關系中的。”(同上,第121頁)

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由于社會的分工現象,客觀上也獨立存在的一定偶然性的個人之間“對他們來說是異己的聯系”的聯合。資產階級思想家把它稱之為“個人自由”,如盧梭的“社會契約”思想。但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這種“聯合”也絕不是“主觀任意”的,而是受“現存的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制約。

這種不同階級的“共同體”深深打上了根本不同的利益的烙印,也始終處在爭奪不同利益的斗爭過程中。這就是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解讀“階級”、“階級斗爭”這種“共同體”及其斗爭現象的實質。因此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在階級社會中,決不存在孤零零的單個人及單獨的個人意識,單個人實質就是階級這個“共同體”中的人。或者是統治階級這個“共同體”中的人,或者是被壓迫被統治階級這個“共同體”中的人。其個人思想意識實質是代表一定“共同體”利益的階級的意識。超階級的獨立個人及其“個人意識”、“公共意識”現實生活中絕對是不存在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階級分析方法。毛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論斷即:“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頁)也就是從個人隸屬于階級這個“共同體”的意義上說明的,是毛主席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做出的科學結論。

第四,國家的本質是“虛幻的共同體”、“冒充的共同體”。

私有制和奴隸社會產生之后,就產生了根本對立的階級斗爭,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斗爭,就出現了國家、軍隊、法庭等政治上層建筑。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國家是階級利益、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所有社會成員不可能有共同的一致的利益,但出現了經濟關系上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但他們卻自稱是代表整個社會的“共同利益”、“普遍利益”。這部分統治階級間不僅出現經濟關系意義上的“共同體”,也出現了政治意義上的“共同體”即“國家”。但這種“共同體”同他們經濟意義上的“共同體”一樣,也跟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根本對立的。所以馬克思、恩格斯稱國家出現之后的整個社會就是“虛假的共同體”、“冒充的共同體”。他們說:“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而這始終是在每一個家庭集團或部落集團中現有的骨肉聯系、語言聯系、較大規模的分工聯系以及其他利益的聯系的現實基礎上,特別是在我們以后將要闡明的已經由分工決定的階級的基礎上產生的,這些階級是通過每一個這樣的人群分離開來的,其中一個階級統治著其他一切階級。從這里可以看出,國家內部的一切斗爭——民主政體、貴族政體和君主政體相互之間的斗爭,爭取選舉權的斗爭等等,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形式—普遍的東西一般來說是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95年,第84頁)“在過去的種種冒充的共同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同上,第119頁)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國家這種“虛幻的共同體”、“冒充的共同體”的形式下,仍然“進行著各個不同階級間的真正的斗爭。從這里還可以看出每一個力圖取得統治的階級,即使它的統治要求消滅整個舊的社會形式和一切統治,就像無產階級那樣,都必須首先奪取政權,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說成是普遍的利益,而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同上,第84-85頁)

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在國家這種“虛假的共同體”、“冒充的共同體”中,只有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的自由,絕對沒有大多數人民的自由。他們說:“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發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他們之所以有個人自由,只是因為他們是這一階級的個人。從前各個人聯合而成的虛假的共同體,總是相對于各個人而獨立的。”(同上,第119頁)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這種“共同體”是階級壓迫的工具,因此對于被統治階級不僅是“虛幻”的性質,而是阻礙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絆腳石和“桎梏”。“由于這種共同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于被統治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同上,第119頁)

馬克思恩格斯把“國家”這種“共同體”看做“虛假的共同體”和“冒充的共同體”,實質也是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對國家這種“共同體”本質的科學認識,是對馬克思以往所有思想理論家把“國家”看作社會“普遍利益”、“公共利益”的代表而否認“國家”階級性、否認國家“共同體”的虛偽性的唯心史觀觀點的揭露和批判。今天在整個世界還存在形形色色的“國家”、存在帝國主義的客觀事實面前,當然也不存在超階級的“共同體”。即使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代表的也是無產階級和絕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不存在代表所有階級“共同利益”的所謂“全民國家”

第五,“個人隸屬于階級”的“共同體”和“虛假的共同體”必然為“真正的共同體”所代替。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形形色色的“虛假的共同體”、“冒充的共同體”,并不否定人類社會存在“共同體”的客觀現象及追求新的“共同體”。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共同體”特別是國家這種“虛假”、“冒充”的“共同體”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不僅決定其產生,也決定其必然滅亡,也必然為真正的、真實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共同體”所代替。人類歷史發展中曾經出現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現象。私有制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就是人對物的依賴也是人的異化的典型特征。馬克思認為,改變這種狀況“不能靠人們從頭腦里拋開關于這一現象的一般觀念的辦法來消滅,而是只能靠個人重新駕馭這些物的力量,靠消滅分工的辦法來消滅。”(第118-119頁)但“沒有共同體,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同上,第119頁)才能有人的最大物質精神力量的發展和發揮。但這種“共同體”不是指階級社會中的資本主義的“共同體”,也不是指“國家”這種“虛假”、“冒充”的“共同體”,而是“真正的共同體”。那么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什么是“真正的共同體”呢?

一是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消滅國家的“共產主義”才是“真正的共同體”。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當代社會之所以出現“個人隸屬于階級”以及階級對立基礎上形成的“國家”這種“虛假的共同體”,其原因就在于私有制度。人類的私有制從早期的產生雖然是歷史的進步,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特別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阻力和桎梏,私有制的滅亡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私有制消滅了,階級也就消滅了,個人隸屬于階級的現象也消滅了。作為階級壓迫工具的“國家”也就消亡了,“虛假的共同體”也就必然為社會所有成員利益、命運根本一致的“真正的共同體”所代替。這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個人隸屬于階級、國家“只有通過消滅私有制和消滅勞動本身才能消除。”(第118頁)“個人隸屬于階級這一現象,在那個除了反對統治階級以外不需要維護任何特殊的階級利益的階級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滅的。”(第118頁)

二是共產主義的“真正的共同體”才有人的真正自由和發展。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虛幻的共同體”是社會生產力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桎梏”,是沒有人的真正自由的。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新的“真正的共同體”就是“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條件和社會全體成員的生存條件的革命無產者的共同體中,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在這個共同體中各個人都是作為個人參加的。它是各個人的這樣一種聯合(自然是以當時發達的生產力為前提的),這種聯合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同上,第121頁)

一年多之后,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共產黨宣言》談到共產主義這一思想時,沒有使用“共同體”,而是使用“聯合體”,實質思想是一致的。他們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同上,第294頁)《資本論》中馬克思曾經從人的發展角度界定歷史發展的階段即人對人的依賴(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人對物的依賴(資本主義社會),人的自由發展,第三階段正是消滅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共產主義。恩格斯1878年所寫的《反杜林論》“社會主義編”中談到共產主義的特征時說:“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個體生存斗爭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才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人們周圍的、至今統治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受人們的支配和控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這些一直作為異己的、支配著人們的自然規律而同人們相對立的規律,那時就將被人們熟練地運用,因而將聽從人們的支配。人們自身的社會結合一直是作為自然界和歷史強加于他們的東西而同他們相對立的,現在則變成他們自己的自由行動了。至今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現在處于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來越多地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634頁)

第六,通過階級斗爭的實踐,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實現共產主義的“真正的共同體”。

如何實現共產主義的“真正共同體”呢?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五點內容:

一是實現共產主義要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交往的任何擴大都會消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同上,第86頁) 

二是實現共產主義就是要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的基礎和任何階級的統治。“迄今為止的一切革命始終沒有觸動活動的性質,始終不過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這種活動,不過是在另一些人中間重新分配勞動,而共產主義革命則針對活動迄今具有的性質,消滅勞動,并消滅任何階級的統治以及這些階級本身”(同上,第90-91頁)

三是共產主義本身就是改變現存的事物和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同上,第75頁)“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稱為共產主義的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同上,第87頁)

四是實現共產主義的主體無產階級必須在推翻統治階級的同時,自覺主動發展提高自己,自覺改造和清除自身骯臟的東西,必須實行真正的大聯合。“無論為了使這種共產主義意識普遍地產生還是為了實現事業本身,使人們普遍地發生變化是必需的,這種變化只有在實際運動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實現;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僅是因為沒有任何其它辦法能夠推翻統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治階級的哪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才能成為社會的新基礎。”(同上,第91頁) “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即在個人的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話的惟一的社會中,這種發展正是取決于個人間的聯系,而這種個人間的聯系則表現在下列三個方面,即經濟前提,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必要的團結一致以及在現有生產力基礎上的個人共同活動方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頁)

五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必須有“共產主義意識”即科學理論的指導。共產主義的意識是從全體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中形成的無產階級的徹底革命的意識。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同時還產生了一個階級,它必須承擔社會的一切重負,而不能享受社會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會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階級發生最激烈的對立;這種階級形成全體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從這個階級中產生出必須實行徹底革命的意識,即共產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當然也可以在其他階級中形成,只要他們認識到這個階級的狀況。”(第90頁)

馬克思恩格斯上述思想在《共產黨宣言》則表述為共產黨人需要科學理論即共產主義理論的指導,共產黨人的最低綱領是無產階級通過革命奪取政權,建立公有制,發展生產力。最高綱領是“消滅私有制”,是“兩個決裂”,是消滅階級等等。恩格斯《反杜林論》“社會主義編”中把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看做“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完成這一解放世界的事業,是現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深入考察這一事業的歷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的性質本身,從而使負有使命完成這一事業的今天受壓迫的階級認識到自己的行動的條件和性質,這就是無產階級運動的理論表現即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4頁)

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體”思想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指導我們科學觀察、分析和認識當今中國和世界上的一切社會組織形態的重要思想武器。

以上是筆者對馬克思恩格斯“共同體”思想的理解。希望各位學者和紅色網友同志們批評指正!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