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近日,又一次到大慶鐵人紀念館參觀,不經意間看到一則資料,頗為感慨,思緒萬千。
1964年,當時的石油工業部寫了一個關于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報告,提到要有“三股氣”,其中,“對一個國家來講,就要有民氣”。而且說到,“民氣主要是指民族的自尊心和自強心。一個國家有了民氣,就能傲視和排除各種困難,不屈服于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氣,指的是民眾的精氣神,是廣大民眾所煥發出來和凝聚起來的一種氣勢和氣概,說到底就是民心。“人之命在元氣,國之命在人心。”古往今來,民氣盛,則凝心聚力、同舟共濟;民氣旺,則國運昌、國力強,反之則一盤散沙,民弱國衰,分崩離析。漢代晁錯《言兵事疏》中說:“竊聞戰勝之威,民氣百倍;敗兵之卒,沒世不復。”《管子》一書也說:“是故民氣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淵,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1919年,當時上海《新聞報》副刊《快活林》上刊登了馬星馳一幅反映五四愛國運動的漫畫。畫的右邊有無數愛國群眾在吹氣,而且都集中吹向左側的三個人,把那三個人均吹翻在地、四腳朝天,被吹翻的三個人就是五四運動中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懲辦的賣國賊。此畫用人口吹氣來寓“民氣”,表明民氣的力量和作用。
“民無氣則死,民有氣則動。”中華民族歷來重“民氣”、講“民氣”和聚“民氣”。每當處于重要歷史關頭,或面對重大自然災害,或面臨重大事件和重大任務時,都會成為“民氣”迅速聚集和噴發的時候,在苦難和挫折中求索,在風雨飄搖中前進,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表現出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回想近現代以來,無論是風起云涌的五四運動、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還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中華振興”;無論是唐山大地震、九八抗洪、抗擊“非典”、汶川大地震,還是舉辦亞運會、奧運會、世博會等等,都呈現出“民氣”昂揚高漲的壯麗圖景。葉圣陶當年曾感嘆:“現在各地人民一致起來救國,又悲壯,又熱烈,足見民氣到底還保存在我們這里。”中華民族從來沒有丟掉過“民氣”,也沒有失掉過“民氣”,昂揚“民氣”一直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正因為有了昂揚的“民氣”在,我們的民族才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不壓垮,才上下一心、奮勇前行。
昂揚“民氣”從哪里來、怎么來?它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又不可能像嘴吹氣一樣“吹”出來、喊出來。民氣,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理想信念,就是愈挫愈奮、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和沖天豪情,就是把一切困難都踩在腳下的鋼鐵意志和樂觀自信,就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精誠團結。然而,現實中面對改革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壓力,面對復雜變化的形勢和任務,唉聲嘆氣,說泄氣話牢騷話的有之;垂頭喪氣,怕字當頭、不敢斗爭的有之;信心不足、底氣不夠,感到困惑迷茫的亦有之,等等。“氣可鼓不可泄。”著名美國記者、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曾經沿著紅軍長征路線對長征做過深度訪問,訪問后期他曾動情地說:“閱讀長征的故事,將會使人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昂揚民氣來自于這種精神,也孕育出這種精神。昂揚“民氣”正是靠一以貫之的信仰、信念和信心,靠一如既往的自尊、自強和自信,靠一往無前的勇氣、斗志和意志才能贏得。
江河之所以能沖開絕壁奪溢而出,是因其積聚了千里奔涌、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習近平總書記說:“在近代以來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磨難,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犧牲,進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現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已經充分爆發出來了。”這是一個浩養昂揚“民氣”的大好時代,更是浩養昂揚“民氣”的一種歷史必然。
(來源:學習時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