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共的階下囚到葉利欽的國師
——禍國公知利哈喬夫的華麗轉身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Dmitri Likhachev,1906年11月28日-1999年9月30日)是20世紀俄羅斯最為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在蘇聯解體前、后分別受到赫魯曉夫、葉利欽的重用,因此在晚年又收獲了政治家、蘇聯學者、文藝理論家和基督教活動家。
一、 出生于大資本/舊貴族家庭,情感上排斥社會主義政權,同情沙俄政府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出生于舊沙俄的大資本家家庭,利哈喬夫家族世代經商,利哈喬夫家族彼得堡這一支的開創者是巴威爾·彼得羅維奇·利哈喬夫,他在1794年成為圣彼得堡第二商會的會員,他非常有錢,在當時最繁華的涅瓦大街商場對面購買了相互毗連的樓房,開設了有兩座機床的金匠作坊和金銀手飾店。主營業務的對象是沙俄軍方和貴族,比如軍官制服需要的各種銀飾件和鍍金飾件,金銀絳帶、邊飾、流蘇、穗子、金線、銀線、瓔珞、錦緞、綾羅紗綢……七十歲時,因為對沙皇政府和軍隊貢獻突出,巴威爾·彼得羅維奇·利哈喬夫被沙皇尼古拉一世授予圣彼得堡世襲榮譽市民稱號。此外,利哈喬夫家族在每一位新沙皇登基后,都會被授予斯坦尼斯拉夫勛章和榮譽證書,這是非貴族出身的人能夠獲得的最高獎賞。要獲得斯坦尼斯拉夫勛章,不僅要在商業上極其成功(財力雄厚),而且要大量捐助政府和軍隊,比如:在沙俄與土耳其期間打仗期間,巴威爾·彼得羅維奇·利哈喬夫向沙俄軍隊捐贈了一萬把打仗使用的軍刀。到了德米特里·利哈喬夫的父親謝爾蓋·米哈洛維奇·利哈喬夫站在家族的肩膀上,他成功地邁向了更高的臺階:他考進了電機學院,畢業后成為那個時代稀缺的工程師,一路順利升遷,最后成了沙皇政府的高級官員,從而進入了沙俄非世襲貴族的行列。1914年,謝爾蓋·米哈洛維奇·利哈喬夫被任命為電站站長,隸屬于郵政電報總局管轄。因此,沙俄政府也就在郵政總局附近分配給他們家一套房子,加上不菲的收入,使得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從小就能接受到貴族學校的教育,在假期,他們可以參加上流社會的交際聚會,享受到沙俄貴族才能享受到的禮儀,并且可以去度假勝地的別墅享受一家人團聚的假期。這段受教育經歷和生活經歷也讓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對沙俄的教育褒揚不已,而對蘇聯的教育事業充滿了批評。后來,利哈喬夫在回憶錄里寫到父親在沙皇的郵政電報總局供職的日子時,總是充滿了美好的詞匯,利哈喬夫說,那個時代,培養高尚、寬容,否定幫派習氣與傲慢。他幸運地趕上了所有高尚的思想以及它們最好的時期,這些思想尚未被庸俗化,尚未變質,落入地痞流氓的手中(這段話是在否定蘇聯共產黨、蘇維埃政權和十月革命)。利哈喬夫雖然總是聲稱十月革命的歷程他并未參與以及作為局外人他并不打算評價它,他說“十月革命事件幾乎跟我無關。我對那些動蕩風波很難理解”,但是他在自傳里對十月革命的負面評價比比皆是:
“(利哈喬夫就讀的貴族)學校‘開設’了手工、木工等實用課程,讓孩子們學習,為他們在嚴酷的現實中生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那個等待他們的時代很快就要到來了”
“由于戰爭,接下來爆發的革命,城市生活變得越來越混亂。”
“但是社會的混亂逐漸加劇,到了1917年終于爆發了革命——起初是二月革命(進步的社會階層歡迎它,很多人甚至都扎上了紅布條)。利哈喬夫回憶了‘體面社會階層’的憤怒,血腥的鎮壓讓他們憤怒,比警察、比當兵的還要殘暴。”
“整個社會彌漫著亢奮的激情——摧毀一切舊體制,向‘剝削者’復仇!”
“社會的震蕩沒有給他們家(利哈喬夫一家——引者注)帶來好處:只有危害,然而這種危害外表上看不出來,受傷害的是他們的心靈。”
甚至,有一次接受采訪,利哈喬夫說自己覺得有趣的一件事,就是十月革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生一樣地就發生了。這不——有些人宣告,蘇維埃現在取得了政權,但蘇維埃以前就采取了行動,這沒有什么新鮮的。這不——混亂無序了。但是最大的不幸在于——“勝利者”不想停止腳步,他們要改變一切。“我們要建立自己的新世界!”這是他們愛唱的歌。眼下最重要的是摧毀舊世界。對于培養年輕人來說還有比邁伊實科學校更好的學校嗎?這是在赤裸裸地抹黑和攻擊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利哈喬夫的描述中,不知情的人看了會以為他們一家在十月革命前后遭受了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政權和蘇聯紅軍多么大的“迫害”。
二、蘇聯政府對他的舊官僚家庭安置妥當、友好,利哈喬夫卻加入“兄弟會”推墻
實際上,對于利哈喬夫一家,蘇維埃政府是極其友好和寬大的。據利哈喬夫自傳描述,盡管在1917年2月(俄歷)謝·米·利哈喬夫被剝奪了沙俄時代的工程師的勛章、官職和“個人”貴族榮譽稱號,并因為涉嫌“維護和支持舊制度”被肅反特赦委員會審查,并且搬出了沙俄政府分配給他的原屬于沙俄郵政總局的房子,但是在沒有找到足夠證據(依然有嫌疑)的前提下,釋放了他,并未追究其刑事責任。而在1917年秋天,謝·米·利哈喬夫就被任命為彼得格勒區國立第一印刷廠技術部主任,并得到了公家分配的新的住房——一棟位于奧拉寧鮑姆街的具有“北方時尚風格”的樓房里的公寓(位于二層,南北通透,面積很大,非常方便,有兩個門,一個門朝向奧拉寧鮑姆街,另一個門通往印刷所。)而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就讀的貴族學校被關閉了,1918年2月24日,此貴族學校的最后一批留學生畢業后(德米特里的哥哥即在這批畢業生里),其他年級被編入“團結勞動學校”,接受正常的蘇維埃政權下的公正平等的國民教育。這是為了更多的兒童能夠盡可能公平的享受到政府的教育資源,所以取消一小部分人的富有特權和享受性質的私立教育,建立全國范圍的公平公正的公立教育,并沒有什么輸理的地方。但是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在后來很多年里,都一直用“面對新政權,哪一所學校也逃不脫‘根本性的改變’”來形容此次變動。德米特里·利哈喬夫認為,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逐漸成長的革命青年已經開始蔑視沙皇時代,雖然他們對這個大帝國幾乎是一無所知:他們知道的只有軍事的崩潰,前線總打敗仗,平民百姓的不滿。“這些老頭子丟盡了臉,我們年輕人總會做得更好!”這是年輕人的口頭禪,他們天生就看不起老年人,只相信自己肩負的使命。新政權非常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不能不說,這是對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極端詆毀,他沒有站在廣大俄國人民的立場上看待沙皇俄國,沒有看到沙俄統治殘暴和腐朽的一面,僅僅站在一個剛剛擠入舊貴族圈子的大商人家庭的視角,對舊貴族的奢侈生活、禮儀和表面僅存的秩序充滿了留戀與不舍。如果說這僅僅是家庭出身導致個人在情感和價值觀上對新舊兩個社會產生的認知偏差的話,那么接下來發生的就是他個人實實在在的反蘇反共的行動了。1928年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即將大學畢業,那時有很多小組或者社團在城市的知識分子里流行,而他又處于這些活躍的社交生活的中心。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參加的這些社團、小組,舉行講座、成立所謂的“學會”,以繼續爭辯、探討學術問題為名義,擬定綱領、計劃。借著反對蘇聯政府對東正教的改革,意圖煽動起人們反對新興政權。而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參加的團體此時也由“藝術、文學、哲學與科學研究社”改名為“圣謝拉菲姆·薩洛夫斯基兄弟會”,主題也變成為維護東正教傳統教義直接與蘇維埃政權進行對抗。隨著蘇維埃偵查工作的進行,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參與此會的各種行徑都暴露了,他也因此被逮捕,并在不久后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德米特里·利哈喬夫本人對此沒有表示異議,也沒有上訴。1928-1932年在索洛韋茨基島上的四年集中營生活,給年輕的德米特里·利哈喬夫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集中營里,死亡幾次與他擦肩而過,這使他養成了謹慎低調的行事作風,也讓他學會了心口不一的“自保”方法。即便在出獄之后,聽到母親議論時政,德米特里·利哈喬夫也忍不住會訓斥她:“媽媽!再不要這樣說啦!我已經坐過牢了,不想再坐了!”而在出獄后,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在父親謝·米·利哈喬夫的人脈幫助下,在出版界找到了工作,被安排在國家出版社列寧格勒分社擔任文學編輯。這種迫于時勢而借學術為避難所的做法,在當時俄國知識分子中并不少見,但是像利哈喬夫這么順利的卻極為少見。正如德米特里·利哈喬夫的自傳里所言:“利哈喬夫學術研究的最大功績——是他為我們挽回了七個世紀的俄羅斯古代文學。”這種“挽回”,無論是在斯大林時期,還是在以后赫魯曉夫及勃列日涅夫時期,都文人們被稱為“弘揚民族文化,宣揚愛國主義的好材料”。因此,利哈喬夫在1948年就擔任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1952年獲斯大林文學獎一等獎;1953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1954年獲得蘇聯科學院主席團獎……可以說,跟巴赫金、洛特曼等那些被打入另冊,流放他鄉的蘇聯學術大家相比,利哈喬夫在主流學術圈的發展道路是極為順利的。
三、虛與委蛇,不知悔改,利用職權,結交和庇護反共文人
在1953年蘇聯文壇解凍之后,這個時候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已經是博士、列寧格勒大學教授,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在學術界乃至文化界具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在以后的歲月里,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利用自己的權力,竭力保護那些持有異見、受到批判的知識分子,將其招入研究室從事研究,甚至為此不惜與克格勃、區黨委會發生正面沖突。
當利哈喬夫在學術界站穩腳跟,從而有自己的聲望和權力以后的那些年里,蘇聯文學界因為赫魯曉夫秘密報告所引發的對斯大林全盤否定的風氣,索爾仁尼琴這樣的反對斯大林的人物(實際是徹底反對蘇聯和社會主義制度,此點被后來的歷史所證明)受到了一些人無與倫比的敬重與推崇。那個時期,索爾仁尼琴在打造自己作為布爾什維克踐踏下的抗爭英雄的形象。七十年代初,德米特里·利哈喬夫為索爾仁尼琴著手歷史虛無主義反共小說《古拉格群島》的寫作提供了關于索洛韋茨基集中營的材料(后來事實證明其中充滿了虛假和夸張)。
盡管在蘇聯文學界的地位與日俱增,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始終抱有對蘇維埃政權的隱忍已久的仇恨和對舊沙俄滿滿的懷念。據其自傳記載,在德米特里·利哈喬夫的臥室里掛著被布爾什維克殺死的沙皇之子阿列克謝的畫像。在他的辦公室玻璃板下面擺放著一些圖片和照片——其中有哲學家邁耶爾、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索爾仁尼琴、帕斯捷爾納克、他的哥哥米哈伊爾、媽媽維拉·謝苗諾夫娜的照片(這些都是反蘇分子)。索爾仁尼琴一生最大的政治影響是全盤否定斯大林,發表過對蘇聯政府有異議的許許多多作品,成為著名的異見人士,因此受到西方嘉冕,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因為在作品中寫了大量反斯大林的內容和對政府的異議,被當時的蘇聯當局逮捕并被剝奪國籍驅逐出境。先是于1974年驅逐到西德,同年12月僑居瑞士蘇黎世,后又流亡美國,受到美國參議院的特別歡迎,曾經授予他美國榮譽公民稱號,美國當局認定這個作家是向往西方民主和自由的。
而帕斯捷爾納克的小說《日瓦戈醫生》一書,懷念的是十月革命之前沙皇俄國統治之下萬惡的舊社會。1956年,《日瓦戈醫生》在國內被退稿并遭到批判后,帕斯捷爾納克將手稿轉遞意大利左翼出版商吉安賈科莫·弗爾特里奈利,此后于1957年11月在意大利出版了這部小說的意文譯本。據《中華讀書報》 2014年04月09日發布的《中情局一百三十余份檔案解密:美國特務機關曾將〈日瓦戈醫生〉用做顛覆蘇聯的工具》記述:
“《華盛頓郵報》(2014年——引者注)4月6日在“國家安全”刊頭下發表彼得·芬恩(Peter Finn)的長文,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最新解密的一百三十余份檔案,追溯冷戰期間,西方情報機構利用蘇聯文學禁書,策動反蘇反共活動的一系列秘密行動。為達此目的,特務們選中了蘇聯作家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在本國不獲出版的小說《日瓦戈醫生》,用做宣傳武器和破壞的工具。”
四、攀附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推墻成功,華麗轉身成為美國推崇的文化大師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又是睿智的,他的睿智在于他的審時度勢,用學術和專業為自己專注的事情打掩護。除了在政治上的頑強抗爭之外,德米特里·利哈喬夫的另一關注點在文化保護上,這使他的斗爭進入了新的階段。為此,他與戈爾巴喬夫合作,在1986年11月12日成立了蘇聯文化基金會。戈爾巴喬夫也企圖樹立利哈喬夫這樣一位文化大師來標榜自己思想上的開明,為此還授予了利哈喬夫“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80年代戈爾巴喬夫公開性改革期間,包括利哈喬夫等在內的諸位知名公共知識分子被選入最高蘇維埃代表團,他們在戈爾巴喬夫毀掉蘇聯的西化改革上,起到了特有的作用。民眾對于這些文化大師寄予厚望:“既然利哈喬夫參加了最高蘇維埃,一個公正的生活時代開始了。”但結果證明,這些只是徒勞的臆想。一個從骨子里仇視蘇聯政權的文人,幾十年來隱忍不發,怎么愿意在社稷危難時對蘇聯人民出手相助呢?1989年初,葉利欽競選蘇聯人民代表,并在5、6月間召開的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上勉強當上了蘇聯最高蘇維埃委員。9月,他首次訪美。訪美期間,他參觀了紐約、休斯頓等地的超市等等,并在哥倫比亞大學做了演講。在訪問期間,葉利欽發現美國的超市,商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令人慨嘆不已。如同陪他訪問的助手蘇哈諾夫所說,這時“他的布爾什維克意識中的最后一個支柱徹底崩裂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張捷的研究認為:
“這次訪美,在葉利欽的政治演變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徹底改變了葉利欽對資本主義的看法,增強了搞垮社會主義制度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決心;它使葉利欽對美國產生了友好的和信任的感情,這為他執政后決定奉行親美政策、按照美國人設計的方案進行經濟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時,他在美國與各界人士接觸,增進互相了解,為自己此后進行的政治斗爭爭取到了一些支持者。……(回國后)他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根據是否對自己有利的原則選擇盟友,在參加議會活動時,靠攏了所謂的‘民主派’。而‘民主派’根據葉利欽對‘改革’持激進態度這一點,也把他當做自己人。……1990年5月29日,葉利欽靠‘民主派’的支持當選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與葉利欽的關系不像跟戈爾巴喬夫一樣富有溫情的私人交往性質,但是也省去了很多礙于情面的迂回和尷尬。如果赫魯曉夫讓利哈喬夫從學術界開始正式轉向政界的話,那么葉利欽則在政治上讓他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戈爾巴喬夫的一系列昏庸的操作中,蘇聯的一切都在分裂和崩塌中。戈爾巴喬夫先是主張裁軍,削減軍隊開支,然后對軍工企業進行私有化,這一系列操作招致軍方不滿,也導致軍工企業和科研機構最終土崩瓦解。接下來,戈爾巴喬夫頒布了那可笑的禁酒令,俄羅斯是一個嗜酒如命的民族,禁酒令的頒布加劇了逆反心理,也加劇了西化改革以來導致的搶購風潮,反對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人越來越多。戈爾巴喬夫下令鎮壓,發生了流血事件,而公共知識分子們在期間又充當了不好的角色。終于,八一九到來了。在葉利欽宣布了蘇聯的“解體”后,各加盟共和國首腦聲明退出蘇聯,戈爾巴喬夫聲稱盼望得到戰友的支持,知識界最有影響的就是他幾年來最信任的文化大師——德米特里·利哈喬夫。但是德米特里·利哈喬夫此時正坐在葉利欽的接待室里,只是為了將“蘇聯文化基金會”的名字盡快改成“俄羅斯文化基金會”。對此,戈爾巴喬夫的評價是“從‘蘇聯’輪船上逃走,連聲‘再見’也不說!”待蘇聯解體后,因為在那個過程中的不朽“功勛”,德米特里·利哈喬夫獲得了一個“文化人”能夠獲得的所有“榮譽”:
1990年——任重建亞歷山大圖書館國際委員會委員。全蘇(自1991年底改為全俄)普希金學會榮譽主席。編輯出版英文版《普希金全集》國際編輯委員會成員。意大利菲烏吉市國際獎獲得者。
1991年——由于研究與公布俄羅斯文學與文化典籍,獲得亞·彼·卡爾賓斯基獎(漢堡)。布拉格卡爾洛夫大學授予榮譽博士稱號。當選(南斯拉夫)塞爾維亞社榮譽社員。當選德國普希金學會榮譽會員。出版著作《我常常回想》、《思危集:回憶、文章、談話》、《沉思集》。
1992年——當選美國哲學學會外籍會員。被意大利錫耶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稱號。參與《嶄新的名字》國際慈善綱要的編撰。紀念圣謝爾吉誕辰600周年籌備委員會主席。出版著作《俄羅斯藝術——從古代到先鋒派》。
1993年——由于在人文科學領域取得杰出成就,榮獲以米·瓦·羅蒙諾索夫命名的大金質獎章。由于叢書《羅斯古代文學典籍》而獲得俄羅斯聯邦國家獎。當選美國科學與藝術科學院外籍院士。榮獲圣彼得堡“第一榮譽市民”稱號。獲得圣彼得堡聯合人文大學榮譽博士稱號。
1994年——任普希金周年紀念全國委員會主席(慶祝普希金誕生二百周年)。出版書籍《偉大的羅斯:十至十七世紀藝術文化史》(合作者有格·卡·瓦格涅爾、格·伊·烏茲多爾諾夫、魯·格·斯克雷尼科夫)。
1995年——在圣彼得堡聯合人文大學提出《文化權利宣言》草案。榮獲保加利亞“馬達爾騎士”一級獎章。出版《回憶錄》。
1996年——鑒于為國家做出的杰出功績,為文化發展的巨大貢獻,榮獲“為國立功”二級勛章。榮獲保加利亞“斯塔爾·普拉寧”勛章。出版書籍《藝術創作哲學概論》和《缺失證據》。
1997年——榮獲俄羅斯聯邦文學藝術界總統獎。榮獲國際文學基金會頒發的“杰出人才榮譽獎”。榮獲圣康斯坦丁大帝勛章(騎士勛章)。出版著作《論知識分子》。外孫女維拉·托爾茨的女兒安娜出生,她是利哈喬夫的重外孫女。科學出版社出版《羅斯古代文學作品文庫》叢書,利哈喬夫是編輯、序言作者,合作者有列·亞·德米特里耶夫、阿·阿列克謝耶夫、帕內爾科。
1998年——鑒于為發展祖國文化所作出的貢獻,被授予圣徒安德列“信仰與忠誠于祖國”一級勛章(首位獲獎者)。榮獲國際銀質紀念獎章《和平的燕子》(意大利)。出版書籍《〈伊戈爾遠征記〉及其所處時代的文化:近幾年的工作》。
1999年——“彼得堡知識分子代表大會”首倡者之一(倡議者還有饒·阿菲奧羅夫、丹·格拉寧、阿·扎別索茨基、基·拉甫羅夫、安·彼得羅夫、米·彼奧特羅夫斯基等)。出版著作《思考俄羅斯》、《諾夫哥羅德紀念冊》。
1999年9月30日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利哈喬夫逝世于圣彼得堡。埋葬于科馬羅沃墓地。
【1】《從囚徒到大師——利哈喬夫傳》 作者(俄)瓦列里·波波夫 譯者谷羽 新星出版社出版【2】《中情局一百三十余份檔案解密:美國特務機關曾將<日瓦戈醫生>用做顛覆蘇聯的工具》 作者:康慨 《中華讀書報》 2014年04月09日【3】《從赫魯曉夫到普京》 張捷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4】《斯大林評價的歷史與現實》劉書林、張小川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