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紀念38軍入朝參戰70周年(六十八)
朱偉民
《沉默亦造英雄》
作者:朱偉民
常言道,蒼海橫流,方顯英本色,然而,名不標卷,更見英雄偉岸。
抗美援朝,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部輝煌宏卷。
在這部宏卷中,有著名標史冊的偉大英雄,如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以及其他被國家授予榮譽稱號的戰斗楷模豪杰,但更多的,是那些喋血用命、奮勇殺敵、以身殉國,或在兇危惡境下,冒九死一生之險,為作戰勝利奠定基礎,卻名不見經傳的英雄。
于敬山將軍,就是其中一位!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對于中國人民志願軍來說,是一次取得輝煌勝利,在根本上扭轉戰局的偉大勝利。
在這次戰役中,產生了一支名冠“萬歲軍”的英雄部隊,即中國人民志願軍13兵團所屬陸軍第38軍。
38軍獲如此殊榮,核心作戰行動,是該部步兵第113師所進行的孤軍深入敵后穿插阻敵作戰行動。
此次作戰行動之關鍵作用所在,是因為這次作戰行動不可替代地成為了志願軍毀滅性聚殲南逃美軍主力,取得二次戰役最終勝利的根本保證和基礎。故,二次戰役,以極其輝煌的勝利彪炳中國戰爭史冊乃至世界戰爭史冊,關鍵一筆,即在于此一役。
可以說,沒有113師的這次傳奇般的敵后穿插阻擊作戰的成功,就不會有二次戰役南下聚殲南逃美軍主力所取得最終勝利,更不會有萬歲軍這個光榮譽稱。
正是因為如此,彭德懷司令員在嘉獎電中,特別點名提及113師作戰行動,褒獎其為我志願軍獲得二次戰役全局性勝利所做出的突出貢獻。藉此,電文中才有了"38軍萬歲"的字段。
勝利和成功是輝煌的,然而,獲得勝利的艱途,卻是極其兇險和驚心動魄的。
113師受命孤軍深入敵后穿插阻敵,只帶了337團、338團,并339團一個營的兵力,計2000余人,重裝全無。為了作戰行動保密,全程實行無線電靜默,無法及時與上級溝通信息,獲得相關敵情。
穿插行動初期,因敵機轟炸,白天無法沿大路行進,只能艱苦地走坡坎山徑,為及時到達指定前出地點,整個行程幾乎全部是日夜兼程的強行軍。
最后階段行軍,該部星夜兼程,在疲憊不堪狀態下,7小時狂奔140華里,先敵5分鐘,按時到達上級指定前出地域。
而其所應對之敵,正面計有美第8集團軍、美二師、英軍一部,背后計有美騎一師。綜合所部共八千余人,重裝鐵甲配置。
如此,臨戰態勢,是我極度疲憊2000余輕裝部隊與敵以逸勞8000余重裝鐵甲部隊對峙,并我處腹背受敵的局面。
這還不是戰局最兇險的態勢,最嚴峻的局面在我部就位后出現。
部隊到達指定位置后,發覺上級下發的作戰地圖出現嚴重錯誤,只標出了敵軍南逃的一處通路三所里,卻漏標了另一處敵軍南逃重要通道龍源里。
而上級對113師的作戰行動,是根據這張錯誤的地圖進行部署的,如此,顯而易見,這樣的部署是存有嚴重失誤的,此項失誤,必將給爾后113師作戰造成比兵力對比更大的困境和危機局面。
如前文所述,由于為了保證部隊行動的隱密性、突然性,113師穿插奔襲作戰行動部分,全程采用無線電靜默。如此,部隊進入戰斗位置開通與上級聯絡,需要很長時間,而此時113師己經發現問題,迫在眉睫,時不我待。這樣,在戰局危急的關鍵時刻,卻出現了上下級決策響應的嚴重的時間差,險象環生!
怎么辦?
關鍵問題是分不分兵龍源里?
一來,分不分兵龍源里的決策,在當時戰端即開,千鈞一發的緊急局面下,完全沒有上級指揮可以依靠,只能依靠113師指揮團隊在聯絡上上級指揮機關之前就必須乾綱獨斷;
二來,當時的局面己經不可改變,即便當時能夠及時聯系到上級,上級有了新的決策,未待新的部署完成,戰機早就飄然而去,況且,在當時局面下,再英明的上級,也無法制定新的決策;
三來,乾綱獨斷,談何容易!如果獨自堅守三所里,不分兵龍源里,則敵南逃部隊可從龍源里大搖大擺而過,原上級部署堅守龍源里的作戰預期形同落空;而分龍源里,則局面更加險峻。
按原部署,113師兩團一營部隊獨守三所里,兵力火配,原本就顯嚴重不足,臨時分兵龍源里,無異釜底抽薪。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態勢下,分散兵力是形同自殺的大忌。
由此看來,一張錯誤的地圖,以及依照這張地圖所進行的部署,已陷113師于無可挽回的絕境,無人能救,只能靠113師參戰所部全體指戰員以絕死的決心,發揮大智大勇,并置死地而后生的膽略,力挽狂瀾,扭轉局面。
當時困局下,113師黨委內部就分不分兵龍源里決策制定產生嚴重分歧,一部分人認為,在未取得上級指示前,應堅定指行上級原部署,否則,在原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不經上級充許,擅自分兵龍源里,會加劇兵力不足的狀況,極易造成作戰失利局面,責任重大不說,后果嚴重;另一部分意見認為,保守地等待上級指示,會導致戰機完全喪失,令圍殲南逃之敵戰役目標完全落空,比分兵阻敵作戰失利的后果更嚴重。
雙方意見爭執不下,無法統一。此時,師黨委書記,政委于敬山將軍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拍板定案,分兵!并毫不猶豫地地表示,由他個人承擔分兵決策產生的一切后果。
由此,在于敬山將軍的堅持與主導下,113師黨委形成分兵龍源里的正確決策。
應該說,在當時局面下,形成這樣的決策,于敬山將軍的地位和作用是無人可以替代的。
在我軍歷史上,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鐵律,遇重大問題黨委討論無法形成統一意見,黨委書記拍板定案,承擔責任是鋼性原則,雖然解放戰爭后期,此原則貫徹不為硬性規定,但是,通常執行,還是遵循了這個傳統,特別是在緊急狀態下決定重大問題的時候。
一如前述,如果說,抗美援朝二次戰役之圍殲美軍南逃之敵一戰是我軍戰斗歷史中輝煌的一頁,那么,113師三所里、龍源里分兵作戰就是這篇輝煌篇章中濃墨重彩、畫龍點睛的一筆,而依據我軍黨的領導的傳統與機制,這光彩奪目一筆的揮筆者的責任,就歷史地,毫無選擇地落在了于敬山將軍身上。
因為在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語境下,在遇不可測突發緊急狀況、黨委班子意見無法統一的時候,沒有于敬山這個黨委書記拍板,其他人分兵也好,不分兵也好的主張,只能是意見,無法形成決議。這就是前述于敬山作用不可替代的道理。
然而,于敬山揮就這一筆,僅僅具有黨員依據黨的機制踐行執操這樣的外在意義嗎?
如果于敬山這一筆落在了不分兵這一決斷上,黨委就會形成不分兵的決議,假設113師黨委在于敬山主導下形成了不分兵的決議,后果將會是什么?
后果是,二次戰役的歷史將會改寫,我們作為后人,將不會在歷史的章頁中看到二次戰役偉大勝利的輝煌,萬歲軍這個勛榮迸發的稱號也不會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而恰恰于敬山拍板拍在了分兵這個決斷上,有此一筆,歷史呈現的,才是我們今天能夠看見的輝煌與榮耀,那么,她的內在意義在哪里呢?
我們說,于敬山將軍拍下的這分兵龍源里這一板,不僅僅是權力、權威決斷的一板,更是責任自我擔當的一板。
什么叫“個人承擔分兵的一切后果?"它意味著什么?
顯而易見,在當時的情形下,分兵與不分兵,都存在著作戰失利的極大可能性,但后果和責任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分兵,可能因敵軍未遭阻截無代價安然躲過我致命一擊,令我軍無法達成作戰預期,致作戰失利。但就113師責任承擔而言,該師完全遵守了上級部署,若出現此種作戰失利,主要責任不在113師,師領導可保安然無恙;分兵,既有通過拼死作戰,阻擋住敵軍,達成全局作戰預期的可能性,但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態勢下,因此導致作戰失利的可能性更大,作戰風險更高,并且,分兵作戰一俟失利,分兵決策即有有未經充許,擅自更改上級即定作戰部署之虞,且于敬山將軍自己承諾承擔一切后果,若遇此等重大失利,必遭誅無疑。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全師參戰將士拼死一戰,雖然完成了上級交付的阻擊任務,保證了全局作戰預期任務目標的達成,但與敵同歸于盡,全部殉國,將士無存。以當時兵力武配對比,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113師全體將士也是對此下定了決心,充分做好了犧牲準備的。
可見,于敬山將軍是為全局勝利,下定赴死決心,提著腦袋,以生命為抵押,拍下這一板,揮下這一筆的。作戰實踐證明,這一板拍得是完全正確的,這一筆揮得是極有光彩的。
為了全局勝利,在重大生死決擇面前,于敬山將軍選擇分兵,從而選擇了自我犧牲。這就不是一般意義上黨員對黨的機制遵循的外在操守表現,而是共產黨人自覺恪守對黨的忠誠意志,堅定秉持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與情懷,把勝利,把黨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的無私崇高的個人品質等內在表現與意義的體現。
113師師黨委分兵龍源里決議作出并完成作戰部署后,戰斗打響不久,師電臺先期與志司取得聯絡,志司己發現地圖有誤,急切詢問情況,得知113師已先行更改原作戰部署,分兵龍源里,開始作戰行動的情況后,非常滿意,給予充分肯定,因為再遲一步部署,龍源里之敵就跑了。
盡管如此,分兵二處造成的兵力極度緊缺的不利局面,上級己無力扭轉,只能靠113師獨自硬扛。
在與于敬山將軍通話時,彭德懷不無擔心地詢問于敬山將軍,能不能頂住,于敬山將軍堅定地回答,保證完成任務!爾后,便有了113師艱苦頑強險象環生的阻擊作戰,有了在三所里、龍源里阻擊作戰提供充分保證條件下,二次戰役聚殲南逃美軍主力的輝煌勝利。
在勝利的光環下,回觀113師阻擊作戰,境遇之險惡,令人難以想象。
作戰中,113師正面阻擊的南逃美第八集團軍、美二師、英軍一部所部,與113師背后阻擊的美騎一師所部,一度相距僅一公里距離,南逃與北援之敵,最近之處相互用肉眼都能看見對方坦克上的軍徽、旗標,但遭113師頑強阻擊,至此便不能再進一寸,最終未能實現接應會合。113師2千輕械對美軍八千重裝啊!戰斗場面何其殘酷!很多部隊成建制地打光了,有些部隊打得只剩下幾個人。但是,113師勝利了!
由此推斷,當初于敬山將軍做出分兵決斷,是胸懷著怎樣的膽略勇氣與氣魄!怎樣剛毅與堅定的意志。
當他為如此輝煌的勝利篇章揮下頭一筆時,這一揮毫,難道不值得大書特書嗎?當他下定赴死決心的時候,難道不如同英雄們一樣可歌可泣嗎?
當然,113師寫下三所里、龍源里作戰的光彩篇章,不僅僅是于敬山將軍個人揮毫而就,寫這樣的文章,需要有筆有墨有紙,而113師全體參戰將士,他們用血肉作墨,用戰場作紙共同書寫輝章。
而于敬山將軍即是這血肉輝章的第一作者。
于敬山將軍全程參與并在關鍵時刻主導了113師三所里龍源里的作戰指揮與決策,功不可沒。
不僅在指揮決策方面,在歷次戰斗行動進程中,他都身先士卒,身體力行。
在一次戰斗行動中,冰冷的江水阻擋部隊前行,他帶頭脫下衣褲,趟過刺骨寒徹的江水,走在部隊的最前頭;三所里奔襲,7小時竟夜強行軍一百四十華里,他也是一步不停地帶領部隊前行。如此事例,不勝枚舉。
他是部隊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人。
在113師兵裝備條件下,連取得獨守三所里作戰勝利,在通常軍事家眼里都沒有充分的把握,而113師卻以這樣的兵力裝備,不但能夠固守三所里,同時還分兵龍源里并成功獲得作戰勝利,這勝利的獲得是偶然的嗎?離開了共產黨員于敬山將軍的率先垂范作用,以及這個作用影響所激發的全師黨員在師黨委領導下共同凝聚出來的表率作用的影響力,113師能夠在那樣殘酷、艱苦、危險的戰場環境下,以弱勝強,取得戰斗勝利嗎?
如此一位在著名戰役中起到關鍵核心作用的將軍,曾經為戰役勝利書寫過輝煌一筆,而他的身后,卻筆墨清淡。
當下,描寫二次戰役題材的各種作品很多,各色相關英雄名聲雀起,關于萬歲軍,很多人知道的很多,但唯獨這位為打出萬歲軍起到過核心作用的于敬山將軍,幾乎名不見經傳,他自已從不宣傳,家人也不宣傳,別人來不及宣傳。
他雖然默默無聞,但是,只要認真考查歷史,他畢竟是一個實實在在存在著的明亮的光點。看不見這個光點,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他不遺憾,他的光亮是抹不掉的,看不見這個光點才遺憾。
然而,越是默默無聞,他越是偉大!
我的姐姐給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志願軍老兵,戰后隱姓埋名,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經歷,他對此也是緘口不言,在別人眼中,他就是一位極普通極普通的老漢,只是在最近幾年退伍老兵登記時,要求提供勛章,這位老漢便中規中矩地將他過去所獲勛章拿去登記,幾十枚戰功章驚詫了全體在場的人!這真是默默無聞給人帶來的偉大感受,他的沉默給他造就的英雄氣質令人傾倒!
我不知道于敬山將軍有多少勛章,因為他沉默。
我只知道于將軍在抗美援朝二次戰役中曾為取得輝煌勝利起到核心作用,立有殊勛,并不為人知,我相信,一但他的事跡為人所知,定會令人感覺偉大到震撼。
于將軍的偉大還在于,抗美援朝有無數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英雄烈士,人們對他們崇敬和緬懷更深刻,更真摯。于敬山將軍便在他們的行列中,他也許比知名戰將更令人們在內心由衷地崇敬和仰慕!
于敬山將軍的偉大更在于,狂濤巨瀾,誰也說不清哪一滴水究竟是怎樣躍動的,但是,正是這樣的狂濤巨瀾,以不可阻擋之勢,奔騰向前,沖出勝利之途,于敬山將軍便在其中,并且是潮頭一涌,這樣波瀾壯闊的偉大,是難于言表的。
雕梁畫棟的炫彩,是終要暗去的,只有歷史書卷中那深刻的一筆,才會永不退色。
最后,我用我詩作中的一段,敬緬為民族復興立基之戰建立殊勛卻不為人所知的于敬山將軍。
魂兮如梅
獨領潔貴
不依艷陽驕
但搏風雪傲
待到山花爛熳時
她在叢中笑
38軍子弟后代公眾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收藏!中國之聲姚科解說:2020央視紀錄片《英雄兒女》(6集全)
2020-10-25苗長青 | 大水洞穿插戰——記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崔建國
2020-10-05?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