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70年來,一路風雨、一路高歌。70年來,中國新聞事業始終與新中國發展息息相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斷發展壯大、風雨中前行,實現由報紙到雜志、新媒體再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中國剛剛成立后不久,毛澤東同志高度重視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強調新聞工作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黨性、遵循科學方法、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成立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為中心、以各級黨委機關報為主體的公營報刊;以新華通訊社和中國新聞社為主體的國家通訊社;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主體的人民廣播電臺。1950年上半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新聞工作會議,確立了聯系實際、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新聞工作指導方針。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報紙工作的成績,指出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改進報紙工作重點,進一步規范全國報紙實行“企業化”的經營模式。1956年,為解決新聞工作存在的教條主義和黨八股等問題,新聞界掀起了一場以《人民日報》改版為中心的新聞工作改革。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雙百”方針)之后,中國新聞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報刊品種不斷增多。反右期間,毛澤東同志提出“政治家辦報”的思想, 要求各省委、直轄市委、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等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特別關注報紙和刊物,并告誡“記者的頭腦要冷靜,要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但是,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后,“雙百”方針的貫徹執行受到了外界干擾,后來開始得到糾正。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實事求是、聯系實際、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與作風得到恢復與發揚,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采寫了雷鋒、鐵人王進喜和焦裕祿等一大批鮮活生動的社會主義建設先進的典型報道。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雙百”方針”又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新聞事業撥亂反正,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為新聞體制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新聞事業被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軌道,體制改革的步伐加快。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為探討與研究社會主義新聞學提供了理論指南。1982年12月4日《憲法》為我國新聞事業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原則。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報告提出了開展輿論監督、重大的事情要讓人民知道、重大的問題要經人民討論等全新觀點,我國新聞事業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品種、多行業、多特色的媒體報刊結構。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后,新聞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1996年首家報業集團成立,標志著報業走上了集團化發展模式。截止2000年10月中旬,全國共有16家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報業集團。1994年1月24日,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我們的宣傳思想工作,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斷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發揮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作用。”1996年9月26日,江澤民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發表講話又強調:以“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四句話勉勵人民日報全體新聞工作者肩負起新聞宣傳歷史使命,此后也涌現出許多世界著名的戰地記者。1999年北約空襲南聯盟,中央國際廣播電臺的王智敏贏得了“身穿‘CRI’服裝的戰地之花”的評價。新華社記者黃文1999年赴南斯拉夫聯盟,參加了一系列的戰地報道,是中國第一位前往國際戰場的女攝影記者。新華社記者邵云環,1990年到1993年首赴貝爾格萊德,1999年主動請纓再赴南斯拉夫,報道了北約空襲南斯拉夫的真相。同年5月7日在北約空襲中國駐南大使館事件中以身殉職。伊拉克戰爭中,閭丘、露薇等5位女記者成為鳳凰衛視戰地報道的主力軍,她們報道技術水平、能力素質比起男記者絲毫都不遜色。特別是閭丘,被人稱為戰地玫瑰。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將文化分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體制改革被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在2002年1月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胡錦濤同志強調: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努力營造昂揚向上、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的良好氛圍;要尊重輿論宣傳的規律,講究輿論宣傳的藝術,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水平和效果。200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具體目標與任務,強調要重塑國有文化市場主體,開展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企改制工作。2007年10月,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重要新聞觀點。報告指出: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新聞輿論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有力指導中國新聞事業改革創新、健康發展。新媒體的興起,傳統媒體因時而變順勢而為,紛紛建立各自的網絡平臺,并將其作為內容二次傳播的窗口。騰訊公司2011年初發明微信、2012年4月正式上線,因其套餐費廉價比高,深受廣大網民的喜愛,有事沒事刷刷朋友圈、瀏覽公眾號、點贊群內留言等,已成為很多網友生活中的新常態。與此同時,智能手機的普及也為用戶實現從電腦端向移動手機端轉變,手機客戶端取代網站成為紙媒轉型的一個拐點,報刊集團紛紛通過公眾號推出自己傳統媒體內容產品或者推送獨家采寫的原創作品,自此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出現融合發展趨勢。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央深改組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從此媒體融合發展列為國家戰略重要議事日程。貫徹落實黨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全國各地新聞單位紛紛建立自己的網站、“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視頻和客戶端),開發運用360度相機、VR(虛擬現實技術)、H5(第五代應用超文本標記語言)、智能采寫機器人、中央廚房、APP、客戶端等技術產品,拓展傳播渠道,并將打造智能采編平臺作為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指出,將打造融媒體運行平臺。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各種客戶端、APP、微信公眾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各類服務平臺和移動傳播的重要載體,把媒體融合推到鳳凰涅槃的關鍵階段。尤其是主流媒體發展的新興媒體,如客戶端、APP、微信公眾號成為新聞輿論戰場的主力軍,并將進一步通過資源整合做強做大,倡導移動傳播、智能抓取、數據采集、視頻表達,將以報紙為中心轉移到以App為中心,把移動客戶端作為傳播主陣地打造,逐步向基層延伸。2017年以來,智能采寫機器人初露鋒芒,新華社智能主播閃亮登場,“媒體+AI”成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風向標,人民日報社推出人工智能“創作大腦”、新華社嘗試媒體大腦MAGIC進行新聞產品智能生產,揭開智能媒體時代的神秘面紗。與此同時,一些傳統主流媒體逐步打造優質內容聚合平臺,進軍短視頻領域,通過移動端發布視頻新聞,推進傳播終端向移動化演進,如人民日報社打造的全國移動新媒體聚合平臺“人民號”、新華社打造的全國主流媒體“現場云”平臺、光明日報推出的“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視頻,等等。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從2018年4月開始,對違規短視頻平臺進行了有效規范和綜合治理,促進了短視頻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2018年,中國新聞獎首次設立了短視頻新聞獎項。媒體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復雜工程,單靠哪一家則難以完成,必須堅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抱團發展、強強聯合、取長補短的原則,打造包括網站、法人微博、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APP、視頻等在內的全媒體智能發布平臺,旨在產生1+1>2的集群效應。2018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地方機構改革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后,遼寧省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通過媒體資源整合,7月19日正式掛牌成立遼寧報刊傳媒集團,拉開了全國黨報黨刊合二為一走集團化發展的帷幕。2018年8月21日-22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201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發布《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至此,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都把融媒體中心建設作為媒體改革重大任務,區縣融媒體中心陸續揭牌成立,奏響了融媒體發展的新樂章。2019年1月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人民網全媒體播控中心時強調,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四全”媒體。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全國各地各新聞單位尤其是中央主要媒體主動適應世界媒體變革,以自我革命的勇毅擔當、只爭朝夕的奮斗精神正全力以赴深入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1】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事業一百年,《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06期 ,第5-13頁
【2】魏岳江 李春華:媒體融合不是簡單“加法”,北京,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年11月29日
【3】魏岳江丁莉莎:主流媒體盤活資源破冰啟航,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8年7月24日
【4】魏岳江李春華:媒體融合中心建設忌盲目跟風,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8年9月5日
【5】魏岳江 李珧:轉型需要思考,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年5月16日
【6】王新華 魏岳江:“整”后盤活資源 “合”后破繭重生,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年1月15日
(作者:魏岳江,總參軍事雜志社;丁莉莎,駐京某融媒體發展部。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