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提三個嚴肅的抗疫大問題
前天,有位朋友給我發了一個發生在某市的真實事件,一男子突因腦梗去世,其唯一的孩子還在讀初中,想見去世的爸爸最后一面,向社區申請無用,向警方求助也無用。
如果算上前期發生的無數起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除了憤怒之外,我有越來越多的擔憂,中國的抗疫歷程正在被某些人某些地方破壞容顏,如果處理不好,離毀容為時不遠。
今年三月以來,國內外合流的一股勢力正在將中國抗疫形象朝三個負面方面引導:
其一,中國抗疫模式錯誤,外國抗疫模式科學,他們把外國人沒有能力實現的妥協式辦法視為真理,把有能力實現的成功模式抹黑為邪惡行為,“成功”與“不成功”倒置宣傳。
其二,把個別城市或地區因管理失敗導致的負面事件上升到國家根本制度的缺陷,他們把外國的死亡硬說成是自由制度的優越,把中國減少死亡的努力反污為制度缺陷的表現。
其三,有關核酸和疫苗的傳聞鋪天蓋地,有些可能是真的,有些不排除是謠言,但無論對哪種傳言,都沒有官方出面進行解釋和澄清,很可能出現“傳言”向“陰謀論”的過渡。
中國抗疫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抗疫,到現在為止,我還是這么堅信的。
在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前提下,為何某些人還可以把中國形象往三個負面方向引導?不得不提出三大抗疫問題供大家思考。
第一個大問題:抗疫管理機制問題。
應急機制為何不應急?
以某市生死兩隔的悲劇為例。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難,只要每個社區有應急防護服的儲備,就能給死者的直系親屬配上防護服,在醫療應急點工作人員指導下,可以實現“見最后一面”的愿望。
什么是應急?生離死別的事,人命關天的事,救死扶傷的事,不就是急嗎?為這些事制定預案難道過分嗎?難道無法實現嗎?新冠不一定致死,病人有死亡風險,兩者相較取其重,救人就更為重要,這難道說不通嗎?
防護服早已經不是緊缺物資,成本也降到很低位置,應急使用,當事人付費也便是了,不加重政府抗疫負擔,也不會增加太多麻煩。
全國性抗疫標準為何遲遲不能出臺?
通過近三年的實踐,我們可以看出,并不是經濟越發達的城市,抗疫水平就越高,也不是網紅醫院越多的地方,抗疫效果就越好,一些不怎么突出的省市倒是做得非常科學到位。比如說長沙,2020年,就跟著武漢封了一陣子,其后平安無事,2021年,因為南京疫情外溢受到局部影響,但半個月內解決問題,其后平安無事,2022年,因上海疫情外溢,又影響了部分人半個月,其后非常平安。可以相信,只要國家不反轉抗疫模式,長沙就不會像某特大城市那樣惡性塌陷。當然,除了長沙之外,還有不少二三線城市做得很成功。
成功的標準模式,既不能容忍消極抗疫式的逞能,也不能讓過度抗疫破壞生產生活大局,既要有“封控區,管控區和風險區”的城市分區管理辦法,又要有分散型農村防域特殊性考慮。縣域防控跟大城市防控有很大不同,縣城里出現幾例確診,你讓全縣靜默,哪來的科學性?如果按這樣死板的懶政操作,那還搞什么流調?那還分什么三區?農村的分散性是最大特點,防疫政策標準的制定也要體現這一點。
第二大問題:疫苗的若干傳言。
中國的疫苗生產公司到底是不是中國公司?
以科興為例,有很多文章都堅稱這家公司是外資控股公司,國內資本只占極少股分,并且還公開了該公司注冊信息。
然而,到目前為止,官方對此沒有明確說法,公眾無法判定公司屬性。
這導致一個什么結果呢?民眾認為,中國極力推廣疫苗接種,是在為外國公司謀利。
中國人民接種的滅活疫苗的專利權到底屬于中國公司(含自然人)還是外國公司?
按前兩年的宣傳,我們感覺,中國疫苗完全是中國科學家研制出來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它能造福人民,部分科學家獲得國家級表彰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如果疫苗研制最大貢獻者是外方公司,那我們之前的宣傳就有問題,部分人就不應該獲得那么高的榮譽。
如果疫苗專利所有權是中國科學家,且科研經費由國家提供(到底誰出錢?花了多少錢?),那為何要授權外國公司生產?在世界性災難大勢下,為何不能免專利費給中國公司生產?為何不由國家授權按成本接種?
滅活疫苗的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為何不能透明?
根據國家醫保機構提供的信息,2021年,中國醫保基金為采購疫苗支付了1200億元。
另據科興公司2021年年報顯示,其2021年全年利潤總額為950億元。
這就很有意思了,除科興之外,還有其它幾家疫苗生產商,國家采購應該是以科興為主并兼顧其它公司。換句話講,科興疫苗除銷往國內,還有部分銷往國外,否則,不可能擁有巨額利潤。
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1,天文級的利潤,道理何在?有很多網友罵疫苗企業發國難財,有沒有一點點道理?2,銷往外國的疫苗,是公家采購還是公司自行推銷?成本與售價如何?定貨支付方是誰?
新冠大流行,既是國難,也是世界之難,中國疫苗企業不應該追求暴利。
疫苗的歷史效果和未來方向是什么?
大家應該記得,無論是滅活疫苗還是RNA疫苗,在剛推出的時候,大家都宣稱有效率為90%以上,這個“有效率”到底指什么?現在能夠公開一下當時的宣傳依據嗎?是產生抗體的有效率還是其它什么有效率?
中外科學家一直都在強調“接種疫苗有效”,鼓勵大家不停地接種。那這個“有效”又是指什么?最早講能夠防止感染,后來又退到只防重癥,再后來連重癥也不能防了,就說可防死亡,再之后又退到只降低死亡率。科學家們,官員們,你們宣傳的“有效”到底指什么?
未來,疫苗還可信嗎?民間的疑問是很多的,如果你們不能用嚴謹的科學數據做答,如果疫苗不能直接防感染,群眾接種低效疫苗的意愿很可能雪崩。
第三個大問題:核酸檢測資本大戲如何收場?
“核酸暴利”何時終結?
疫情剛開始,核酸檢測方法處于探索階段,成本高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但隨著跟進企業的增多和科研手段的升級,核酸檢測成本急劇下降,從兩百多元單管檢一次突降到58元一次,后又突降到28元一次,表面看,成本是在下降,負擔也在降低。但大家要清楚,中間過程存在階段性的暴利空間,據知情人士講,20人合管檢測,現在的實際成本應該不到1元,而我們現在的收費是3元一人,部分地區可能更貴。
到了公開核酸檢測真實成本的時候了!
核酸檢測結果到底有沒有貓膩?
去年,許昌警方抓了某檢測公司的員工,原因是該公司涉嫌有意投毒(制造陽性)。當大家盼著真相曝光的時候,這件事突然被壓了下去,最終不了了之。
今年,又有多起事件被曝光,原因大體相似。
網絡上現在流傳最多的非議就是核酸檢測存在的諸多問題,越來越像資本大戲在上演。
我們有理由問有關方面:核酸檢測到底有沒有貓膩?有沒有違法行為?是否受到了制裁?
核酸檢測工作能不能交由政府統籌計劃?
抗疫常態化,意味著核酸檢測常態化,同時也就意味著檢測暴利常態化。
去年,中國人熟悉了一個名字叫金域檢測,知道了它的資本底細和人才底細。
除了金域之外,中國的核酸檢測還有哪些資本滲透其中?
從2020年到2022年,中國的核酸檢測總共花了多少錢?
如果想讓抗疫常態化得到群眾的支持,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和減輕群眾個人負擔就成為必達目標的兩大任務,達不到目標,抗疫將成為難以承受之重,最終只能是功虧一簣。
我個人的建議是:將核酸檢測工作交由政府計劃統管,以成本價檢測。
管理問題,疫苗問題,核酸問題,關系到中國抗疫最后的成敗,也關系到中國在整個國際抗疫中的形象,模式之爭最后將取決于民意結論,民意結論既有相素真實的一面,又有被網絡引導意態斗爭的一面,“真”與“假”始終在群眾的眼前互現,越早主動亮出真的一面,假的一面就被拋棄得越快,真相若被隱藏,費心費力的中國抗疫很可能會倒在最后一公里。
附言:
1,如何看待孫國峰被查與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答:兩者可能并不能完全扯在一起,頂多只有一些相關性。關于人民幣國際化問題,2009年,在《熱戰時代》一書的第94頁就提到了這個問題,我當時認為,如果不敢脫離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人民幣國際化解決不了中國困局,并且是一條死路,敢于構建新貨幣體系,人民幣才有新路。
2,俄羅斯已經基本控制了亞速鋼鐵廠和亞速營。評:希望進程能更快一點。今天,我還想談點看法,不管是左還是右,都有這么一些人,迫切渴望看到俄羅斯失敗,只要有寫俄羅斯失敗的文章,他們就興奮。為什么這樣?從他們的口氣中,可以看到,他們希望俄羅斯速敗,然后等著美歐一起來收拾中國,用心險惡,值得警惕。有部分人,假裝很關心國家安全,實則想引狼入室。
3,如何看待中國救房地產?答:我一直在講,只要有“調控”兩個字存在,房地產就不會死,泡沫也不會破。中國經濟,總量不必擔心,質量不會太好,吹牛沒有好結果,認清現實,先把總量做扎實做穩定,把勞動力先安頓好,質量得靠幾十上百年的修行才可以轉軌。
4,拜登訪問日韓對中國會產生什么影響?答:這取決于中國的戰略取向,如果中國仍尊重現有格局,美日韓對中國的反制作用將越來越大,如果敢于突破美國框架,拜登的訪問就沒有什么實際價值。未來,關鍵看中國有沒有實質性反擊。沒有朋友,找不到朋友,且又沒有單槍匹馬奪關隘的實力勇氣,將是非常可怕的。個人判斷:美國在印太將更大膽更有力。
寫于2022年5月21日星期六
來源:孫錫良A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特別報道】中醫藥為香港抗疫帶來“及時雨”!中醫藥援港抗疫迎發展新機
2022-05-10中藥抗疫!上海101歲高危老人7天出院,為高齡重癥救治帶來曙光
2022-05-09國寶級老教授鄭重建議:用古人抗疫的方法,把首都北京建成全國一流的“清零”戰略基地
2022-05-08?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