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中學對數學課非常感興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數學課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推理。做證明題“因為”、“所以”必定要有邏輯聯系,才能有正確的論證推理,否則推理過程必定有錯誤。學過數學的同志可能都有深刻體會吧!上大學時我又學過“形式邏輯”。這門課程講推理的三段式,大小前提必須是正確的又符合推理規則,推理出來的結論才是正確的。如果符合邏輯推理的形式,而大小前提的內容其中之一是錯誤的,必定推不出正確的結論來。其實,一個人講話、寫文章都存在邏輯推理,不僅要求推理形式正確,大小前提內容也必須是正確的。筆者大學畢業留校后,從事社會科學方面的教學和研究,特別是從事馬克思主義原著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深深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的著作和文章中嚴密的科學的邏輯推理所嘆服,也成為自己寫文章的榜樣,同時也用這種方法評價他人的著作或文章,而且發現現實生活中相當多的包括公開發表的著作、文章中違反邏輯推理規則的現象比比皆是。最近朋友發來一篇刊登在《當代經濟研究》2022年第5期上的文章《正確認識資本的特性與發揮資本要素的積極作用》(見【附錄】,以下簡稱該文)。因最近非常關注“資本”問題,且已經寫了三篇談論“資本”本性的文章,所以仔細閱讀了全文。讀后,確實感到作者不愧是國內當今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大家,其對馬克思關于“資本”本性的論述相當熟悉,對筆者認識馬克思主義的“資本”理論有極大的幫助。但把馬克思“資本”思想應用到當今社會現實中來,就出現了許多錯誤,特別是邏輯方面的錯誤。不是講科學之理,而是講唯心主義、形而上學、邏輯錯誤之理。因此提筆從形式邏輯的角度評論對該文的看法,并四談對“資本”本性的認識。該文長達16000字,分為三大部分,即:一、資本的特性:資本是一種歷史的生產關系。二、資本的歷史作用及是否終結?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如何約束和引導資本。該文第一部分引經據典,論證馬克思“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社會歷史關系”的思想。筆者認為,論證資料豐富、推理正確,也給筆者許多啟發。問題出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上。其邏輯錯誤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能把馬克思關于“資本的歷史作用”從特稱判斷擴展到全稱判斷嗎?
形式邏輯在談到判斷的類型時講到其中一種對立判斷即全稱判斷(所有的S都是P)和特稱判斷(有的S是P)。這兩大判斷不能混淆。該文的第一個邏輯錯誤就是把馬克思的特稱判斷當做全稱判斷了。該文第二部分著重論述“資本”的歷史作用及終結問題。文中說:“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分析中,既批判了資本的野蠻性,揭示了其歷史局限性,也根據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充分肯定了資本的歷史作用。”然后該文以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關于對資本主義產生的高度評價和列寧的論述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的進步性,做出過迄今為止的思想家們對資本主義的最高的評價:“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列寧也指出:“資本主義的種種矛盾,證明了它的歷史暫時性,說明了它瓦解和向高級形態轉化的條件和原因,——但這些矛盾決不排除資本主義的可能性,也決不排除它與從前各種社會經濟制度相比起來的進步性。”且該文又引用馬克思另一段論述說明“三個有利于”的歷史進步作用。馬克思說:“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引用馬克思的這些話說明“資本”的歷史作用無疑是正確的。但馬克思講“資本”的歷史作用是有條件的,它不是貫穿于整個資本主義時代,不是資本主義自開始一直到最后滅亡。而只是指資本主義上升的歷史階段,是和它所否定的奴隸制、封建制相比?!缎浴犯叨荣潛P資本主義的六大功績特別是對生產力的極大促進作用。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以下黑體字為筆者所加)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列寧也說,它和“從前各種經濟制度相比起來的進步性。”馬克思所說的“三個有利于”也是指“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用形式邏輯語音講就是典型的特稱判斷。但是,該文講完“三個有利于”思想后,在第2個小標題“資本的終結”之后馬上講:“終結資本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還存在著雇傭勞動關系存在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基礎,資本就仍然能夠發揮它的‘偉大的文明作用’,盡管這種文明作用就像用鮮花遮蓋了血腥。”該文講“資本的終結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一觀點是正確的,但要害就出在后面這句話:“只要還存在著雇傭勞動關系存在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基礎,資本就仍然能夠發揮它的‘偉大的文明作用’”。說白了這句話就是說,資本主義還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只要還存在雇傭勞動關系,資本對歷史發展、對生產力促進的“偉大的文明作用”永遠存在。這不顯然把馬克思只是講資本主義早期階段相對于封建制對生產力起進步作用擴張到資本主義從始至終的整個歷史時代嗎?這不典型地把馬克思的特稱判斷篡改為全稱判斷了嗎?同時,該文這里也反映了其對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無知。資產階級或者說“資本”之所以起進步作用,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末期和資本主義初期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從促進作用轉變為阻礙作用了。所以無產階級要革命,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這在《宣言》第一章中也講得明明白白?!顿Y本論》第一卷結尾馬克思說,剝奪者被剝奪(該文也引用了馬克思的原話)。為什么要被剝奪?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和人類進步了。此時何談資本的“偉大文明作用”?《資本論》時是如此,100多年后的現代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難道不是如此嗎?筆者2020年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帝國主義是當代社會生產力和人類進步發展的最大阻力與障礙》,其中講了六個方面:第一,兩次世界大戰是對人類生產力發展的最大破壞。第二,二戰之后美國的霸權主義是世界和平事業發展的罪魁禍首。第三,帝國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武裝侵略和和平演變是社會主義事業艱難曲折發展的根本的外在原因。第四,資本主義國家不斷爆發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發展的危害性。第五,帝國主義把科學技術不斷應用發展軍事武器擴軍備戰極大地消耗地球資源和阻礙人類物質生活的發展。第六,帝國主義是當今世界冠狀病毒泛濫蔓延的深層次根源。該文如此置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于不顧,篡改馬克思的思想,為當代帝國主義歌功頌德,目的是為他第三個問題提供理論依據。以這種錯誤的“全稱判斷”作為大前提再進行邏輯推理,能推出正確結論嗎?
二、偷換“歷史時代”的科學內涵,再作為論證的大前提,這是科學推理呢?
形式邏輯原理講,任何一個概念或判斷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在使用同一概念或判斷時,不能犯偷換概念或判斷內涵的錯誤,如果使用同一概念或判斷,偷換了原概念或判斷的科學內涵,由此推出的結論不可能是正確的。該文就犯了偷換概念和判斷科學內涵的錯誤。該文第三部分一開始引用了習近平同志在2017年9月29日一段談時代的重要講話:“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這段話無疑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指明的這個時代究竟是什么時代?《共產黨宣言》講得清清楚楚,是“兩個必然”的時代,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時代。用對立統一規律解讀就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立統一的時代。對立統一包括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同一性指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斗爭性指矛盾雙方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質。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盡管今天距離《共產黨宣言》發表已經170多年了,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立統一的時代特征始終沒有改變,但總的趨勢是資本主義走向滅亡社會主義走向勝利的時代。列寧曾經說,社會主義是成長著的共產主義和衰亡著的資本主義彼此斗爭的歷史時期,用這句話也可以概括當代這個世界的特征,也是成長著的共產主義與衰亡著的資本主義彼此斗爭的歷史時代,這是對馬克思指明的“歷史時代”的正確解讀。然而該文引述了習近平同志的講話之后,解讀“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時說:“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世界范圍并存”的時代。按照對立統一規律,當代世界當然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并存的時代,但僅僅是并存嗎?為什么不講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斗爭性即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絕對性呢?用矛盾雙方的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相互依存性代替二者之間的絕對的斗爭性,難道不是偷換馬克思所說的“歷史時代”的科學內涵嗎?張文用這種偷換“歷史時代”的科學內涵的錯誤的“歷史時代”的含義再作為論述現實問題的大前提,能推論出科學的結論嗎?按照筆者對馬克思所說的“歷史時代”的解讀,以實現“消滅私有制”為根本宗旨、初心、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應該主要考慮如何與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共存、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而是應該如何與其斗爭,發展社會主義,用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文化政治制度如何最終戰勝之。固然這個“戰勝”過程極其艱巨偉大,但回避或離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斗爭”,絕對不是馬克思所講的“歷史時代”,而是抽掉了馬克思主義革命的靈魂,使其變成資產階級可以接受的的理論。其實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也并不承認它們與社會主義永遠“并存”,它們時時刻刻在與社會主義“斗爭”,用武裝侵略和和平演變力圖把社會主義從地球上完全抹掉。該文這樣做的目的實際是說,不僅國際上社會主義與帝國主義共存,社會主義國家內部也要與“資本”共存,也要引進“外資”,促進“資本發展”,由此要把中國變為帝國主義的永久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三、使用“資本”的含義,前后不“同一”,怎能推出科學結論呢?
現實生活中往往一概念有多重含義。形式邏輯中要求同一文中概念推理必須遵循同一律,也就是內涵等同。不能在不同的含義上使用同一概念進行推理。“資本”概念不是馬克思的獨創。所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與庸俗經濟學家都使用這一概念,但他們都把資本看做“物”。馬克思在經濟學領域實現了根本變革,從資本是“物”的觀念轉變到“資本不是物,而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筆者在《把資本看做“物”是歷史的倒退》一文做了較為詳細的闡發。該文第一部分大量摘引馬克思的原話證明的中心論點也是“資本不是物,是社會關系”的思想。既然該文的中心思想是談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如何對待“資本”問題,那么整個全文尤其是談到現實問題時也必須在“資本不是物,而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是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含義上使用,如果直接或間接把“資本”仍然看做物,或者賦予馬克思“資本”思想的其它含義,那就是偷換概念,就是違反形式邏輯中概念的同一律原理。但是非常遺憾,該文這里就違反了概念使用的同一律原理。如資本運行過程中確實有生產資料、機器等物的要素。但這些要素只是生產要素,這些生產要素可以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結合起來,也可以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結合起來。但該文使用了馬克思主義著作中沒有的“資本要素”概念。該文中說:“必須區分資本和資本要素”,那么什么是“資本要素”呢?該文說:“資本在其具體形態上,它表現為生產過程的要素,表現為具體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那么這個概念究竟是指生產勞動中的“物”的要素,還是“資本”中的雇傭勞動者的“資本主義關系”的含義呢?還是二者兼而有之呢?如果“資本要素”是指資本運行過程中的“物”的要素,那么社會主義生產勞動中也必須有“物”的要素。也必須加大對“物”的物質投入。這里完全沒有必要使用“資本要素”的概念。“要素”前邊加“資本”二字形成“資本要素”這一概念完全是畫蛇添足。如果“資本要素”重點是強調“要素”前面的“資本”二字,那就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該文緊接著說,要“加大對資本要素的投入力度”,那么這里是強調加大對“要素”的投入呢,還是加大對“資本”這種剝削關系的投入呢?顯然這里含糊不清、模棱兩可。這正是該文的要害所在。目前官媒上流行這樣一句話即“資本是社會主義的生產要素”,這句話典型地表明是對馬克思關于“資本不是物,是生產關系”論斷的否定和倒退。該文不敢直接了當宣揚“資本是社會主義的生產要素”這種赤裸裸地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于是使用“資本要素”的概念,似乎既是指“物”的要素,也是指“資本主義關系”的含義。借這個含糊不清的概念難道不是偷換“資本”內涵和“生產要素”內涵的科學含義嗎?其目的還是要把“資本是社會主義生產要素”的觀點偷偷塞進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資本”內容之中,為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為“資本”(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大開綠燈,大唱贊歌。如該文所說,社會主義要“將各種積極因素匯聚成實現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磅礴力量”,其中就包括“資本要素”,“在深刻認識資本特性和運行規律的基礎上,重視和發揮資本要素的積極作用”。“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造,既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然會產生各種形態的資本。資本主義的資本和社會主義社會的資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資本都是要追逐利潤的。近年來由于認識不足、監管缺位,我國一些領域出現資本無序擴張、肆意操縱、牟取暴利。這就要求規范資本行為,趨利避害,既不讓‘資本大鱷’恣意妄為,又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功能”。注意:這里多次直接點明“資本”就是“生產要素”。這難道不是直接偷換“資本是社會關系”的科學含義嗎?與作者第一部分論述的“資本不是物,而是生產關系”的論點難道不是背道而馳嗎?難道不是違反形式邏輯中的概念、判斷的同一律嗎?第一部分如此論述馬克思的“資本”思想還有什么意義嗎?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所以該文做出結論:“這就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防止有些資本野蠻生長,要反壟斷、反暴利、反天價、反惡意炒作、反不正當競爭,要健全立法、嚴格執法監管。同時,也要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健康環境。”“要充分發揮資本要素的潛力,給予資本要素在投入、運營、產出、收益保護等各方面的可靠保障,通過完善法律體系、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清親政商關系。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加大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主動性,持續深化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在此基礎上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不斷改善我國生產要素治理和配置水平,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該文真是太高明了,通過對“資本要素”概念的變戲法似的變來變去,最終又回到社會主義要促進“資本”這種“生產要素”,實則是促進“資本”發展的荒謬結論上來。筆者寫過一輩子的文章,也看過一輩子的文章,不僅欽佩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的著作文章中的嚴謹的科學論證推理方法,也為我國思想理論戰線上相當多的優秀論文包含紅色網站刊載的杰出論文邏輯推理的嚴密性所折服。但不能不承認的客觀事實是,當今許多知名的頭銜甚多的理論大家、專家、教授、博導、權力者發表的論文和研究成果卻邏輯推理極其混亂。該文就是這樣一篇典范性文章。筆者分析造成這種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忘記或丟失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追求“客觀真理”的使命、本色,而奉行“權力真理”的唯心主義和實用主義觀念,自覺不自覺地背叛了馬克思主義,扮演了可恥可悲的角色。
【附錄】
https://mp.weixin.qq.com/s/etfG9xr7ztSbAwbFhN2jYA(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