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到戰國的轉折點是三國分晉,之前強大的晉國分裂為趙魏韓三個小國。其實,這也是秦國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雖然春秋時期秦國也一度和晉國爭霸,但在晉國分裂之前,晉國始終保持著對秦國的戰略優勢,秦國基本上只能自保,沒有多少能力主動出擊,更沒有能力直接威脅中原地區。原因很簡單,只要秦國要出中原,就必須經過晉國的地盤,而晉國只要封鎖關中盆地的出口,秦國就出不來。
三晉分立之處,魏國也曾經占據上風,并一度對秦國形成壓制之勢。但魏國的小霸主地位并沒有持續多久就衰落了。因為魏國仗著自己強大,幾乎把周邊的秦國、趙國、韓國都欺負遍了,而且試圖欺負齊國。最后是齊國在馬陵之役把魏國擊敗,魏國開始衰落。秦國也擊敗了魏國,魏國就失去了優勢地位。
魏國衰落之后,秦國就開始不斷主動出擊,韓國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被秦國打垮,接連喪師失地。而且,韓國占據著秦國出中原的必經之路,所以,在三晉分裂之前秦國打不出來,但現在面對的是弱小的韓國,秦國進出幾乎沒有什么障礙。韓國只能不斷割地求和,和秦國的邊界線不斷后退。
三晉分裂的同時,秦國也在經歷了變法之后不斷強大起來,對關東各國的威脅越來越大。所以有了六國合縱抗秦的建議。但這時候只要是六國聯合起來,主動進攻秦國,都非常困難。原因也很簡單。就像晉國可以輕而易舉的封鎖秦國出中原的通道一樣,秦國只要在六國攻秦必經的函谷關一帶堅守不出,六國也無如之何。
更重要的是,六國在聯合攻秦的時候,也是各懷鬼胎,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都不肯積極進攻。比如齊國在六國聯合攻秦的緊要關頭,偷偷抽調軍隊回去滅宋去了。之前齊國和楚國、魏國都對宋國垂涎欲滴,但誰都不先動手。而在六國聯合攻秦的時候,齊國作為合縱的盟主,卻偷偷滅了宋。
楚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不斷向北擴張,也讓關東幾個主要國家都感到很緊張,尤其是臨近的魏國和齊國,對楚國都非常警惕。尤其是齊國。楚國在滅了吳國之后,不斷北上,已經和齊國接壤,而秦國對齊國來說,中間還隔著三晉,根本說不上有什么直接的威脅。所以,相比之下,齊國對楚國的警惕遠遠超過對秦國。
這也是在合縱之說大肆流行、六國聯合攻秦的議論在六國最為流行的時候,秦國仍然能夠通過連橫輕而易舉的破解了六國合縱的原因。秦國和齊國相約,各自稱帝,齊國也是沒怎么考慮就同意了。因為對齊國來說,秦國沒什么直接的威脅。秦國如果能夠壓制三晉,對齊國的擴張也是有利的,比如齊國就可以進攻燕國。
相比之下,秦國的地緣優勢就比較明顯了。關東六國比較強勢的時候,秦國可以閉關鎖國,悶聲大發財,等到秦國國力強大了,要打出來,首先就是進攻韓國,而韓國也只能向六國求援,但真正出兵救援韓國的,一般也只有趙國和魏國,因為三晉這時候已經明白了,他們雖然分裂了,但仍然是唇亡齒寒的關系。
所以,秦國不斷進攻韓國,不僅是不斷的蹂躪和打擊韓國,也是不斷的消耗趙國和魏國。而這時候秦國又征服了巴蜀,后方的補給更加穩定,同時戰略縱深也在不斷增加。而趙國和魏國、韓國,都沒有什么戰略縱深,也沒有什么可供他們繼續開拓和擴張的空間,只能在內部挖掘潛力,消耗一點就少一點。
但三晉的重要性又在于,在秦國不斷消耗和削弱三晉的時候,齊國和楚國無動于衷,作壁上觀,各自忙各自的,而當秦國開始進入收割階段之后,先后消滅三晉,對齊國、楚國就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了,齊國和楚國都沒有機會反抗了。齊國甚至是在秦滅三晉和燕國之后就直接投降了。楚國雖然抵抗了一陣子,但也已經孤木難支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