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是眾多革命烈士中的一員。他童年在上海當過流浪兒,在蘇聯經歷了諸多磨難。1946年回國后,他在延安參加農業勞動,先后到山西、山東等地參加土改,解放初期到北京機器總廠工作,抗美援朝時又率先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戰場,經受戰火的考驗。他信仰堅定、忠于人民、品德高尚、清正廉潔,堅持人民至上,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奉獻了短暫的一生。2009年9月,毛岸英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并于2019年9月榮獲“最美奮斗者”光榮稱號。
一、“勞動大學”的磨煉與調研
在生活上,毛澤東提倡讓孩子們多吃苦、多鍛煉,為的是讓他們了解中國社會、增長專業知識,積累工作經驗,擔負起革命的各項重任。
1946年1月,毛岸英從莫斯科途經新疆、西安,來到了延安的王家坪。時隔19年再次相聚,父子喜極而泣,相互間有說不完的話,這給毛澤東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安慰。毛岸英首先脫下那身蘇軍制服和大皮靴,換上了父親穿過的舊棉衣棉褲和用粗毛線織的毛背心、毛襪子。父子相聚兩天后,毛岸英就離開父親搬到了中央機關去住,到基層接受鍛煉。當詳細詢問了毛岸英在蘇聯的生活、工作、學習情況之后,毛澤東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在蘇聯長大,又在蘇聯的大學里讀書。國內的生活你不熟悉,況且學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這是不完整的。你還需要讀另一個大學,這個大學中國過去沒有,外國也沒有,這就是‘勞動大學’。你應到農村去拜農民為師,在那里能學到外國學不到的有益的東西。”(毛新宇《爺爺毛澤東》,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頁)毛岸英明白了父親的心意,自己離開中國這么久,對中國農村了解極少,也非常愿意向農民學習。正巧,勞動模范吳滿有來看望毛澤東。毛澤東便對毛岸英說:“這就是你的校長,你過去吃的是面包,回來要吃中國的小米。”又對吳滿有說:“我現在給你送一個學生,他讀過外國的大學,沒讀過中國的大學。你要教他種地,莊稼怎么種出來的,怎么多打糧食。”父親的殷切期望,猶如一個個美好的藍圖,毛岸英一一牢記在了心中。
1946年3月的一天,毛岸英打點好簡單的行李,穿了一件打了補丁的棉衣,又換上了父親送的布鞋,背包里裝上了一斗小米、幾斤菜籽和瓜子,便從窯洞里笑著走了出來。毛澤東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出來為毛岸英送行并陪他走了一段路,叮囑他說:“岸英,你要和老鄉一同吃、一同住、一同勞動,要從開荒一直干到收割,再回來。等你勞動大學畢了業,再上延安大學好不好?”
毛岸英牢記父親的囑托,翻山越嶺三四十里路,來到了吳家棗園,對一起來送行的張參謀說,現在就開始進學校了,這是勞動的開端,要好好鍛煉自己。進村后,毛岸英化名“謝永福”,這是由他在蘇聯曾取名“謝廖莎”的姓和孩提時的小名“永福”組合而成。郝村長熱情接待后便把毛岸英安排在勞模吳滿有家中。第二天清晨,伴隨著陣陣的雞鳴聲,毛岸英起床后與吳滿有的兩個孩子一起背著镢頭出了窯洞,開始了讀“勞動大學”的第一課——開荒。這是毛岸英第一次使用镢頭刨地,他使勁掄起镢頭,由于下地不穩,不到半小時雙手便起了血泡。之后,毛岸英及時調整動作,慢慢掌握了“訣竅”,漸漸熟悉了技術要領,開墾的荒地平整有序。
毛岸英讀“勞動大學”的第二課是趕騾子送糞下地。毛岸英用鐵锨把糞裝好入袋,師傅便教他如何捏口袋、綁口袋,如何把幾十斤重的糞袋搭在騾子鞍上。毛岸英又順利地學會了如何使用鞭子,可以吆喝著騾子獨自一人送糞、卸糞了。毛岸英眼里有活,什么事情都搶著干,認為自己動手才能獲得真正的經驗。他虛心學習才能,很快又學會了播種、施肥、犁地等許多農業生產知識。他肯學肯鉆、不懂就問,隨身攜帶個小本子,把老鄉們種莊稼的經驗和諺語認真記錄好。他生活簡樸,和農民同吃、同住、同睡,受到群眾的喜愛。在此期間,毛澤東一直關心著毛岸英的進步,有一次到南泥灣視察時,還特意去了一趟吳家棗園,對毛岸英提出了許多要求。毛澤東很關心毛岸英讀“勞動大學”的學習態度和勞動情況,曾把吳滿有請到家里,詢問毛岸英在鄉下的表現。
1946年初,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從蘇聯留學歸來,毛澤東立即送他到農村去上“勞動大學”。毛岸英愉快地到延安郊區吳家棗園,向勞動人民學習,經受鍛煉。這是毛澤東與毛岸英的合影。
1946年上半年,隨著當時形勢的變化,毛岸英只好回到了延安。他完全變成了另一個模樣,身穿灰土布褂子,臉色黝黑,胳膊粗黑,手掌厚繭,身子更加壯實,完全是一個地道的陜北青年農民的形象。陪同毛岸英回來的郝村長贊不絕口地說:“岸英是個好學生,不僅農活學得好,還利用業余時間組織村里的青年人學政治、學文化。從山上勞動回來,總要捎回一捆柴,送給烈軍屬,岸英讀勞動大學畢業啦!”毛澤東摸了摸毛岸英滿是繭子的雙手,滿意地夸獎他:“這就是你讀‘勞動大學’的‘畢業證書’!在中國,不懂得農民,不了解農村情況,就不曉得中國的國情。要知道沒有貧農,就沒有革命,任何時候別忘了農民啊!往后有機會,你還要去學習,拜農民為師。”(金振林《巨人之子毛岸英》,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頁)毛岸英在50多天的“勞動大學”的深造學習,以及“勞動大學”畢業證的獲得,使他深刻認識到:任何人都不能離開人民群眾,都要扎根人民群眾這塊土壤中,深入基層,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基層,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他的妻子劉松林曾經說過,毛岸英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上山下鄉的知青”。他求知若渴,虛心學習的精神非常強烈。他完全領會父親毛澤東要他“補課”的意義,在自我改造方面,在實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方面,具有高度的自覺性。
毛岸英回到毛澤東身邊后,經過“勞動大學”的磨煉,父子間的談話內容越來越廣泛深入,思想上有了相互密切的交流。1946年11月,毛岸英隨中央宣傳部撤到瓦窯堡一帶,把自己的勞動和心得寫信告訴父親。毛澤東在自己53歲生日那天,即1946年12月26日,給毛岸英回了一封信:“岸英兒:來信兩封收到。第二封寫得好;這表示較之你初回國時不但是文字有進步,思想品質也有進步。你的那些工作是好的。堅持讀文章計劃,很有必要,再讀一年也是好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學習,毛岸英務實低調,待人謙和,處事穩重,對各項工作表現出濃厚的學習積極性。毛澤東對毛岸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便讓他到中共中央宣傳部跟一些老同志學習歷史、哲學,在逐步熟悉情況的同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從最基層干起,充實完善自己。這期間,毛岸英協助翻譯了一些馬列著作,并開始獨立翻譯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的論著。
二、“陽信土改”的歷練與調研
1947年11月,為摸索全國結束土改和建立鄉級政權經驗,根據黨中央、毛澤東的指示,毛岸英參加了由中央機關的十幾名同志組成的中央土改工作團來到山東陽信,與渤海區黨委工作團一道工作,主要任務是結束土改和開展建鄉試點工作。毛岸英化名“楊永福”,取母親楊開慧烈士的姓和孩提時的小名“永福”。他很快就腳踏實地地投入到了土改工作中。1947年7月25日,華東局委派土改復查工作團進駐李橋鄉進行土改復查工作試點,并在王架村召開專門會議。在選舉中,大家提名“楊永福”為計票員,經投票選舉產生了新的鄉政權。毛岸英在接近民眾、參加基層工作的過程中,收獲頗多。他決定將自己原來的座右銘“跛鱉千里”改成田家英新贈的格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兩個座右銘的更替,使毛岸英的思想認識和工作思路有了新的提升。
在陽信土改期間,作為中央派到地方的工作人員,毛岸英從不表明自己的身份,從不接受地方上的特殊照顧,總是按普通一兵嚴格要求自己。毛岸英自幼生活在社會的基層,他曾經跟彭德懷、李崇德說:我除了沒偷人東西,沒給有錢人當過干兒子,別的都跟《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一樣。他使用的筆記本都是用舊廢紙合訂而成。駐村后,房東張大娘也不把他當外人,像對待親兒子一樣對待他,沒幾天就不稱他“楊同志”而親切地叫他“孩子”,把他當成家庭中的一員。毛岸英每到一地,必先做好深入的調查研究,從每戶的祖宗三代的情況到現在有幾張床、炕門朝向都搞得詳細清楚。他從人民群眾身上學革命的堅定性,從斗爭實踐中學掌握和運用黨的政策,使他在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上獲得了新的飛躍。
毛澤東1947年9月寫給毛岸英的一封信,表揚他在實際工作中取得進步。
1948年7月,毛岸英調離陽信。當鄉親們得知楊同志要走的消息時,紛紛前來與他道別。張大娘更是忙個不停,為他洗衣服、炒花生、爆米花、煮雞蛋、包餃子、準備鞋襪等。全家人整夜未眠,暢談到天明。吃過早飯,毛岸英含淚告別張大娘和鄉親們,慢步走上了汽車。走后,毛岸英沒有忘記張大娘一家和鄉親們。是年農歷八月十五,正當家家戶戶歡度中秋、共享天倫之樂時,傳來了“毛澤東的兒子來信了”的呼喊聲。張大娘拆開信封,從里面掉出一張黑白照片,大家仔細端詳,正是鄉親們所熟悉的“楊同志”。信中寫道:“離別二老,倏忽數月,天各一方,萬分懸念。遠隔天河,情懷衷腸。二老待我,勝似兒女,恩德之重,銘刻肺腑!一路平安來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暫分中宣部工作,一切均好,萬望放心。我已要求到部隊去鍛煉,目前只待組織決定。請代問張會山二老好!鄉親們好!全家安好!楊永福(毛岸英)1948年8月19日”村民們高興地圍攏在一起,聽了一遍再念一遍。大家喜形于色,張大娘等眾人流出激動的眼淚,思念著心中的“楊同志”。毛岸英良好的品質和作風,給陽信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地政府在張集村毛岸英住過的3間土房建立了“張家集土改紀念堂”,毛岸英當年使用過的方桌、木椅、鍋勺、農具等也被精心保管。
毛岸英在山東陽信完成土改工作后,長得壯實了,臉龐黧黑透紅,聲音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毛澤東打量著毛岸英,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毛岸英主動從延安中央機關深入基層農村調查研究,作風嚴謹,很快地補上了熟悉中國國情這一課。他的足跡遍及陜西、山西、山東等地,通過實地調查,撰寫了調查報告,為黨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論依據。毛澤東對毛岸英的這段工作經歷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在與毛岸英交談時說:“看來你確實進步不小啊!現在是成熟多了,我一度擔心的是你在國外長大,不了解中國的國情,弄不好啊,就融入不了中國的社會。你在陜北勞動,才是個剛啟蒙的小孩子,郝家坡土改呢,也是只上小學,這一回搞土改復查呀,你才真正變成一個愛動腦筋、會思考的中學生了。不過希望你這雙腳切切實實地踏在中國的土地上,不能腳下只有一層土啊!”當毛岸英向他反映土改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時,他說:“看來,我們土改的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熊華源《毛岸英與父親毛澤東的二三事》,《炎黃春秋》2022年第11期)周恩來在一次中央機關會議上表揚說:毛岸英同志在土改運動中一些意見是正確的,很有學問,他攻讀了不少馬列著作,有較高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毛新宇《我的伯父毛岸英》,長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頁)經過短短四年的錘煉,毛岸英從蘇聯回來的“洋軍官”身影沒有了,已經轉變成為中國共產黨干部隊伍中的合格一員。
三、“北京機器總廠”的鍛煉與調研
新中國成立后,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由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轉向鞏固政權的經濟建設。毛岸英始終牢記父親讓他通過勞動了解中國國情的囑托,在農村獲得一定的歷練后,又主動要求從中央機關深入到最艱苦、最需要的基層工廠去學習鍛煉。
1948年中秋節,陽信的鄉親們收到毛岸英寄來的信。
1950年春節過后,經周恩來及中央同意,毛岸英化名“毛遠仁”(遠仁是他兒時的本名)來到北京機器總廠,擔任黨支部副書記,分管宣傳和生產管理。毛岸英改進工作作風,和普通工人打成一片,虛心向工人學習,立志當一名內行、懂行的工人。他想在工廠干上十年,干出一番事業來。他白天與工人一起工作,夜里寫稿子積攢素材,親自組織編輯《北京機器職工》報,然后通過有關渠道在香港、澳門散發,公正客觀地介紹新中國接收的兵工廠情況。這份廠報到他離開工廠時,已辦了30多期,產生了廣泛影響。毛岸英家住中南海,騎自行車到工廠僅20分鐘。但他除了星期六晚上回去一趟,其余時間都是和工人們在一起,晚上一起睡大通鋪,吃飯排隊取飯,端著飯盒和大家一邊聊天一邊吃。他從工人身上學到了許多優秀的經驗,獲得了充分的鍛煉提高,同廣大工人一起把這個工廠建設得生機勃勃,被工人們稱為“廠里新來的好書記”。1951年,上級部門來了解毛岸英在工廠工作時的情況,工友們對這位“陜北來的年輕老資格”,紛紛豎起大拇指。但誰也沒有想到他是毛澤東的兒子,更沒有發現他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的思想和行為,而是夸贊他一心一意、扎根基層的務實工作作風。他的到來,使工廠和工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四、“抗美援朝”的戰火淬煉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0月初戰火燒到了鴨綠江畔。毛澤東號召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作為參加過蘇聯衛國戰爭的軍人,毛岸英深知形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深知保衛祖國、抗擊敵人是每個國民的神圣責任。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毛岸英堅決要求參戰。不久,他找到蘇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被批準去軍校學習。1943年畢業時,他獲中尉軍銜,并加入聯共(布),后來回國轉為中共黨員。不久,他又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在校期間曾到紅軍中擔任過坦克連的黨代表,參加過進軍白俄羅斯、波蘭和捷克的戰斗。1946年他回國臨行前,斯大林專門接見了他,并贈送了一支手槍,他直至犧牲時,身邊還帶著這支槍。他是蘇聯衛國戰爭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毛岸英(后排左二)入朝前和戰友合照。
作為一名黨員,毛岸英從不以領袖的兒子自居,沒有半點優越感,總是處處嚴格要求,事事率先垂范。朝鮮戰爭爆發后,毛岸英向父親毛澤東提出了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申請。1950年10月7日晚上,毛澤東特設家宴為即將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的彭德懷送行,在場的只有毛澤東、彭德懷、毛岸英三人。席間,彭德懷從毛澤東與毛岸英的話中聽出毛澤東贊同兒子去朝鮮的意志堅決,便關心地詢問毛岸英在哪個單位工作,毛岸英恭敬地答道:北京機器總廠。并說:彭叔叔,我要第一個報名當志愿軍!我是認真的,我考慮了好幾天了。出于對領袖之子的保護,彭德懷不同意毛岸英赴朝參加,“你在工廠當副書記不是很好嗎?干嘛非要參加志愿軍呢!”毛岸英發出了內心的呼喊: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我還能有心思躲在辦公室里工作嗎?我是毛澤東的兒子,黨中央發出了抗美援朝的號召,我應該帶頭響應,帶頭到前線去,到最艱苦、最危險的地方去。我連這點犧牲精神都沒有,怎么對得起犧牲的媽媽呢?
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請求入朝作戰,得到了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批準。10月8日,毛岸英隨彭德懷乘坐飛機出發了。在機艙里,彭德懷看著毛岸英,深感毛澤東日夜為抗美援朝操勞,現在又送兒子上前線,為毛岸英積極要求上前線的決心而深為感動,對同機的隨行人員脫口說道:“毛岸英是我們志愿軍的第一個志愿兵。”(姜雙丹《抗美援朝人物“第一”考》,《蘭臺世界》2013年2月上旬刊)他還說:國難當頭,挺身而出,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有些高干子弟甚至高級干部本人就沒有做到,但毛岸英做到了,毛岸英是堅決請求到朝鮮抗美援朝的。入朝后,毛岸英擔任司令部俄語翻譯兼機要秘書,承擔辦公室的文字工作,負責與蘇聯顧問聯系的翻譯,并任黨支部書記。為便于工作的開展,他不向任何人介紹是毛澤東的兒子,也不認為自己和普通人家的戰士有什么不同,真正成為保家衛國的普通指戰員中的一員。毛岸英于1950年11月25日上午在美軍空襲中犧牲,年僅28歲,安葬于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父親毛澤東的諄諄教導。
毛岸英入朝參戰雖然只有短短的34天,盡管沒有作出像邱少云、羅盛教、黃繼光、楊根思那樣的壯舉,也沒有獲得任何榮譽稱號和紀念獎章。一直提倡少宣傳個人的毛澤東當然地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足以宣傳,也不同意別人去宣傳,因此毛岸英的英雄事跡在當時鮮為人知。毛岸英犧牲后,毛澤東沉痛地說:“毛岸英既是毛澤東的兒子,也是普通群眾的一員,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的兒子都為抗美援朝獻出了生命,我的兒子為抗美援朝獻出生命也同樣是應該的。”(張艾子《毛澤東和他的六位親人》,團結出版社2012年版第346頁)毛岸英為抗美援朝光榮犧牲,不僅表現了他的崇高品質,也反映他高尚的共產主義胸懷。28歲犧牲的毛岸英成為了毛澤東家族中繼29歲犧牲的妻子楊開慧、47歲犧牲的大弟弟毛澤民、30歲犧牲的小弟弟毛澤覃、24歲犧牲的堂妹毛澤建、18歲犧牲的侄子毛楚雄之后第六位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和保衛新中國的安全獻出生命的家庭成員。誠如時任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所言:“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國際主義的典范和楷模,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他犧牲了包括妻子在內至親至愛的五位親人;為了朝鮮人民的反侵略和保衛世界和平,他又把最疼愛的長子毛岸英送來朝鮮。岸英犧牲了,我們會永遠懷念他!”
作者:韓延明 薛凱洲;來源:黨史博采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