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朱克雄:民族英雄林則徐被革職流放后的傳奇故事和心路歷程
點擊:  作者:朱克雄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17-12-11 09:03:20

 

 1.webp (13).jpg

 

  遭貶仍不改初心  一路揮毫到伊犁

  ——民族英雄林則徐被革職流放后的傳奇故事和心路歷程

 

  人們或許想不到,古老的絲綢之路,不僅往來過商旅,奔走著使節,也是充軍發配者,“遷客騷人, 多會于此”的必經之路。從漢代張騫正式開通絲綢之路后,這條漫長的古道上,就不斷有罪戍、充軍者發配來此,他們或到甘肅河西走廊,或抵達新疆天山南北,更有些人充軍遠走到伊犁一帶。漢代時,司馬遷的外甥楊惲,就被發配到酒泉。唐代,參與莫高窟壁畫繪制的畫師中,就有發配來的私人畫師;到明代甘肅河西走廊更是安置罪戍的地方,至今一些地方的方言中的“解手”,就是因罪戍要方便而出現的。清代,通過河西走廊,前往新疆充軍發配者更是絡繹不絕。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鴉片戰爭正在進行中,林則徐被朝廷解除了職務并被流放,理由是:“因同英國交涉不當,招致了嚴重的事態……”流放地是新疆的伊犁。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含恨踏上了流放之路,林則徐是年三月到洛陽,四月到西安。在古城西安詩人、禁煙干將、抗英英雄病倒了。經過幾個月的療養后,七月從西安起程,沿著古老絲綢之路,一路往西,七月十四日進入甘肅涇州,十七日行至平涼……十一月才到達了目的地 --新疆伊犁。林則徐把自己到伊犁去比作是“荷戈西戍之老兵”,著有《荷戈紀程》,以沿途見聞為主要內容。

 

  首先,讓我們來聆聽英雄留在絲綢之路上的傳奇故事

 

  路過平涼,借用崆峒山名給孫兒取名

 

  林則徐是無人不知的民族英雄。可是,他經甘肅前往新疆的故事卻鮮為人知。說起這個,就要從林則徐是如何被發配充軍的前前后后說起。

 

  虎門銷煙不久,林則徐被革職查辦,其罪名是“誤國病民”和“辦理不善”,被清廷充軍伊犁。但他去伊犁前,先到浙江協辦海防事務,后又奉命到河南治理水患。雖然取得了成績,但他的罪名依舊無法洗脫,更不要提將功贖罪。他只能先到西安,不幸的是,到西安不久,他就病倒了,只能等到病情好轉后再西行。

 

  1842年7月,林則徐離開西安,帶著兩個兒子,還有幾個仆人,趕著七輛大車,其中有一輛車,專門為他拉書、拉宣紙等用品,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一路西行。此時,他早已是名揚四方的名臣。雖然是發配充軍,但沿途,人們視他為英雄,地方官員也給予他很高的禮遇。看到這里,你就明白了,林則徐的充軍伊犁之路,和我們印象中林沖充軍滄州路上,遭差役虐待、刺殺的充軍之路是截然不同的。

 

  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十四(1842年8月19日)林則徐進入甘肅。涇川是他進入甘肅的第一站,當時名叫涇州。在林則徐距縣城還有50多里的地方,涇州知府就派遣人前來迎接了。到了涇州城外,知府親自郊迎。看看這待遇,哪里是發配,好像是檢查團。林則徐在筆記中特意提到,知府孔印逸,干練能干,資格很老,在涇州已經任職18年了。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連日陰雨,涇河也漲水了。為了趕路,林則徐只能住宿一夜。不過,這一夜,林則徐似乎沒有睡好。在涇州,不少人請他寫字。一夜,林則徐寫了十幾副對聯,外加數把扇子。聽著挺多,就是不知道今天涇川還能保存下來多少林則徐的書法。離開時,孔知府又派人將林則徐送出30里,到涇州邊上才返回。

 

  過涇州,接下來的大站,就是平涼。不過好消息來了。這就是,17日,林則徐在平涼收到一個令他意外的消息,從西安來了一封家信,其中說到,他老三兒子的媳婦生了一個男孩。添丁進口,這是大喜事。林則徐自然要給孫兒取名。起初,他想,平安到平涼,又收到好消息,就應該慶賀一下。他就想到用“平慶”這個名字。不過仔細推敲后,覺得不妥,家族中長輩用了這個名字,后人就不能用了。那怎么辦?按照行程,過了平涼,就是崆峒了。于是,他借用崆峒二字中的一個,就改為“賀峒”。

 

  途徑六盤山抽簽,小憩蘭州留墨寶

 

  旅程才開始不久,前路依舊迢迢。不過接下來的六盤山,對林則徐這位南方人是個嚴峻的考驗。

 

  六盤山海拔近3000米,他們過六盤山時,準備得還是比較充分的,在山下的旅店中,喝酒吃飯,保暖身體。上山時,山上西風正緊,氣溫非常低。半山腰,有座關帝廟香火非常旺盛。陜甘大道上這個關帝廟非常有名,許多人的筆記中都對它有記述。此時,林則徐心情有些惆悵,萬里之路剛剛開始,而東南沿海局勢繼續惡化。他在涇川時,聽到了鎮江失守的消息。此時,林則徐也不能免俗,他在關帝廟中抽了一個簽。簽上說:“木有根荄水有源,君當自此究其元。莫隨道路人閑話,訟到終兇是至言。”不知道,林則徐看了這簽后,有啥感想。

 

  進入甘肅后的第10天,林則徐抵達了蘭州。在蘭州,林則徐受到的禮遇就更高了。此時,任陜甘總督的富呢揚阿,既是滿人,也是林則徐早年老友。歡迎場面極大,聽到林則徐即將到蘭州的消息,他先率領在蘭州的文武官員,到蘭山書院迎候。還計劃派遣武官到蘭州城外十里列隊歡迎,林則徐怕太招搖,堅決拒絕了。第二天,總督設宴招待林則徐,第三天甘肅布政使設宴招待。在蘭州期間,林則徐也和總督、布政使相互酬答。尤其是布政使程德潤,對林則徐非常仰慕。這次相聚,他們交談得非常愜意。林則徐給程德潤寫了兩首詩,第一首其中寫道:“將出陽關有故人”。第二首,就是那首名氣很大的詩:“我無長策靖蠻氛,愧說樓船練水軍……”此時,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結束,中英《南京條約》已簽訂。可惜,路途遙遠,林則徐并不知道這個消息。他依舊在憂國憂民。

 

  在蘭州,林則徐寫的書法作品更多了。他的書法出自歐體,在翰林院時,就已聞名。如今經過多年磨礪,更上一層樓。對蘭州的求書者,林則徐從不拒絕。幾乎每天都在寫字,他在蘭州期間,有一天,竟然寫了一整天的字。這里,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林則徐在不同的時期,所用的印章也是不同的,在翰林院他用印章是“讀書東觀,視草西臺”。而在湖廣總督任上,他的印章內容很大氣,刻著“管理江淮河漢”。流放充軍途中用的印,內容是“寵辱皆忘”,自然這也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話。

 

  獲悉《南京條約》簽訂時長久嘆息,憂國憂民初心不改

 

  離開蘭州時,林則徐車隊更龐大了。他隨行的大車七輛,其中書就拉了二十筐,為了取用方便,他用“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頌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進行分類。蘭州出發時,又重新雇傭了15輛馬車。盡管行路艱難,但林則徐還是義無反顧地西行了。

 

  出蘭州第一個縣城是永登,這段路他的感覺非常好,莊浪河谷中,植被好,綠樹白楊,森森夾道。翻越烏鞘嶺,他們只是感到寒冷而已,并沒有別的特別不適應。在距離古浪縣城30里的地方,古浪縣令陳世镕早早來迎接了。陳世镕是安徽懷寧人,工詩文,對林則徐仰慕已久,他陪同林則徐在古浪縣城休息了一天。在涼州他受到的歡迎,不次于省城蘭州。人們對這位英雄充滿了仰慕。他在涼州住了8天,換了大車,就繼續前行了。

 

  八月二十八到張掖,九月初一到撫彝廳(今臨澤,治所在臨澤蓼泉)。這時,他得到消息《南京條約》早在一個月前的7月24日已經簽訂。面對此情景,只能在家信中感嘆:殊不堪設想矣!嘆息完,他只能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在坎坎坷坷中繼續前行。于這年九月中旬進入新疆。

 

  林則徐在甘肅留下了大量對聯、詩詞等書法作品。后來,他東返時,獎掖了不少的甘肅士子,其中和朱克敏之間往來故事,至今還在流傳著。甘肅省博物館還珍藏著林則徐為朱克敏母作七十八歲冥壽序,由原甘肅布政使程德潤恭楷書為十二扇屏(今藏甘肅省博物館)。往事悠悠,逝者不可追,當年林則徐在甘肅留下了大量的墨跡,不知道現在還剩下多少。

 

  “湘江夜話”和與“左公柳”齊名的“林公渠”

 

  公元1850年1月3日,岳麓山晚風習習,湘江上浪拍小舟。林則徐在回鄉途中船泊湘江,專程派人去請十里外隱居老家讀書的左宗棠。那年林則徐65歲,左宗棠37歲。兩人一見如故。是夜,晚風吹浪,野渡自橫;船內,燭下暢談,縱評天下。林則徐放談西域邊政,預見俄國將成為中國的邊疆大患。林則徐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和繪制的地圖全部交給左宗棠,說:“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終無成就之日。數年來留心人才,欲將此重任托付!”他還說,“將來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以吾數年心血,獻給足下,或許將來治疆用得著。”并以對聯相贈:“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這就是有名的“湘江夜話”。

 

  27年后,左宗棠冒著千里戈壁的風沙酷暑,懷揣著林則徐給他的作戰方略和地圖,抬棺西征,義無反顧地走進了新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阿古柏在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占據了新疆大部分土地;沙俄侵略者也趁機占領了伊犁。年近花甲的左宗棠力排眾議,親自披掛,揮師西征。為表明與沙俄血戰到底的決心,他讓部屬為自己準備了一口棺材——不收復新疆,將以死報國。

 

  他坐鎮肅州(今甘肅酒泉)。但隨著戰爭的日趨激烈,69歲高齡的左宗棠毅然出肅州坐鎮哈密。一路荒涼。“赤地如剝,禿山千里,黃沙飛揚。”左宗棠遂傳令:“凡大軍經過之處,必以植樹迎候。否則,無論巡撫、縣令,提頭來見。”每個士兵也都必須栽柳樹數棵,每棵樹上掛著栽種人姓名的牌子,負責成活。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牘之余,攜鎬種柳。植樹數載,“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連綿不斷,枝拂云霄。”清朝大將楊昌浚到新疆籌辦軍務時,沿途看到楊柳成蔭,欣然吟道:“大將籌邊尚未還,瀟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收復新疆之戰,中國保住了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左宗棠所植道柳,百年之后,仍然蒼勁虬韌,鐵骨錚錚。人們稱之為“左公柳”。

 

  與左宗棠抬棺西征的豪邁相比,林則徐的新疆之行則很灰色。林則徐是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卻因此而當了“替罪羊”,被發配新疆伊犁。他主動請求開墾荒地。為引水灌溉,開挖水渠,他帶領民工,挑挖沙石,建壩筑堤,耗時一年零四個月,用工10萬余,最終修成一條6里長的主干大水渠,為當地墾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墾荒的成功,使他信心倍增,他又開始了南疆勘荒的征程。他先后到達庫車、烏什、阿克蘇、和闐等九座邊城,行程3萬余里,足跡遍及天山南北的廣袤地域。

 

  林則徐在勘荒時見到了坎兒井,這是當地維吾爾族人創造的地下水利設施。在高溫少雨、氣候干燥、蒸發強烈的地區是理想的節水灌溉工程。他在日記中寫道:“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他很快就把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進:增挖穿井渠,每隔丈余挖一口井,連環導引水田,使井水通流。他推廣到新疆各地,使坎兒井猶如繁星滿天。老百姓稱之為“林公井”“林公渠”。

 

  戴罪發配,不是沉淪,不是哀怨,而是奮力拼搏。林公之志,林公之氣,感天地泣鬼神,高山仰止!歷史鉤沉,當年“湘江夜話”的燭光仿佛仍在搖曳;回首西望,百年“左公柳”綠蔭如蓋,千年“林公渠”奔流不息。正如左宗棠西征隨員施補華寫詩贊嘆的:

 

  海族群吹浪,疆臣遠負戈。

  田功相與勸,水利至今多。

  重柳家家樹,回流處處科。

  白首遺老在,懷德涕滂沱。

 

  其次,讓我們在吟賞林則徐詩作中去追尋英雄被革職流放的心路歷程

 

  林則徐在流放伊犁的路上共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塞外雜詠八首”詩十四首。現各選其一以饗讀者: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選一)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此詩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題共二首,此為第二首。是年農歷七月,林則徐自西安啟程赴伊犁,作詩留別家人。詩表現了作者以國事為重、不顧個人安危的高貴品質和他面臨遣戌時的曠達胸懷。

 

  戍:駐守;口占:即興作詩,不打草稿,隨口吟誦出來。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無能,自謙之詞。謫居:因有罪被遣戍遠方。養拙:猶言藏拙,有守本分、不顯露自己的意思。剛: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為適當。山妻:對自己妻子的謙詞。故事:舊事,典故。

 

  作者在詩中用了兩個典故,一是頜聯中的“茍利”二句。典出《左傳·昭公四年》:鄭國大夫子產改革軍賦,受到時人的誹謗,子產曰:“何害!茍利社稷,死生以之。”二是尾聯“戲與”二句。典出趙令《侯鯖錄》中的一個故事生發而來:“宋真宗聞隱者楊樸能詩,召對,問:‘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對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東坡赴詔獄,妻子送出門,皆哭,坡顧謂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首詩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去。”這兩句詩用此典故,表達他的曠達胸襟。

 

  頷聯是全詩的思想精華之所在,它表現了林則徐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誠無私的愛國情操。若用現代語言表達,即“只要有利于國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為害怕災禍而逃避呢。”此聯已成為百余年來廣為傳頌的名句,詩人也極自珍這兩句,時常自吟之。

 

  出嘉峪感賦(選一)

 

  東西尉候往來通,博望星槎笑鑿空。

  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
  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戌盤雕大漠風。
  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

 

  這是又一曲充滿激情的嘉峪關的贊歌。作者登臨懷古,追溯歷史,既熱情歌頌了博望侯張騫的歷史功績,又著力描繪了嘉峪關的壯麗風光,同時指出了她的重要的戰略地位。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于今甘肅省嘉峪關市嘉峪山東南麓,為明長城西起點。

 

  尉:武官名,清代駐防旗營有城守尉及防守尉。候:古迎送賓客官員。笳: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類似笛子的一種樂器。敕勒:指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也為種族名系突厥一部)。崆峒:山名,在肅州酒泉縣東南六十里。古戍:指嘉峪關,盤:盤旋。大漠:大沙漠,東起大興安嶺西麓,西盡天山西麓》古又稱瀚海。盧龍:古塞名,在今河北喜峰口附帶一帶,地勢顯要,為古代重要關防重地。

 

  此詩首聯除點明嘉峪關在軍事上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外,還緬懷了漢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故事,表達了對張騫的景仰之情。西域,據《漢書·西域傳》: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以東,昆侖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轄地。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細亞、羅馬帝國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帶。

 

  據《漢書·張騫傳》,張騫前后兩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試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獲,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漢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對匈戰爭勝利之后,為了進一步發展漢朝和西域各族的友好關系,加強和中亞、西亞各國的聯系,孤立打擊匈奴在西域的殘存勢力,漢武帝派張騫率領大隊人馬,攜帶價值千萬的金幣絲綢和1萬多頭牛羊,前往烏孫。同時,張騫派部屬分別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支、大夏、安息等地訪問考察。張騫返漢后,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顏師古在《漢書》注中認為,“博望”是“取其能廣博瞻望。”這是漢武帝對張騫博聞多見,才廣識遠的恰當肯定。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和西域各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剛強堅毅的性格,誠懇開闊的胸懷,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愛戴。張騫死后,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者都稱為博望侯,他的封號竟然成了漢朝使者的美稱,而漢朝使者也因此而受到西域人民的歡迎和信任。張騫出使西域,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對我國的地理疆域的開拓,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他兩次出使西域,不僅加深了漢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之間的友誼,增進了彼此間的了解和交流,還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打通了經過我國的新疆地區,前往中亞和西亞以至于歐洲的交通要道,使漢朝和這些地區的許多國家正式建立了友好關系,互通有無,和睦交往。絲綢之路的開辟解開了東西交通的序幕,使東西方的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出現了嶄新的局面。

 

  頜聯神馳遐想,委婉含蓄地抒發了個人抗敵御侮、安定國家的政治抱負。“樓頭倚劍接崆峒”典出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二韻》:“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峒。”當時哥舒翰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崆峒屬河西節度使所轄。杜甫詩意為自己希望入哥舒翰幕府,參與軍事以報效國家。作者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突出了佇立關樓的依劍者的高大形象。這形象恰是作者的自我寫照。

 

  作者出嘉峪關時心情突然好轉,原來作者西行路過平涼崆峒山時,收到報告初得孫兒的家書。年近花甲的林則徐喜不自勝,寫詩抒懷:“見兒作父知吾老,待汝成人古已難。正向崆峒依長劍,咳名頻展賀書看。”他根據“過平涼聞此喜,并祝域中安定之意”,想給孫兒取名“平慶”因兩字皆須避族中長輩之名諱。故“取平涼崆峒山之義”,定名“賀峒”。由此可見,嘉峪關“依劍”與崆峒“依劍”,地雖兩處,情則合一:它不僅僅是晚年得孫的流露,更重要的是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個人以身許國,老而彌堅。抗敵御侮,安定國家的政治抱負。

 

  頸聯“長城飲馬寒宵月”典出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同時詩人用如椽巨筆寫眼前所見:長城古堡,大漠寒月,雕鷹飛翔,風吼馬嘶。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繪制了一幅風格獨具的壯麗圖畫。

 

  尾聯以盧龍關與嘉峪關相比,說除了盧龍關東南一帶哪一個關能與嘉峪關相比啊!描繪嘉峪關的戰略地位的重要和關城的宏偉險固,好一幅大漠雄關國。

 

  塞外雜詠(選一)

 

  天山萬笏聳瓊瑤,導我西行伴寂寥。
  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

 

  萬笏:天山群峰。笏,古代朝會時所拿的一種狹長板子,有事則書于上,以免遺忘。這里以其形狀群峰。瓊瑤:美玉,比喻天山上的積雪。寂寥:這里是寂寞、空虛意。滿頭晴雪:指詩人的白發。共難消:與天山上的積雪一樣不易消除。

 

  《塞外雜詠》是林則徐充軍途中,見天山風貌有感而發。詩從寫景入手:“天山萬笏聳瓊瑤,導我西行伴寂寥。”天山雪峰,數以萬計,笏一般陡峭,玉一般潔白,它們導著作者西行,一路上與作者為伴、互慰寂寥。詩中所謂的“寂寥”,不僅是林則徐在充軍途中的寂寞,更是他在政治立場上的孤獨。林則徐此時的心情,與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在《摸魚兒》中所寫的“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一樣,空有殺敵報國的拳拳忠心,不但得不到朝廷理會,甚至被朝廷誤解,其中的“寂寥”,可謂刻骨銘心。

 

  林則徐置身于茫茫雪原,由雪山的寂寞聯想到自己的寂寞,繼而想到整個“主戰派”被朝廷冷落,想到中國沿海正在遭受侵略者的蹂躪,不能不悲憤。悲憤之極,又無可奈何,只有喧泄于長笑之中。“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林則徐此時也已年近花甲,當他放眼荒漠而凄涼的雪原,或許也有一種“心在沿海,身老天山”的感慨。“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更難消。”一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在墮落的王朝里倍受排擠,被貶途中,只有寂寥雪山相伴,憂心如焚卻無人可傾訴,只能與山靈相對笑,他笑出了報國無門的內心之痛,扼腕長嘆,一夜黑發變銀絲,他的笑令人悲痛。

 

  林則徐盡管受朝廷冷落與排斤,但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廣闊胸襟。他在新疆滯留期間,協助辦理伊犁墾務,倡導興修水利,開辟屯田。又繪制邊疆地圖,建議兵農合一,并著《俄羅斯國紀要》一書,提出要警惕沙俄威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被重新起用署陜甘總督,次年轉任陜西巡撫。二十七年升云貴總督。二十九年因病辭職歸籍。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途中卒于潮州普寧縣(今廣東普寧北)行館。贈太子太傅,謚文忠。

 

  最后,讓我們以筆者這首贊美林則徐的拙詩來結尾吧!

 

  遙想當年出玉關,新疆可望燕然山。

  雖看敵寇依頑強,仍是猢猻共繞環。

  百歲竟流英列淚,抵排一紙佞臣班。

  湘江夜話成佳傳,指日收來漠北還。

 

  (作者系甘肅省平涼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