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A.這次比死人還嚴重
站在近5000米海拔的喜馬拉雅山上,感受迎面吹來的印度洋上濕潤氣流,望著前方的印度,地球村9號曾感慨:身邊有中國,是印度的幸運。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1757年其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獨立。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作印度。
中國人對印度一直很友好,雖然古印度文字早已中斷,但中國還幫他們保存著梵文,但印度有點不知感恩。當年的中印戰爭就是由印度挑起的,現在還時不時拿達*賴喇嘛生事。
如今,印度似乎闊起來了,自稱為“世界最大民主國家”,中國網民很民主地為其取名“阿三”。
據傳,清末民初,外國列強在上海設立租界,大多聘用印度人來做巡捕當馬仔。這些印度人的I say發音和“阿三”很接近,于是印度人是“阿三”就這么叫開了。
闊起來后的“阿三”,屬于一天不搞點事情就渾身不舒服的主兒。
洞朗越境事件搞得滿世界關注,今天就不說了。2017年7月,一架印度空軍直升機來中印邊境得瑟,墜毀,3人死亡。2017年10月,印度空軍又一架直升機來中印邊境得瑟,還是墜毀,7人死亡。
中國外交部2017年12月7日證實,近日,一架印度無人飛行器在中印邊界錫金段侵入中方領空搞滲透偵察,還是墜毀!中國邊防部隊對這一裝置進行了識別查證,當然應該順帶分析了飛行器里面的數據。中方已向印方提出交涉,要求印方立即停止飛行器臨邊抵邊的活動。
印度國防部12月7日15時回應中國關于“印度無人機入侵中國領土并墜毀”的譴責,承認這一事件發生。
這次雖然沒有死人,但比死人還嚴重:墜毀在中國境內,小偷被抓個現形。但是,印度還是辯稱他們的無人機是“因機械故障誤入”中國領空
一般來說,能飛到邊境的裝備,都是經過精心準備的。這也說明印度的道德水準和軍事技術水平都不怎么高。
這真是丟人丟到國外,讓莫迪的臉面往哪里放!
B.印度為何要來偷窺中國?
這可是偷窺中國哦!印度軍隊為何老往中印邊界跑?
洞朗危機曾導致中印邊界地區緊張,兩國關系也更加微妙,印方在這種情況下仍不約束自己的行為,是為什么?
一是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
看到印度無人機的消息,地球村9號的第一反應是:印度在準備情報,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
特朗普拋出“印太戰略”,讓印度產生諸多幻想,美日推動美日澳印四國戰略對話機制更是鼓舞了莫迪。于是,印度近來針對中國的動作頻頻出手。他們和新加坡眉來眼去,想一起把控住馬六甲海峽。最近還采購100多臺最新式的挖掘機、1000多臺雙軌地雷探測器,準備在中印邊境修路。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忽悠的“印太戰略”,強調印度的角色,好像是選拔印度當“印太戰略”的副班長,搞得莫迪有些心花怒放。
其實,在美國自己還沒怎么搞明白所謂的“印太戰略”是什么的時候,印度就著急往前沖,想在大哥面前好好表現表現,搶個頭功,實在有點那啥。
有意思的是,一些印度媒體還在報道中硬扯上“印太戰略”,并有意強調兩件事:印度陸軍參謀長曾公開表達,印度不能自滿,必須要為戰爭做好準備;1962年,中印曾有過一戰。
這是想拉美國來報復啊。
二是印度精英盲目自信。
其實,做南亞次大陸霸主,一直是印度精英夢想。由于印度主流精英的反華立場50多年來一直延續,媒體輿論對華不友好的也居多,印度政府對華采取強硬態度在國內贏得了大量支持。
印度一些精英反對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理由是“中巴經濟走廊”侵犯了克什米爾主權問題。他們認為中國崛起后的對外發展對他們非常不利,嚴重壓縮了他們的戰略空間。他們還認為中國是阻撓其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國家,斷了他們的一流世界大國夢。
于是,印度媒體一直充滿民族主義鼓噪,營造了印度戰略上無比強大、可以在氣勢上“壓倒中國”的幻象,搞得整個國家真像是“世界老二”。
可以看出,印度顯然沒有吸取洞朗危機的教訓,可能真的以為他們“贏”了那場危機,這使他們任性地在中印邊界地區搞小動作。
其實,每一次生事,只會讓中國邊境防衛收得更緊。
比如,按照慣例,在洞朗地區每年冬天雙方都會撤離,但這次中方并沒有撤軍,中國軍隊仍然在那里駐防。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說:“洞朗地區是中國領土,我們將根據這一原則,自主決定部隊的部署。”
三是印度經濟下行轉移國內矛盾。
2017年,印度中央統計局在上周四公布數據顯示,印度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3%,不及預期的6.4%。
近日,正當全球金融市場經歷新一輪美國金融震蕩的時候,華爾街商品大王吉姆·羅杰斯曾向市場重新發出“狙擊印度”的號令,這無疑給這個正在“療傷”中的經濟體再撒上一把鹽。
對于這個看起來似乎“可怕的經濟體”,此前,羅杰斯在接受印度當地媒體采訪時批評印度經濟部門和央行在面對債務上升及貿易失衡問題時接連犯錯,稱“他們根本不懂經濟”。羅杰斯指出,印度的財政赤字情況也令人憂慮。
《經濟學人》雜志稱,現在的印度經濟處在25年以來最緊迫最危險的境地,印度經濟之所以這么脆弱的核心癥結是印度陷入債務陷阱。
經濟不景氣,印度精英們想方設法轉移國內矛盾,在中印邊境生事,這是比較好的一個選擇。
四是印度缺乏戰略定力。
印度也想讓自己“偉大起來”,但總是想走捷徑,找靠山,被忽悠,甚至出現發展戰略左右晃動。
比如,印度的軍事裝備發展,不像中國這樣獨立自主,而是急功近利搞萬國貨。從圖片上看,這次入侵中國的是以色列造的無人機。更加搞笑的是,2015年7月巴基斯坦擊落的印度無人機,該機是中國大疆公司制造的。印度究竟買了多少中國大疆無人機,或許只有莫迪知道。
對如何處理中印邊境關系,印度因為戰略左右晃動,有時表現得也很隨性。然而一個國家如果以為這種外部戰略呼應能夠當成本國的實力來用,誤把這一呼應當成用在對外沖突刀刃上的好鋼,那就真是有點愚蠢了。
有媒體評論:我們很擔心,終有一天,某一次新德里方面稀里糊涂、同時又很猖狂、頑固的挑釁導致中印之間嚴重的軍事沖突。
可以說,印度若不能堅持戰略定力,將來難有大出息。
印度若想成為世界強國,就應該有強國的樣子。
C.和中國較勁后果很嚴重
2017年9月5日,習近平會見莫迪時強調,中印互為重要鄰國,也是兩個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一個健康穩定的中印關系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本地區和國際社會共同期待。
習近平指出,中印兩國要堅持雙方互為發展機遇、互不構成威脅的基本判斷。希望印方能夠正確、理性看待中國發展。
從電視話面上看,莫迪不斷點頭,認可“確保兩國關系穩定發展”。
然而,莫迪并沒有記住這些話。他是聽了西方的忽悠。
近年來,"印度崛起"已成了西方學界熱門話題。諸如"印度超中國,成全球增長火車頭"、"印度是全球經濟低迷中的曙光"等極富標題效應的觀點常見諸于西方報端。
2016年5月,在《這個勇敢的新世界:印度、中國與美國》一書中,美國國務院前高官安雅·曼努埃爾明確表示,美國在"疏華挺印"。很明顯,美國是"鼓吹"印度崛起最強勁的國家,背后的目的并不單純。科漢在書中興奮地說,因為美國不斷推捧印度,"印度基本已放棄了美國是戰略威脅、應與其他國家一道聯手抑制這個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觀點。"
雖然印度近兩年來GDP增長率連續超過了中國,但印度距中國的差距還是明顯的。英國《金融時報》近期曾刊文談道:印度基礎設施落后,電力供應短缺,港口阻塞,鐵路運力不足,公路狀況更糟,甚至仍需遙望中國一百年。
地球村9號想到印裔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在其代表作《幽暗國度》中這樣說,"印度人不愿正視自己國家面臨的困境……只好退縮到西方的幻想中。"
這就是印度的真實國情。
和中國再較勁,下一次掉的可能就不是無人機了。
印度精英們頭腦當清醒一下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