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8日-星期二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張寶現:上甘嶺阻擊戰中張桃芳殲敵214名的故事
點擊:7902  作者:張寶現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0-11-07 09:55:17

 

 

【張桃芳在上甘岒537.7高地上】

 

張桃芳,原籍江蘇省興化縣陳堡村人,1931年出生,1951年10月入伍,1952年9月入朝參戰,當時是24軍72師214團8連9班戰士。

張桃芳是朝鮮戰場上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神槍狙擊手,可以說讓敵人聞風喪膽。1953年在上甘嶺阻擊戰中,他在32天內用436發子彈殲敵214名,創造了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榮立特等功。1953年12月,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并榮獲朝鮮一級國旗勛章。這是寫入歷史的事實。

知道他的事跡的人往往對一個數字發生好奇:他是24軍72師214團的戰士,殲敵214名。兩個214,難道是巧合?其實這里邊還有一個涉及軍長皮定均的歷史成因。

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人,但武器的先進與否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部隊入朝后先在元山集結練兵,當時部隊換發了一批蘇式M1944莫辛·古納步槍。現在看,這是沒有太高技術含量的老式蘇制步槍,但讓它發揮最大效能靠的是人。張桃芳天天拆卸擦拭和練習瞄準,很快熟悉了槍的性能,并用它創造了殺敵奇跡。

1953年1月17日,張桃芳隨部隊堅守上甘嶺。當時,志愿軍廣泛開展冷槍冷炮殺敵運動,24軍提出“爭當百名狙擊手”號召。前沿人員人人做計劃訂措施,努力爭當百名狙擊手。張桃芳所在的8連9班,以老帶新,互教互學,邊打邊提高,僅一個月時間,全班由開始平均20發子彈殲敵1名,上升到平均3發子彈殲敵1名。全班14人在52天狙擊中,以1914發子彈斃傷敵人638名。全班無一人傷亡。

72師各團都在組織狙擊手培訓,一般是每連挑選5名戰士參加培訓,學習射擊要領, 鉆研狙擊技術,并進行射擊競賽。張桃芳在214團的狙擊比賽中很快被選為全團優秀狙擊手。

是全團優秀狙擊手才能上前沿最佳射擊位置殺敵。當時和張桃芳一起上前沿最佳射擊位置的有4人,另3人是呂常青、寧彩堂和李彪。前沿陣地有5個最佳射擊位置,4個人分成兩組,輪流射擊。其中4個射擊位置在交通壕內,十分隱蔽,另一個在坑道中。當狙擊手在前面執行任務時,其他人在坑道中隱蔽。

部隊剛接防時,敵人仗著有裝甲車,仗著飛機大炮比我們厲害,連工事都不認真構筑,大搖大擺地在陣地上走動,還有的三、五成群地躺在地上曬太陽。敵人的麻痹大意,給他們提供了殺敵的好機會,第一天執行任務,4名狙擊手的戰果都在擊斃擊傷3名以上。幾天以后,敵人被我們打怕了,開始構筑工事,再也不敢隨便走動。

狙擊敵人增加了難度,他們就總結敵人的活動規律。發現一般飯后一個多小時敵人要出來大小便,這時可以狙擊敵人。他們把敵人陣地編了號,提前測好距離,這樣只要觀察所一指示目標,他們就直接就定標尺,立即瞄準開火。敵人被打懵了頭,就毫無目標地向我方陣地炮擊,狙擊手們就馬上撤回坑道。炮火一停,狙擊再出擊,總之只要敵人敢露頭就必然會吃槍子。后來敵人就干脆不出來大小便,改為便在罐頭盒里,往掩體外扔。

敵人見用炮火報復這招不靈,就改成派狙擊手來對打狙擊手。一天,張桃芳在3號狙擊臺值班,剛一露頭對面工事內的機槍就打了過來,一串子彈從頭皮上飛過。張桃芳用步槍把一頂破鋼盔頂起來吸引敵人,晃了半天敵人一槍不發。張桃芳感覺遇到對手了,必須轉換狙擊位置。

他在交通壕匍匐前進,到盡頭時突然躥起,幾個箭步穿躍一小段空地,剛要到4號狙擊臺,對面機槍又是一個點射,子彈緊追著他的腳跟,打得塵土飛揚。張桃芳假裝被打中,順勢一倒摔進狙擊臺左邊的掩體里。這個假動作騙過了敵人,暫停了射擊。他開始利用掩體的掩護,仔細觀察。發現敵人的機槍正對著我方陣地射擊。經驗告訴他,這是敵人故意暴露的,真正的對手在暗處。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在一個巖縫處發現了敵人,張桃芳立即出槍,就在準備擊發的一剎那,敵人也發現了張桃芳,腦袋一偏,躲過了。而對面的機槍又打了過來,幾秒鐘就是一個點射,張桃芳被壓制在掩體內。

張桃芳經過認真觀察思考,發現敵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狙擊臺的左側,對右側射擊較少。于是他變換了位置,悄悄移動到右側。張桃芳感到敵人沒有發現自己變換的位置,當敵人一個對右側點射過后,張桃芳猛地起身,即刻擊發。幾乎同時,對手也發現了張桃芳,立即轉動槍口扣動了扳機。結果敵人的動作還是慢了一點,頭被打暴了。緊接著機槍的火力就跟了過來,張桃芳立即撤了下來。

張桃芳的神槍手不僅靠射擊準確,還得不斷變換手法,同敵人斗智斗勇。

張桃芳開始在18天里就創造了冷槍殲敵71人的戰績,成了有名的神槍手,領導抽他回輪訓隊學習提高和傳經送寶。這天,軍長皮定均來到輪訓隊,指名要見張桃芳。就在輪訓隊的山地訓練場上接見了張桃芳。皮軍長指著樹上的麻雀問他:“天上飛的能不能打?地上跑的能不能打?”張桃芳舉槍就打,先后6槍打下樹上的5只麻雀;一支高空盤旋著的烏鴉,被他一槍擊中翅膀。槍聲驚動了一只刺猬,相隔40多米,張桃芳一順槍,刺猬滾下山坡。軍長滿意地笑了。并鼓勵他多打敵人立大功!并當即獎勵他一雙皮暖靴。

當時,前沿各部隊都在開展“冷槍冷炮殺敵“,大家風趣地稱作”關敵人禁閉,限制敵人活動自由”。張桃芳回到陣地上,殺敵士氣非常高漲。天天趴在狙擊位置等候敵人,只要敵人一露頭,立即槍響命中。他再馬上變換位置,等敵人出來再打“陪葬”的。那會兒計算戰果很嚴格,目標被打倒后15分鐘沒爬起來才算擊斃。

72師通信科當時研究發明了一種“監聽機”。讓各連隊派出的監聽員和偵察哨在前沿陣地拿著“監聽機”,隨時監聽敵人的動向,并把“冷槍冷炮”的戰果及時報告給指揮所。張桃芳用436發子彈擊斃擊傷214名敵人,那數字不是他自己數的,都是“監聽機”報告的。

1953年6月初的一天,軍部來電,通知張桃芳回國參加青代會。要張桃芳去軍部參加聚餐。特交待是皮軍長之邀。

一到軍部,皮軍長叫張桃芳入座,并問他戰績,張桃芳立即起立敬禮:“報告首長, 213名”。皮軍長一邊示意他坐下,一邊不假思索地說:“214團的戰士消滅213名敵人,這數字不好聽,應該是214名,才對得起你們團的稱號。”張桃芳立即表態:“首長放心,只會多不會少。” 

臨行前,軍長皮定均又專門接見了他。說:“你是代表214團,不,是代表24軍,代表整個志愿軍參加大會的,這很光榮啊。”

當天晚上,張桃芳不顧連長阻攔,背起狙擊槍上了陣地。因為敵人早被打怕了,輕易不敢露頭,直等到用早餐時才發現一個倒霉蛋,槍響人倒,正好214名。但他還是不肯下陣地,直到連長派人硬是把他拉下陣地。

1953年1月至5月,張桃芳在上甘嶺堅守防御戰中,在32 天時間內,用436發子彈斃傷214名敵人。24軍給記特等功一次,志愿軍總部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被列為《志愿軍英雄傳》中64位英雄之一。這成為歷史定格。

【1953年6月張桃芳在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


1953年6月23日至7月2日,張桃芳回國參加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開幕式上,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大會致詞。6月30日,毛澤東接見了大會主席團,發表了《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這一著名談話。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也在大會閉幕式上講了話。并接見了與會代表。張桃芳深受鼓舞。

【張桃芳使用的這支步槍于1953年志愿軍政治部在朝鮮舉辦展覽時征集,1959年移交軍事博物館。】


張桃芳返回朝鮮后,停戰協定已經簽署,他便隨部隊支援朝鮮建設。1955年從朝鮮回國后,空軍從24軍挑選戰士,198名戰士初選,僅張桃芳一人入選,進入徐州第5航空預備學校和濟南空軍第5航校1團學習。在空軍高密第1訓練基地擔任殲敵機飛行員,后升任飛行團副團長。飛行退役后到蓬萊空軍某防空部隊擔任參謀長,后又進濰坊空軍某師擔任政委。1980年以軍職干部離休。2007年10月29日在山東濰坊病逝,享年76歲。
 

【張桃芳在濰坊空軍工作時照片】

(作者系軍隊退休干部、原24軍72師政治部副主任,本文根據72師抗美援朝老戰士們回憶和張桃芳家人提供后來情況寫成,圖片均由作者提供;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