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妹曾接觸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群體——速記員,他們負責把各大活動現場嘉賓的演講內容實時錄入成文字,供企業公關或者傳播使用。
對公眾號運營者來說,把語音轉化成文字也是很常見的工作,而現在,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技術已經部分取代了部分的工作。
這些速記員朋友現在很焦慮,要么結合新的智能設備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要么就干脆轉行了。
有人說,這是一批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人。
每一輪新技術都會帶動新產品的出現,會革新或者顛覆一些行業,從而改變每一個從業者的生活狀態。
媒體行業尤其典型,傳播工具在變,市場也在變化。
從門戶時代過來的第一批新媒體人,已經死了。而以運營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人,也早已進化出了全新的樣子。
1、包羅萬象的大染缸
尼爾森咨詢數據顯示,現在的 90 后、95 后,畢業之后的就業意愿,運營公眾號做新媒體和開直播做網紅排在頭兩位。
2006 年,騰訊網邀請過來擔任總編輯的陳菊紅,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系,此前在南方周末工作多年。
而流量超 10 億的頭條號“ 深度軍事 ”作者思明洲,之前則是在超市做收銀,負責給顧客蓋章,更早之前是酒店的保安。
現在的新媒體行業,不再只是精英階層的發聲通道,而是脫變成了一個大染缸,足以包羅一切行業背景和工作基礎的人。
搜狐、新浪、網易等門戶網站升級做新媒體時,都招攬了大量的傳統媒體人,雖然打著做新媒體的旗號,其實和傳統媒體無異。
全新的新媒體人,則往往是那些創意滿滿,對于某個領域充滿熱情的青年一代。
2、從來不只是新媒體小編
“石榴婆報告 ”婆婆說,13 年開始做公眾號的時候,主要是把博客的內容搬到公眾號上來。
這個時間段,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崗位——新媒體編輯。
他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授權、轉載、編輯加工、后臺文章推送等等,通過不斷優化各種“ 轉載 ”內容的呈現效果,比如修改新聞標題,讓它更吸引注意力。
這時,一個熟練運用后臺轉載的編輯,在團隊里擁有很高的地位。
而現在,內容運營已經取代了新媒體小編的地位。
我們不再滿足于編輯的基本技能,還在不斷磨煉統籌的能力,主要表現為對內容的統籌、對活動的策劃、以及對數據的挖掘,也是數據驅動內容運營。
產品資料編輯、產品文字包裝、推廣上線、配合執行微信營銷、數據跟蹤維護等,都變成了我們日常的工作。
更早時候的網站編輯,工作內容僅僅只是線下內容到線上的搬運工。甚至出現了專門的打字員,將新上架的報紙、雜志上的重要文章搬到網站上。
3、迭代和變遷成為常態
2005 年,網民平均每天使用以門戶為代表的互聯網新媒體的時長達到了 2.73 小時,以三大門戶為首的公司開始做新媒體的布局。
2009 年,新浪推出新浪微博,2011 年,騰訊推出微信,最早只是作為騰訊新聞的分發渠道。
2012 年,微博的巔峰,注冊用戶破 4 億。同年,今日頭條宣布成立。
2013 年,微信正式推出微信公眾平臺。
2015 年開始,各大門戶網站開始借鑒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人工算法機制,相繼推出了一點號、搜狐號、網易號、uc 大魚號等等。
伴隨著內容平臺的變遷,無數新媒體人的內容產出也在不斷迭代。
大禹網絡 CEO 曠峰回憶,2011 年的時候,注冊了幾十個號開始做微博。
在眾多運營的賬號里,單純網上 copy 的段子號“ 幽默搞笑大王 ”的粉絲卻增長的最快。
大號“ 視覺志 ”的第一次推送,是 2013 年一張簡單的圖片,一張美圖配一句心靈雞湯,幫助它吸到了第一波的粉絲。
在內容創業持續火爆的今天,我們看到,新榜推出的微信 500 強榜單,每過半年的時間,就會有非常大的變化,多個曾經的 500 強賬號和個人默默出局。
當用戶和粉絲的要求越來越高,留給新媒體人的只能是更加垂直和優質的內容輸出。
4、躺著掙錢的時代
內容創業的概念走紅后,新媒體人掙錢的姿勢也發生了變化。
“ 如果你的企鵝號發布的原創文章質量還可以,一個月應該能拿到 1 萬多元的補貼。” 現在,類似企鵝號這樣的平臺已經有很多。
《 我是演說家 》總冠軍劉軒,在十點課堂開設了一堂心理學課程,目前訂閱量已超過 10 萬。
(十點讀書團隊的合影)
Spenser 陳立飛開設的個人寫作課程,累計的收入也高達 260 多萬。
下半場到來,包含內容電商、付費社群、知識付費、公眾號打賞等多種形式的盈利方法,讓新媒體人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廣告、稿費、版權的收益。
更多的變現路徑,帶來的是更大的創造自由度,只要你的產品/作品足夠好,名不見經傳的新人,一樣有機會分一杯羹。
于是我們看到眾多剛剛畢業或者還在讀書的 95 后,能夠做到輕松月入 5 萬,咪蒙的助理黃小污從來就不是一個特例。
除了賺錢,當一個自媒體或者企業新媒體的影響越來越大,它也需要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
有人說,如果你的微博/公眾號有一萬粉絲,你就是一家內刊;如果有十萬粉絲,就是一份地方報紙;如果有百萬粉絲,就是一家全國媒體;如果有千萬粉絲,那就是一個上星衛視。
飽受爭議的咪蒙,影響力實在太大,被冠以女權主義的代表,因為一篇《 嫖娼簡史 》被封禁一個月也就不難理解了。
5、未來無限的可能
8 月份,鈦媒體推出“ 鈦博士 ”機器人,鈦媒體 App 上每天晚上一級市場的創投數據日報,全部由這位機器人“鈦博士”完成,每篇數據文章的寫作時間不超過 10 秒。
同時鈦博士還在每天 24 小時實時監控全網一級市場。
驚嘆于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同時,要想稱為一個全新的新媒體人,我們究竟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自然界里,每一個物種都非常努力,它們需要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需要進化出各種生存本領,需要學習適者生存的技能。
新媒體人也一樣。
為此,你需要學會做更全能的內容生產者,更懂用戶、更懂商家、更理解平臺規則、更符合政策邏輯、更加能夠大量產出內容。
新一代的內容生產者,只有內容的基因,沒有用戶運營、市場營銷以及明確的商業化能力,很難在新媒體下半場打持久戰。
只要通過內容的產品化、服務化及平臺化壯大自身,才能維護品牌的穩定性和戰斗力。
從門戶網站時代的編輯到全新的新媒體人,如果說一路改變和進化的最大收獲,我覺得是讓你的人生擁有了無限的可能。
畢竟做了 8 年工業設計的林少,和當年在豆瓣發自拍的 papi 醬,并沒有預料到今天的樣子。
(文:場妹;來源:地心引力工場)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