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8日-星期二
渾天說模型
中國先秦以下的宇宙觀。以光作為世界的本源,光生氣,氣生象,象生數,這才有了天地。元氣本原論跟康德星云學說和現代科學的宇宙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即都認為彌漫的渾濁的原始物質是形成天體的本原。熱爆炸理論把宇宙的演化作五個階段,而這個分法和《天問》、《易緯·乾鑿度》一直到《靈憲》中的分法有驚人的類似之處。
現代宇宙學說中所用的理論是基本粒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熱力學、統計物理、量子論和相對論,而中國古代用的只是思辨性的“氣”。《易緯·乾鑿度》說:“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鄭玄注云:“雖含此三始(太初、太始、太素),而猶未有分判,故曰渾淪。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易緯·乾鑿度》中的渾淪,就是《老子》中的道,《易·系辭》中的“太極”,《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中的“太一”,揚雄《太玄經》中的“玄”,用熱爆炸理論來說,就是宇宙開初萬分之一秒(10-4)內的原始火球。東漢時許慎編的字典《說文》中說:“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古時以天地形成為轉折點,現代以星系形成為轉折點,這只是隨著觀測工具的進步,人們的眼界擴大了,其邏輯意義是一樣的。(據席澤宗《古代中國和現代西方宇宙學的比較研究》)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呂氏春秋·大樂篇》:“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
中國哲學認為萬物的產生是由陰陽的交合而化生的。朱熹《集注》引榖梁子曰:“獨陰不生,獨陽不生,三合然后生。”(《榖梁傳》莊三年)
莊公三年《榖梁傳》注引徐邈曰:“獨天不生,必三合而形神生理具矣。”
化讀為“bì”(匕),變也。何本何化,即誰為主,誰為副(變)?
屈原《天問》注曰“三與參同,謂陰陽參錯”。即交錯也?!肚f子·田子方篇》曰“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淮南子·汜論篇》曰“積陰則沉,積陽則飛,陰陽相接,乃能成和”,《淮南子·天文篇》曰“陰陽和合而萬物生”,與屈子之說并合,曰“交通成和”,曰“相接……成和”,曰“和合”,并即“三合”之謂也。
《乾鑿度》:“夫有形者生于無形,故曰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故日混沌。”
緯書《推度災》:“陽本為雄,陰本為雌,物本為魂。雄生八月仲號曰太初,雌生戌仲號曰太始,雄雌俱行三節,雄含物魂號曰太素。”
《白虎通義·天地》:“萬物懷任,交易變化。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光既成,名曰太素?;煦缦噙B,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后剖判,清濁既分,庶物施生。”
《潛夫論·本訓》:“上古之世,太素之時,未有形光。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濁分別,變成陰陽,陰陽有體,實生兩儀。天地絪縕(煙云),萬物化淳。和氣生人,以統理之,是故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
張衡《靈憲》曰:“于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內。天體于陽,故圓以動,地體于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郁構精,明育庶類。”
以上皆為中國古代關于天地開辟之觀念。而與現代物理學之宇宙大爆炸起源論在哲學理念上相通。
?。ㄟx自何新《宇宙之問:<天問>新考》,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