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財富》雜志于北京時間22日晚發布2015年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國上榜企業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達到106家,比上年度增加6家,上榜企業數量穩居世界第二。美國上榜企業128家,數量與上年度持平。
本年度世界500強的入圍門檻提高至237.2億美元,在榜單前十位中有3家中國企業,與上年度持平,其中中石化排名上升一位至第2位,中石油和國家電網仍位列第4位和第7位。
排名上升最快的中國企業是中糧集團,由去年的第401位上升至今年的272位;其次是招商銀行,排名由第350位上升至235位。在上榜企業中,有5家內地企業首次躋身世界500強,分別是:陜西煤業化工集團、中國光大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保利集團、海航集團;臺灣和香港分別有3家和1家新上榜企業。
小新細數一下,其中,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有47家入圍(下圖中文字加粗的企業),招商銀行是由招商局集團下屬企業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106家中國企業上榜世界500強
小新說
在2002年世界500強企業中,美國、日本分別占有198席和88席;在2015年世界500強中,美日企業總體上呈現減少趨勢。今年,中國有106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而在13年前,僅有11家中國企業上榜。這些變化意味著什么?來看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的解讀。
從500強看中國進入大企業時代
李錦
作為衡量全球大型企業最著名、最有影響的榜單,《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公布,總是能引起人們的巨大興趣和坊間的熱烈討論,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轉向了中國企業。
昨晚10點,2015年世界500強企業名單新鮮出爐。中國有106家企業入圍,連續5年成為除美國外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前年增加了16家,去年5家,今年增加6家 ,如果繼續在世界500強中保持這樣強勁的發展勢頭,將在2020年趕上或者超過美國。中國的世界500強企業快速增長符合歷史走勢,因為,大企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將決定中國的命運。
值得一說的是,中石化排名超越殼牌石油位居次席,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占據榜眼位置,中石化也由此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企業。中石油和國家電網排名未發生變化,繼續位居榜單第4位和第7位。上榜的中國企業的排名大多保持上升態勢,其中中糧集團排名上升129位至第272位,上升速度僅次于美國航空集團;招商銀行排名由第350位大幅上升至235位。有5家中國內地企業首次上榜,分別是:陜西煤業化工集團、中國光大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保利集團、海航集團。我對新華社記者說,上榜企業持續增多、排名普遍提升,說明中國企業在做“大”的方面仍保持著高歌猛進的良好勢頭。這說明中國進入大企業時代,這是我強調4年的觀點。
中國進入大企業時代體現在中國企業500強與世界500強、美國500強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小。在2002年世界500強企業中,美國、日本分別占有198席和88席;在2015年世界500強中,美日企業總體上呈現減少趨勢。充分證明,中國大企業已經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格局,并且將繼續改變世界經濟的競爭格局,以往由美日主導的局面正在向美中傾斜。
“大企業時代”的六大特征
兼并重組是促成中國進入到了“大企業”時代的重要推手。2012年中國企業500強中154家大企業,共并購重組了1111家企業,并購重組活動持續活躍。在西方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已經掀起了五次企業兼并浪潮。這五次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每次浪潮的掀起都有力地促進了現代西方企業的發展和資本的集中。現代工業第六次兼并重組浪潮可能由中國大企業帶頭完成,兼并的主角是中國大企業。在中國,國企顯然充當了主力軍。今后幾年,仍然是重要特征。
“大企業時代”形成對中國的發展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進入“大企業時代”具有六大內在特征:
首先,大企業時代對工業生產組織形式而言,生產和資本出現了集中的趨勢。這些大企業往往主導著一個或多個部門的生產經營,甚至事關國家的經濟命脈。其次,向世界市場加快發展,進入國際化競爭時期。國際化競爭就是國家大企業之間的競爭。第三,大企業時代對生產力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一些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形成了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一些產業鏈相關企業合并重組,促進了企業業務鏈條整合,發揮了協同互補效應;等等。第四,導致生產關系發生深刻變化,大企業產生并成為經濟生活的主體,適應了新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第五,兼并重組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與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形式。第六,與此同時,產生大企業時代的商業模式與文化。文化決定企業的命運。
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是大企業之間的競爭
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他的成名作《經濟學》中說“美國的事業是企業”,那么,中國進入“大企業時代”的意義是什么呢?
企業強則國家強,中國的事業也是企業。大企業承擔著實現國家振興、民族復興的使命。從某種意義上講,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是大企業之間的競爭。德國西門子與美國通用電氣、日本的小松機械與美國的卡特彼勒、法國施奈德與瑞士ABB、美國通用汽車與日本豐田,無一例外地體現出代表國家競爭力的大企業之角逐。這幾年,中石油、華為、中興、三一重工在美國的發展情況,都折射出大國之間的競爭。
企業的崛起與國家經濟的崛起具有一致性。世界500強是世界各國經濟實力的標志。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各國上榜企業的數量和國家的經濟實力排名有著驚人的相似,尤其是上榜企業數量最多的六個國家,同時也是在GDP世界排名中最靠前的六個國家。2015年,世界500強企業的新上榜的公司中,中國公司的數量在所有國家和地區中仍然排在第一位。中國上榜企業數量連續第12年增加,而僅僅在4年多前,中國的GDP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財富》雜志發布的結果更是為此做了注腳。
今年,中國有106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而在13年前,僅有11家中國企業上榜。在某種意義上這標志著本世紀初國家制定的關于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的戰略規劃進一步取得成功,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國家戰略。這份榜單反映了世界經濟版圖的變化,中國企業上榜的數量與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更加相稱。
國有企業的崛起與中國經濟的崛起也具有一致性,反映了中國國有企業跨越式發展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一種互動關系。中國國有企業占世界500強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和中國GDP占世界總量的比重,都是按匯率法計算。數據表明,這兩個比重都是呈上升趨勢,兩者還有趨同趨勢,也充分反映了“中國經濟大舞臺”會產生出“時勢造英雄”的效應,即中國崛起大勢造就中國大企業,造就中國民族英雄。特別是在2015年,中國國有企業占世界500強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已超過中國GDP占世界總量比重。可以預見,兩者將繼續保持同步迅速上升的趨勢。如果按照我們對于2020年中國占世界GDP總量的預測,即中國屆時將超過美國GDP,那么中國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也將超過美國,其中各類國有企業將超過100家。
而與中國企業的快速增長相比,美國上榜公司數量在從2002年以來連續10年的縮水后,美國穩住陣腳,共計128家企業上榜,與去年剛好持平。中美較量將是大企業的較量。
對國有企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意味著在做大的基礎上再做強做優。當然,大是手段,是途徑,強與優是目的,是我們的夢想。
阻礙企業變大、變強、變優的“中國因素”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顯示中國正在進入以大企業為主導的時代,但是大并不意味著強。
從業績盈虧來看,全球50家最賺錢的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13席,其中工商銀行以2014年盈利447.64億美元成為全球最賺錢的企業。在全球虧損最嚴重的50家企業中,中國企業也占據14席。當然,總利潤比去年減少是世界性的。今年,世界500強的入圍門檻提高至237.2億美元;總收入達31.2萬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0.49%;但總利潤比去年減少了14.76%,為1.67萬億美元。
與國際一流企業相比,中國大企業在諸如體制機制、資源整合、創新能力、人才培養、品牌影響力、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國際化能力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大而不強,這是中國大企業的尷尬。
中國的企業為什么多年來一直是大而不強,我認為有幾個原因。首先是企業自身的原因,缺乏具有高投資資本收益率商業模式,難以轉型升級。
其次是市場化的制度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但是制度基礎設施建設卻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再之,我國大量行業存在地域性分割。這有礙于國內市場的整合、統一,也是制約企業做強做優的重要因素。
市場化改革,是中國企業變為大、強、優的偉大企業的必由之路。
中國500強企業的路該怎么走
到2020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國與美國可能要相當。但是中國企業與美國500強的差距不小,趕上世界先進企業的發展步伐,要走的路還很長。在此過程中,中國的企業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提高資源整合能力,迅速擴大規模仍是首選要務。在數年之內,加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是越多越好,5年應當增加到130家,超過美國。
其次,要加快技術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是核心。從盈利模式看,中國上榜公司最多的是資源性企業,具有不可復制性。
第三,要加快市場競爭,調整產業結構是關鍵。
第四,加快品牌建設,提高國際知名度是根本。大部分登上世界500強排行榜的中國企業,并沒有形成真正的世界著名品牌,營業收入主要是在國內。
第五,建設真正的全球公司是長遠大計。優秀的全球性企業有52%的收入來自本土以外的國家,而日本這項比例只有33%,這是日企紛紛跌出500強的重要原因。反觀中國企業,即使作為盈利能力最強的工商銀行,其境外收入也僅占總收入的5%左右,而很多其他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則更低。
第六,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管理水平是基礎。我國不少500強企業的業績不盡如人意。從排名升降來看,與去年10家企業排名下降相比,今年排名下降的中國企業超過20家。
第七,機械制造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重點。世界前50強的制造業企業并沒有中國公司。中國機械制造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仍是亟須解決的緊迫問題。
第八,關注和發展“新經濟”的思路。美國經濟則率先從工業基礎型轉變為高科技型經濟,美國企業在世界500強中即使近年來數量上有所減少,但仍占據著世界領先地位。像戴爾、聯邦快遞等企業,發展歷史不過幾十年。我們注意到,內地科技企業中,移動排名第55,與去年持平,電信排名第160,較去年下降6名、聯通227;華為排228,聯想排231。臺灣企業中,鴻海精密位列31名。
第九,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是強大動力。美國大公司不會遇到來自中國的強大競爭者的行業是:食品飲料、電子及電子設備、食品服務、信息技術服務、半導體、煙草、計算機軟件、建筑和農業機械、家庭及個人用品、互聯網服務、管道運輸、商業航空、娛樂、食品生產、制藥、食品和藥品零售、保健及其他。在這些行業,民營企業的發展將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動力。
第十,加快走出去是做大中國企業的新動力。衡量一個企業是否經濟強大的指標并不是在國內資產規模或者總銷售收入,而是企業是否真正具有一個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在全球盈利能力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責任編輯:中國夢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