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所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都把資本看作“物” ,由此不可能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和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和寫作,就是站在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運用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從商品生產的起源、唯物史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勞動價值論、唯物主義認識論、商品拜物教到資本拜物教、資本主義社會特殊的勞動力商品、資本的具體運行過程、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等多角度、全方位批判了資產階級思想的這種錯誤觀點,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不是物,而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這一板上釘釘的科學論斷,這是人類思想發展史對“資本”認識的飛躍和根本變革。《資本論》就是剩余價值論、資本本性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論,而不是資本主義生產力論,不是資本主義的資金、生產資料、生產工具、機器、技術論。《資本論》是對《共產黨宣言》中的階級斗爭、兩個必然和消滅私有制等思想的拓展和深化,不僅是認識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的資本主義,也是認識當代帝國主義和現代資本主義本性、認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根本區別的科學的思想理論武器。那種把資本重新看作“物”的錯誤思潮是人類思想發展史的倒退,是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史的倒退。
“資本”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種極其重要的社會現象,馬克思畢其一生的大半精力,致力于“資本”的研究,寫下了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宏偉巨著,對“資本”現象做了極其深刻的研究,做出了“資本不是物而是社會關系”的科學論斷,為無產階級革命和解放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武器。最近,我國思想理論界有些人在媒體上公開發表文章,一而再再而三鼓噪“資本是物”這種早已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過的資產階級的陳詞濫調。筆者認為,這種鼓吹“資本是物”的現象是人類思想發展史的倒退,是對《資本論》的根本否定,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倒退和反動。
一、馬克思主義以前古典經濟學理論對“資本”的認識
中世紀之后,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英法等歐洲國家出現和發展起來,同時也是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做理論論證,出現一批資產階級的思想理論家。在哲學領域宣傳唯物主義和人道主義,在經濟領域里出現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1623-1687年)、亞當·斯密(1723-1790年)、李嘉圖(1772-1823年)等人。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就是社會的經濟現象,而經濟現象的主要表現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和交換、貨幣以及資本現象。古典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無疑對商品、勞動、貨幣等做出了一系列合理正確的回答。但是在對“資本”這個最主要的經濟現象的回答基本都是錯誤的,都是把資本等同于物。古典經濟學首先是把資本看做一種自然物,從直觀的物質性出發闡述資本從物到物的增值過程,認為資本、勞動、土地在創造價值的意義上來說都是獨立的生產要素。資產階級最早的經濟學說重商主義將金屬貨幣等同于資本,而重農學派所理解的資本就是指農業物質產品這種實物。亞當·斯密早期著作中曾經一度認為資本家的收入來源于工人的無償勞動, 最后他背叛了自己的這一觀點,把投入生產活動的資金就看作是資本。他說,某人“所有的資金,如足夠維持他數月或數年的生活,他自然就希望這筆資金中有一大部分可以為他提供收入;……他希望從中取得這筆收入的部分;稱為資本。”而其繼承者大衛·李嘉圖卻將資本與生產手段等同,混淆了資本與資本的物質形態。他說:“即使在亞當·斯密所說的那種早期狀態中,雖然資本可能是有獵人自己制造和積累的,但他總是要有一些資本才能捕獵鳥獸。沒有某種武器,就不能捕獵海貍和野鹿。”這里,他把資本和生產手段完全等同了,他甚至把獵人自己制造和積累起來的勞動手段以及所有的武器都認為是資本。古典經濟學之后,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的薩伊(1767-1832)、托倫斯(1780-1864)、西尼耳(1790-1864)、穆勒(1806-1873)等也都主張“資本是物”的思想。薩伊在其主觀價值論中提出了“生產三要素論”,認為土地、資本和勞動一樣,凡能給行為人帶來效用的東西,都是價值的源泉。托倫斯甚至在野蠻人用的石頭上發現了資本的起源。“在野蠻人用來投擲他所追逐的野獸的第一塊石頭上,在他用來打落他用手摘不到的果實的第一根棍子上,我們看到占有一物以取得另一物的情形,這樣我們就發現了資本的起源。” 西尼耳說:“資本是永遠的生產和分配的一項財富,是人類努力的結果。”穆勒說:“所謂資本,是手段與工具”。這種把資本看作“物”的觀點,不可能正確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更不可能真正揭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
二、馬克思對古典經濟學“資本是物”認識的批判及對“資本”本性的科學揭示
“資本”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一種極其重要的現象,但“資本”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唯一現象,它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一系列現象都有直接的聯系。對資本現象的不同認識,同人們的階級立場、世界觀和思維方式也都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馬克思從多個角度、多個視角批判了那種把“資本等同于物”的錯誤認識,科學揭示了“資本”的本性,也就是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性。
把“資本看作物”的觀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否認“資本”的歷史性,把資本看做人類的永恒現象,因為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商品看做人類社會從來就有的永恒的存在物。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一書中講到,任何人首先都有吃喝穿住的需要性,而這些需要物都不能自己生產出來,于是就產生了商品的交換活動。馬克思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人類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的極端低下和原始公有制,生產活動沒有任何剩余產品,也就沒有商品交換的活動。即使到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也只是出現少量的勞動產品作為商品進行交換。人們生產商品是為了交換,是為買而賣,即W—G—W,而不會出現G—W—G´,更不會出現G´大于G的現象,不會出現資本現象。所有“資本”現象是一種歷史現象,而且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即資本主義社會才會出現的現象。而經濟學家把人類階級社會以來才產生的物與物的交換活動來解讀為資本也是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后增值的過程,也看做普通交換活動中物與物交換過程的新的歷史條件的延續。自然就把“資本”看做一種物,看做一種普通商品,看做投入商品生產的資金、本錢或者生產的物質手段。
2、用資產階級人性論和唯心史觀解讀商品生產者的動機和目的維護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是上帝創造一切的唯心主義的宗教神學。資產階級為了反對封建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就在思想理論方面用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用無神論反對有神論,用人性論反對神學論。他們主張人不是上帝造的人,人首先是自然的人,人的本質、人性是人的吃、喝、性行為。人們追求這些自然物質不需要任何約束,人應該追求自由、平等、博愛。人們在這種動機、目的支配下的活動就是歷史,歷史就是人的動機、目的史。亞當·斯密就是在這一世界觀、歷史觀、人性論的基礎上提出和闡發他的系統的經濟學理論。他的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經濟學原理就是他的“看不見的手”的思想。他認為,在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中,每個人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客觀上就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他人利益的實現。如他說:“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場合,像在其它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并不因為事非出于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那些假裝為公眾幸福而經營貿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一些經濟學家竭力把這一思想概括為商品生產發展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發展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就必須遵循這一客觀規律。也就是說,在存在商品交換的社會中,參與其活動的每一個人都只要從個人的物質利益出發,客觀上就一定會促進他人財富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資本家參與商品交換活動賺取利潤或價值,也就是從個人的利益出發,通過“資本”進行物與物的交換,也一定會定促進他人和社會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就是物,就是資金,就是生產資料。利用“資本”這種“物”賺錢發財是資本的本性。3、生產和交換活動中的“物”不能脫離生產關系談論資本的本質唯物史觀認為,任何物質生產勞動即勞動中的物資因素必須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進行,單獨的物質生產并不能給資本家帶來任何利潤和發財致富,歸根結底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下的目的才能夠達到。也就是說,資本不是利用“物”,而是利用“社會關系”即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才能達到。馬克思早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一文中批判了那種把資本歸結為勞動工具和原料的錯誤觀點。他說:“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構成資本的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難道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不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內生產出來和積累起來的嗎?難道這一切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內被用來進行新生產的嗎?并且,難道不正是這種一定的社會性質把那些用來進行新生產的產品變為資本的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95年,第345頁)馬克思還說,如果把資本看作“物”,那就是“忽視了使資本成為資本的形式規定。這無非是說, 資本就是生產工具,因為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任何東西,甚至純粹由自然提供的物,例如石頭,也必須先通過某種活動被占有,然后才能用作工具,用作生產資料。”(《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11頁)馬克思還推理說,如果“按照這種說法,資本存在于一切社會形式中,成了某種完全非歷史的東西。按照這種說法,人體的四肢也是資本,因為要使它們能發揮器官的作用,就必須通過活動,通過勞動來使它們發育,以及使它們取得營養,把它們再生產出來。在這個意義上,臂,尤其是手,都是資本。這樣,資本就只是一個同人類一樣古老的事物的新名稱了,因為任何一種勞動,甚至最原始的勞動,如狩獵、捕魚等等,都要有一個前提, 就是把過去勞動的產品用作直接的活勞動的手段。”馬克思認為,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抽掉資本的特定形式,只強調內容,而資本作為這種內容是一切勞動的一種必要要素,那么,要證明資本是一切人類生產的必要條件,自然就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了。抽掉了使資本成為人類生產某一特殊發展的歷史階段的要素的那些特殊規定,恰好就得出這一證明。要害在于:如果說一切資本都是作為手段被用于新生產的物化勞動,那么,并非所有作為手段被用于新生產的物化勞動都是資本。資本被理解為物,而沒有被理解為關系。”(同上,第212頁)古典經濟學的重要成果就是發現了商品的二重性即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原理以及勞動創造交換價值的勞動價值論思想。但他們的商品二重性原理與勞動價值論思想有極大的缺陷和不足。一是把商品交換的根源歸結為人的自私本性,二是停留在對交換價值的現象認識上,沒有揭示交換價值背后的東西。三是把商品交換的關系只是看做物與物的關系。四是沒有對創造價值的勞動進行二重性分析。五是沒有揭示價值形式發展的完整過程和貨幣的本質。 六是把商品交換看作人類永恒的社會現象。馬克思提出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思想。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實質是用來進行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經濟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其產生條件,一是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二是出現剩余產品和私有制的出現,三是出現社會分工。商品的二重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商品的使用價值體現的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商品的價值體現的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商品交換在現象上是物與物的交換,實質是人與人的勞動的交換。馬克思特別提出了勞動的二重性原理,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而且認為勞動二重性原理是理解他的整個經濟學的樞紐。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作為價值,也一定是勞動創造的產物。而勞動絕不單純是純自然的活動,按照唯物史觀它一定是在生產關系、社會關系下進行。勞動創造價值和勞動的社會性來解讀“資本”的本性,那就說明,資本不是物、不是資金、更不是單純的生產資料,而是勞動中的社會關系,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唯物辯證法要求認識事物不能停留在對事物的表面、外在、現象的認識,而應該透過表面、外在、現象的認識把握事物的內在的、本質的認識。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人類不可能直接認識事物內在的本質,必然是一個曲折的從現象到本質、從表面到深入、從外在到內在的過程。從對一般商品到資本的認識過程也必然如此。最初人們看到商品的交換只是看到其表面的、現象的物與物的交換。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創立之后,認識到人的本質是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性、本質不是自然性,而是社會性。商品交換表面上是物與物的交換,實質是社會的人的勞動的交換,貨幣也不是純粹的金銀等自然物,而是充當交換價值的人類的勞動凝結。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拜物教現象就是只看到商品交換中的物與物的表面的虛幻的對人的支配關系,看不到其背后的凝結人類勞動的人與人的關系。同理,在資本運行過程中,人們從現象上也是看到資金、生產資料等在生產和物物交換過程中的作用,也就把“資本”只是等同于資金、資產和生產資料、土地等物質因素。原因就是他們不懂得勞動創造價值,不懂得勞動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這種現象如同商品拜物教一樣也是資本拜物教。資本的本性、本質被物的外殼掩蓋著。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就是在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其剩余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為資本家所占有。離開了資本主義這種生產關系,抽象地談論生產勞動,談論資金、資產、資源這些物的因素,就只是現象的、外在的、表面的看問題,也就必然把資本只是看作“物”,看不到“物”背后的人與人的關系,看不到資本的本質、本性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說,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鼓吹資本是“物”而不是社會關系特別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人其目的,就是把資本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剝離開來,變成一個孤立的中性概念。(如《財經雜志》6月22日 歐純智、賈康文中說:“當代經濟生活中,‘資本’已不是貶義詞,而是指生產資料的一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完善中的中國,既有國有資本,亦有民間(民營)資本,本身都是中性概念了。”)然后在與所謂社會主義關系嫁接在一切,不僅作為社會主義的生產要素,也變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一部分。資本的本性就變戲法般成為“社會主義”性質了。馬克思認為,貨幣和商品,正如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一樣,開始只是物,而不是資本。它們需要轉化為資本。但是這種轉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況下才能發生。這種“情況歸結起來就是:兩種極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須互相對立和發生接觸;一方面是貨幣、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他們要購買別人的勞動力來增殖自己所占有的價值總額;另一方面是自由勞動者,自己勞動力的出賣者,也就是勞動的出賣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1-782頁)沒有勞動力的買和賣,就不可能有資本主義的商品活動,也就不可能物轉化為資本。資本主義存在兩個流通公式,在第二個公式中,資本家用貨幣購買的商品中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用貨幣購買的生產過程中的物的要素即機器和原材料,二就是生產過程中的人的要素即勞動力(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它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綜合。 勞動者出賣自己勞動力的條件一是一無所有,沒有任何生產資料, 二是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勞動力。資本家在第二個流通公式中一定要使第二個貨幣高于第一個貨幣。但這種變化,馬克思認為,從純粹的流通中是不可能產生的。“ 這種變化只能從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本身,即從這種商品的使用上產生。要從商品的使用上取得價值,我們的貨幣所有者就必須幸運地在流通領域內即在市場上發現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因此,它的實際使用本身就是勞動的物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了這種特殊商品,這就是勞動能力或勞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第190頁)因為勞動力作為特殊商品也具有二重性。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馬克思這里把勞動力與勞動嚴格區別開來。資本家購買的是工人的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勞動本身不是商品,它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支出過程。勞動力的價值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維持自身生存、繁育后代、接受教育和訓練費用等)的價值。資本家最后獲得的剩余價值是勞動者的勞動創造的,而絕不是一般商品交換中的物與物的交換過程中產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只是把勞動力當做一種普通商品,而沒有把其看做具有勞動這種使用價值的特殊商品,而勞動力作為特殊商品也只有在資本主義商品交換關系中才能夠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絕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一般意義上的商品交換的“物”,而是特殊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交換。離開“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就絕對沒有資本主義的商品交換,也就是沒有“資本”是一種特殊的生產關系、特殊的社會關系的本質。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區別于以往社會的商品經濟的特殊性就是把勞動力和土地推向市場,這也是資本主義經濟與一般商品經濟的區別所在。以往的經濟學理論的思維方式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他們發現了資本運行過程中的利潤或者說剩余價值,但利潤或者說剩余價值究竟如何產生的。他們只是極其簡單認為,資本購買了勞動力、機器和原材料之后,在資本運行過程中就產生了利潤和剩余價值,于是把他們投入的資本就歸結為資金、機器、原材料、生產手段等。這是一種極其簡單的形而上學的方法。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曾經把人類社會分為四個階段:蒙昧、宗法、野蠻和文明。最后一個階段就相當于現在所謂的資產階級社會,他指出:“這種文明制度使野蠻時代每一以簡單方式犯下的罪惡,都采取了復雜的、曖昧的、兩面的、虛偽的存在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7頁)也就是說,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本性比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要復雜得多,人們極容易受現象的迷惑,看不到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資產階級思想家也正是利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關系的這種“復雜、曖昧、兩面、虛無”的特征竭力掩蓋資本占有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所以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運用唯物辯證法思想具體深入通過資本的具體運行過程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一是馬克思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區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資本家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工人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這種勞動區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已經以工資的形式付給了工人,而工人剩余勞動創造的價值就是剩余價值,就完全被資本家占有。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就是占有工人剩余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就是占有工人的勞動,就是剝削壓迫。二是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所謂不變資本就是資本家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它的價值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產品,而不改變原有的價值量。所謂可變資本就是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它的價值不是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來,工人勞動所創造的價值超過購買勞動力的這部分資本的價值。這個超出部分就是剩余價值。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增大原有的價值,是一個可變量。這一部分就是可變資本。馬克思這一理論的提出,證明了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不是資本家墊支的全部資本,而是由其可變資本帶來的,即由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造出來的。這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也是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理論的核心、精髓。恩格斯把馬克思《資本論》的核心、精髓歸結為剩余價值學說理論。而剩余價值學說理論的核心精髓就是兩種勞動的劃分和兩種資本的劃分。這兩種劃分就更加具體揭露了那種把資本看作“物”的荒謬性。沒有資本對勞動力的購買、沒有無償占有工人剩余勞動創造的全部剩余價值,就沒有資本的剝削。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其含義,一是原始資本積累是靠暴力、掠奪實現的;二就是在資本的具體運行過程中無償占有勞動者剩余勞動的成果。人類任何生產活動包括交換活動都有其動機目的。亞當·斯密從“人本質自私論”的角度揭示了一般商品交換的動機目的。人們進行商品生產為買而賣,就是生產目的。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目的是為賣而買,而賣的目的就是賺錢、就是獲取剩余價值。談“資本”的本性不能離開這一生產目的。恩格斯早在1843年在英國調查期間就發現了資本的這一本性。有一次他和一個資產者漫步在曼徹斯特街道上,他談起工人區的惡劣的可怕的居住條件時,這個資產者與恩格斯告別時說:“但是在這里到底可以賺到很多錢。再見,先生!”恩格斯對此評論說:“英國資產者對自己的工人是否挨餓,是毫不在乎的,只要他自己能賺錢就行。一切生活關系都以能否賺錢來衡量,凡是不賺錢的都是蠢事,都不切實際,都是幻想。所以政治經濟學這門專門講賺錢方法的科學就成為這些人所喜愛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年,第565頁)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動機和決定目的,是資本盡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盡可能多地生產剩余價值,因而也就是資本家盡可能多地剝削勞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第368頁)“生產剩余價值或榨取剩余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定內容和目的。”(同上,第330頁)“剩余價值的生產是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資本本質是生產資本的,但只有生產剩余價值,它才產生資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1974年,第996頁)資產階級“所關心的就是交換價值和它的增加,而不是使用價值和它的數量的增加。他只關心抽象財富的增加,對別人勞動的愈來愈多的占有。他象貨幣貯藏者一樣,完全受發財的絕對欲望支配,所不同的只是,他并不以形成金銀財寶的幻想形式來滿足這種欲望,而是以形成資本的形式即實際生產的形式來滿足這種欲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260頁)而且馬克思認為資本家這種對剩余價值的追求欲望是“盡可能多”的、“永無止境”的、“無窮無盡”的,是“絕對的致富欲”,正如馬克思所引用的“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 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9頁)那種把“資本看做物”的資產階級思想觀念就是否認資產階級這種特殊的動機,同一般商品生產者的為買而賣的物物交換的動機混為一談。因而掩蓋資本生產的特殊目的,也就是掩蓋“資本”的剝削、壓迫、吃人肉、喝人血、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本性。而當今某些人把“資本看做物”也是把資本的運行活動與其無恥、卑鄙的賺取勞動者血汗錢的目的割裂和掩蓋起來。
三、《資本論》的核心、精髓就是剩余價值理論,就是資本本性論、資本主義關系論
綜上所述,馬克思研究和寫作《資本論》的過程,實質是批判資產階級思想家把“資本看做物”的荒謬觀點的過程,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和運用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上從資本主義的大量事實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是從“資本是物”到“資本是關系”認識的質變過程,也是馬克思全部經濟學理論革命和創立剩余價值理論的核心所在。剩余價值理論的創立就是科學的對資本本性的確立,對資本主義本性的確立。整個《資本論》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論”、也就是“剩余價值理論”、是“資本本性論”,不是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論,不是資本主義生產資金、生產資料、生產工具、技術論。《資本論》實質是《共產黨宣言》在對資本主義認識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深化。其主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一是具體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就是占有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戳穿了資產階級鼓吹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虛偽性、欺騙性;二是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兩極分化、工人階級貧困化和反抗斗爭的深層次的經濟和階級根源;三是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剩余價值規律和資本積累規律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滅亡,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取代。正如《資本論》第1卷第24章結尾所說,資本主義私有制代替封建社會是第一個否定,而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為“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所代替,這是第二個否定。實際是就是通過對資本的詳細的運行過程的揭露,再次證明和深入論證《共產黨宣言》的階級斗爭、兩個必然、消滅私有制等思想。
《資本論》中的關于資本本性的論述不僅是認識馬克思恩格斯時代資本主義的本質,也是認識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整個資本主義時代本質、認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根本區別的理論武器。列寧正是依據《資本論》的基本思想認識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的本質,寫作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巨著,不僅在《資本論》對資本本性認識的基礎上繼續揭示帝國主義的壟斷性、腐朽性、寄生性、垂死性等特征,揭示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的本性和現代戰爭的根源,揭示資本主義國內階級矛盾和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矛盾的尖銳化,導致帝國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等,由此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提供了客觀依據。由此爆發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出現了與帝國主義相抗衡的社會主義陣營。今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壓榨世界人民的本性沒有絲毫改變,侵略擴張的本性沒有改變、武裝顛覆和和平演變社會主義的本性沒有改變。所有這些都是資本“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本性的延續及其在政治、軍事等領域的表現,是障礙人類社會進步和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最大阻力,也是中國當代社會私有化、市場化進程中出現的一切罪惡現象的經濟根源。
四、當代中國鼓吹“資本是物”的觀點是人類思想發展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倒退
“資本不是物,而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板上釘釘的確鑿無疑的著名論斷和客觀事實。但當今中國某些學者卻在媒體上以創新為名,公開向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發出挑戰,鼓吹什么“資本是物,是社會主義的生產要素,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一部分”;資本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對“資本”要進行“辯證”分析,既要看到“資本”的無序發展,也要看到其有序發展,可以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其實,資本無窮無盡追求剩余價值和貪得無厭的本性決定了其必然會盲目無序發展)。他們還鼓吹資本“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本質過時了。資本這個“貶義詞”已經轉變為中性詞。他們玩弄的一個重要手法就是把“資本”與資金、資產混為一談,認為民營企業有“資本”,國有企業也有“資本”(實質是指資金、成本),離開“資本”的經濟運行活動是不存在的,等等。上述論斷絕對不是什么創新,也不是與時俱進,而是倒退,是反動,是把早已經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過的資產階級的陳詞濫調重新喬裝打扮一番,打著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旗號推銷和販賣之。首先是人類思想發展史的倒退。馬克思主義從來不否定資產階級思想理論家對資本主義經濟現象的研究及某些科學范疇的提出。這種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思想理論來源。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由于種種原因,其某些成果帶有極其嚴重的局限性和缺陷,尤其是在對資本主義最重要的社會現象“資本”的認識上,其共同特點都是把資本看做貨幣、看做生產資料、生產工具、生活資料、看做普通商品。正是由于停留在這種現象的認識上,他們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做真正“自由、平等、博愛”、看做人類社會永恒不變的社會制度。他們不可能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也不可能揭示資本主義政治、文化的特點,不可能認識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歷史性和滅亡的必然性。他們必然要全力捍衛這個制度。他們和封建主義比較起來,是代表社會的進步和先進勢力,但和其內部成長以來的否定因素社會主義比較起來,他們代表歷史發展的阻力、障礙、倒退和反動。在馬克思主義已經誕生170多年,社會主義新中國已經建立70多年的歷史時期,還在繼續鼓吹被馬克思主義批判過的思想理論戰線上的垃圾和破爛玩意,難道不是對《資本論》從“物”到“關系”認識的根本變革的根本否定嗎?難道不是對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根本否定嗎?難道不是對人類思想發展史進入馬克思主義科學階段的大倒退和反動嗎?其次是社會主義實踐和歷史發展的倒退。自《共產黨宣言》問世以來,全世界無產者就為消滅“資本”和“消滅私有制”進行永不停懈的斗爭。巴黎無產階級進行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在原蘇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49年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原蘇聯和新中國翻身做主人的億萬人民群眾把蘇聯建設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中流砥柱,中國也從“一窮二白”的東亞病夫成長為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歷史巨人。它們在經濟、政治、文化方取得的成就世人矚目。然而在帝國主義“和平演變”及各種反對勢力的破壞之下,蘇聯解體了,資本主義在蘇聯復辟了。當代中國盡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大旗還沒有倒下,但資本主義的各種思想、勢力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生了極其嚴重的影響。當今這種把資本看作“物”的思潮在中國的泛濫和影響,就是思想意識形態領域階級斗爭尖銳化的突出表現。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有限制、有引導地利用資本,這與為”資本“正名,把資本看作“物”,而否定“資本”的社會生產關系本質和本性,完全是兩回事。某些人趁機偷梁換柱,鼓吹這種早已被馬克思主義批臭的陳腐荒謬觀念,就是為了在社會主義中國大地上讓資本主義復活、讓資本主義復辟,就是要讓生產資料重新回到少數人手中,讓廣大勞動者重新淪為資本家的雇傭者,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讓南霸天、黃世仁們重新壓在勞動人民頭上作威作福,讓無數革命前輩、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革命成果付之東流!“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一切逆歷史發展前進的錯誤思潮和反動勢力,必將被發展前進的歷史車輪所碾碎!(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