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毛澤東主席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上宣讀碑文
毛澤東宣讀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群星 - 文革歌曲合集之3-毛主席詩詞
(請聽毛澤東主席宣讀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珍貴原聲音頻)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作出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30日下午6時,全體代表來到天安門廣場,為死難英雄默哀之后,毛澤東宣讀親自起草的紀念碑文。隨后,毛澤東執锨鏟下第一锨土,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70周年。你對它了解多少?
1949年9月30號,開國大典的頭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那次會議上決定了國旗、國歌、首都等一系列國家象征和標志。中央美院教授、《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紀念碑研究》的作者殷雙喜介紹:當天下午六點左右,投票決定以后,全體政協委員就坐車到天安門廣場舉行奠基典禮。
奠基典禮選在10月1號新中國建國的前一天,非常有紀念意義,這表明新中國成立的一開始就沒有忘掉我們的人民英雄和先烈,正是由于他們的奮斗和奉獻,才有新中國。
毛澤東在奠基儀式上宣讀碑文
毛澤東執锨奠基
奠基典禮上,毛澤東宣讀了由他起草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選址曾有三處,為何最終
確定天安門廣場?
為了紀念革命先烈,紀念1840年以來在中國歷次革命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1949年9月30日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作出決議,要在首都北京興建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最初關于紀念碑的建造地點曾有過多種意見,委員們討論時曾有人主張建在東單廣場,也有人主張建在西郊的八寶山,最終是由周恩來根據多數委員的意見,決定將紀念碑建在天安門廣場上。周恩來認為天安門廣場有“五四”以來的革命傳統,天安門廣場將是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當時大多數人贊成這個意見。
由于人民英雄紀念碑要安放在天安門廣場中,因此碑體不能太小。考慮到天安門高33.7米,正陽門城樓高43.65米,設計者最初將紀念碑的高度定為39米,實際建成的高度為37.94米。“今天所看到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并不是先建成天安門廣場再進行設計的,而是根據未來廣場可能達到的規模來設計的。這在世界廣場建筑史上是沒有先例的。”《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紀念碑研究》作者殷雙喜如是說。
154字的碑文,
周恩來寫了多少遍?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址奠基典禮上,毛澤東宣讀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這篇雕刻在碑石背面耳熟能詳的碑文,是由毛澤東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起草,周恩來親筆書寫的。
那時,周恩來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一遍碑文,前后共寫了40多遍,最后挑選了自己最滿意的一篇。他拿到工地,征求雕刻家劉開渠的意見,誠懇地問:“怎么樣?行不行?”劉開渠說:“以前只看到您的題詞,還沒有看到過您寫這么多字、這么工整的書法作品。”
碑文寫好后,雕刻碑文的任務也非常艱巨。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篆刻師陳志敬之子陳光銘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我父親就是給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碑刻碑文的人。我當時才10歲,只能給父親打下手,但我也是歷史的親歷者!”
陳光銘記得很清楚,1949年9月23日,突然有幾位政協的同志到他家,要求在9月30日前把154字的碑文刻好。
陳光銘回憶說,接到任務后,父親陳志敬開始準備碑的石料。如果按照常規的方法找石料,肯定來不及,只能在家里的舊碑中找了一塊合適的碑,但必須先把舊碑上的碑文磨平磨光。在父親的帶領下,年僅10歲的陳光銘和哥哥、母親先用粗砂石把舊碑上的碑文磨平,再用細水砂石把石碑磨光,擦干凈碑的表面。最后由父親給碑上墨、上蠟,此時已快到夜里12點了。
9月30日上午,陳志敬雇了一輛人力車把雕刻有碑文的奠基石碑送到天安門廣場,因為擔心車來回顛簸會把石碑弄壞,所以特地拿一床被子墊著。
陳光銘還透露說,當時父親看到的碑文共有154字。大約在1954年后,碑文發生了兩處變化,第一個變化是碑文少了“為國犧牲的”5個字,第二個變化是落款“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敬立”中,“敬立”改為“建立”。
紀念碑從開始設計到1952年8月1日正式開工,再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揭幕,從1949年開始,邊設計邊施工共用了8年多的時間。在建造過程中,毛澤東于1955年6月9日親自為紀念碑的碑石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的題詞。
這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題詞毛澤東共寫了3幅,他還捎口信說,要多請專家提意見,問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選取一些字重新編排。如果認為寫得不夠好,還可重寫。殷雙喜說,“現在紀念碑上的8個大字,就是征求專家意見后,從3幅字中選取8個字重新編排而成的,極充分地體現了毛主席書法的神韻。”
為什么將坐北朝南
改為坐南朝北?
隨著奠基典禮的舉行,北京市人民政府曾向全國各地征集紀念碑的設計方案。根據參加過設計施工的專家回憶,紀念碑的結構設計方案征集到140多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八個大字統領了紀念碑的設計和建造。可這八個大字要究竟是朝向南邊的正陽門還是北邊的天安門又是一道需要反復推敲的選擇題。按照中國建筑坐北朝南的傳統,這八個大字應該朝向南方,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則是朝向北方。曾任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的賈英廷介紹,紀念碑在建造時進行過一次朝向的調整。
周恩來在審定設計方案時曾提出,為了將來能讓更多人非常醒目地從長安街看到紀念碑的正面,建議將傳統的紀念碑坐北朝南的形式改變為坐南朝北。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主任由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彭真擔任,副主任為著名建筑家梁思成。1953年后,委員會的工作就是對既定方案的顏色、高矮等情況進行進一步完善和修改,邊設計邊施工,直到1957年設計工作才全部完成。
經廣泛征求意見、反復討論,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形設計主要參照了中國的唐代石碑與清代石碑,但碑頂的設計在當時是最為困難、爭論最多的一個部分。
紀念碑方案示意圖
1952年8月1日正式動工開建到1954年11月兩年多的時間內,工程進度緩慢。建筑師主張用“建筑頂”,即在紀念碑頂部建造一個古代常用的頂子。雕塑師則主張用“群像頂”。反對“建筑頂”的理由是“大屋頂”形象太古老,反對“群像頂”的理由是“在40米高空,無論遠近都看不清楚雕像”。
最終選取的碑頂方案是由古建筑學者梁思成制定下來的。他在結合了多處古建筑外形的基礎上,設計形成了紀念碑的雛形,并在碑頂上破天荒地加了個“小屋頂”的裝飾,這個極具特色的“小屋頂”后來被廣泛運用到各種新建筑物之上。
此外,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花圈紋飾十分重要,不僅是紀念碑建筑裝飾的組成,也生動地表達了人民對英雄的崇高敬意,浮雕花圈表示對英雄的永久紀念。
林徽因與梁思成是紀念碑上花圈紋飾的主要參與設計者。他們采用百花和卷草作為碑座裝飾紋樣的主題,而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方式以求變化,以取得建筑物本身各部分所要求的裝飾效果。
據紀念碑的設計資料所載:百草花紋是我國歷代人民所熟悉并喜愛的題材,有悠久的優良傳統……而在細節各部如花朵、花梗、卷葉、絲帶等,包含著嶄新豐富的內容和現實的形象,能活潑地表現出時代的精神。
1955年,林徽因病逝后,由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負責林徽因墓的修建施工,梁思成親自為她設計了墓與碑,墓碑上采用的浮雕裝飾圖案,正是梁思成與林徽因共同為紀念碑設計的圖案。林徽因與她設計的圖案永遠相伴,長眠于八寶山革命公墓。
為什么紀念碑浮雕上沒有
一個具體的英雄人物?
從1949年9月30號奠基開始,到1952年8月1號正式動工,這當中三年時間,負責建造工作的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向全國征選建造方案。到1951年時,就收到了140多件方案。當時,有的方案提出加大加高紀念碑下面的大平臺,并開三個門洞,做成類似于城門的形狀。
為此,建筑學家梁思成還專門給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彭真寫信,說“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不宜放在高臺上的,而高臺之下尤不宜開洞。”殷雙喜介紹,主要是這樣的設計既不符合建筑學的原理,又不能達到紀念碑的審美要求。
殷雙喜介紹道,梁思成帶病給彭真寫信,說這個方案不妥,一個它跟天安門重復,另外一個在廣場上遠遠的有一個這樣帶著門洞的碑擱在那,就顯得很不合適。最后還是重新來弄,確定要選高聳挺拔的方案。
方案大致確定了,但建造過程中仍然有分歧出現在建筑家和雕塑家之間。建筑家希望把人民英雄紀念碑塑造成高聳挺拔的樣子,這就要求碑身不能太寬,而雕塑家則希望能有更寬的碑身,這樣就可以創作更多的浮雕來展現人民英雄的形象。
最后,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案,碑身仍然保持挺拔,底座部分適當加寬。最終放下了10幅浮雕,其中包含了兩幅裝飾浮雕。這10幅浮雕反映了“虎門銷煙”、“五四運動”等8個重要歷史事件。浮雕上塑造的172個人物形象中,沒有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或英雄人物。
殷雙喜表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是歷史的真正的主人——整個紀念碑的設計思路,突出毛主席提出的人民這個主題。所以就把英雄人物和一些著名的這些歷史人物去掉了,就是這上面都是人民群眾!
紀念碑碑體設計確定后,下部裝飾的浮雕創作也隨之開展。1953年成立了紀念碑美術創作組,著名作家、時任文物局局長鄭振鐸擔任組長,常務副組長有兩位,一位是雕刻家劉開渠,另一位就是畫家彥涵。
彥涵老先生曾回憶說,“我被委以重任是有背景的。抗戰爆發后,19歲的我考入國立杭州藝專,毅然投奔延安,奔赴抗日前線。有一次毛澤東看到我的木刻,他贊賞說:‘刻得好,很有氣勢。’由于我打過仗,對人民軍隊有切身感受,鄭振鐸把我視為美術創作組負責人最合適的人選之一。劉開渠負責雕刻方面的組織工作,我負責畫稿設計的組織與協調。”
由于彥涵畫過渡長江的油畫,因此《勝利渡長江》的畫稿便由他來設計。“稿子畫了3遍,第一遍畫的是戰士頭戴美式鋼盔沖鋒的場景,這雖然真實地反映了渡江戰斗的情形,但考慮到群眾對解放軍的普遍印象,于是第二稿將戰士們改為頭戴布軍帽,并且突出了指揮員以及劃船民工的形象。后來,紀念碑建設時采用了此稿。”
既然第二稿已被采用,為什么又畫了第三稿呢?第三稿上面的人物更多,畫稿長度更長。原來,彥涵當時希望把畫稿修改得更完美,于是在第二稿的基礎上又創作了浮雕的第三稿,此番設計又增加了一些戰士的形象。但由于第三稿過長,不符合紀念碑高聳挺拔的設計方案,最后還是采用了第二稿。
主稿浮雕《虎門銷煙》的曾竹韶教授早年在西方許多國家學習考察,對西方雕塑傳統作過廣泛深入的研究。他在創作中反復推敲人物的形態,注重對人物的精神刻畫。《虎門銷煙》浮雕人物雖然不多,但是刻畫得形象生動,這也是他嘗試結合西方雕塑與民族傳統技法創作新題材雕刻作品的一個開端。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過程中,不為人知的一批石工對紀念碑浮雕的雕刻同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彥涵先生所說,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創作,凝聚了許多人的心血,包括來自河北曲陽和蘇州的石工,他們的祖輩都從事石匠工作,這些人的功勞不能忘記。
這批石工有28位,長期從事中國民間雕刻。他們傳統雕刻技藝很高,但對西方雕刻技術并不了解,也沒有形成比較統一的風格。如果每人的風格不同,對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刻制會產生不利影響。于是,在劉開渠的領導下,這些石工接受了很長時間的培訓。雕塑家們拿出自己的人像雕塑作品,讓石工練習,由于浮雕所采用的漢白玉開采于北京房山,完整的大料不容易取得,為確保石料不被損毀,石工在練習人像雕塑的基礎上,再進行紀念碑人物試刻。
經過一年多的練習,石工們熟悉了從粗刻到細雕的方法,有力地保證了紀念碑浮雕石刻的完成,他們也在實踐中成長為新中國第一代兼通東西方雕刻技術的優秀石雕藝人。
藝術家們的心血都凝聚在紀念碑下層大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著的10幅漢白玉大型浮雕上。這些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共有約170個人物形象。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桿,均有臺階。底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米。
上層座呈方形,上層小須彌座四周鐫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慢等組成的八個花環。
下層大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著八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禁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勝利渡長江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線”、“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浮雕。
浮雕1:虎門銷煙
浮雕2:金田起義
浮雕3:武昌起義
浮雕4:五四運動
浮雕5:五卅運動
浮雕6:南昌起義
浮雕7:抗日游擊戰爭
浮雕8:勝利渡長江
“勝利渡長江”兩側的“支援前線”、“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裝飾浮雕。
浮雕9:支援前線
浮雕10: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從1949年9月30號奠基,歷時9年,人民英雄紀念碑終于在1958年正式落成。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和浮雕,清晰展現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浴血奮斗的艱辛歷程,折射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意志。在過去的60年間,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承載著整個國家和民族對英雄先烈的紀念與緬懷。
《人民日報》報道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決定,將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日——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
2018年4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自當年5月1日開始施行。法律通過后的第二天,負責法律起草工作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的同志們,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面向人民英雄紀念碑向逝去的人民英雄報告了英雄烈士保護法的立法情況。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向逝去的人民英雄報告《英雄烈士保護法》立法情況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規劃室主任岳仲明表示,他們懷著對英烈先驅和革命先行者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既是向烈士們報告英雄烈士保護法立法情況,告慰英靈;也是為了不忘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初衷。
英雄烈士保護法規定: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國家繁榮富強精神的象征,是國家和人民紀念、緬懷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紀念設施。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其名稱、碑題、碑文、浮雕、圖形、標志等受法律保護。
“人民英雄紀念碑已成為國家和人民紀念緬懷為中國革命和國家建設而英勇獻身的英雄烈士的標志性紀念設施,已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激發愛國情感的重要載體。”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家法室副主任王曙光表示,在英烈保護法中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地位,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不忘歷史,不忘初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佇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有一組浮雕,表現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的全景圖。我們一方面緬懷先烈,一方面沿著先烈的足跡向前走。我們提出了中國夢,它的最大公約數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來源:昆侖策網【綜合】)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