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心草雪月:為什么魯迅的文章逐漸從教科書里剔除了?
點擊:3102  作者:心草雪月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19-02-28 09:04:46

 

1.webp (14).jpg

 

大概是從2010年起,魯迅的文章就以兩年減三篇的速度,逐漸從教科書里刪除了。對于當下的中學生來說,這該是一個令人欣喜的大好消息。

 

回想我自己的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上最厭煩的就是魯迅的文章。別人的文章總是兩到三天就能學完,可魯迅的一般都要學一周多,從作者簡介到文章背景,從正文到注釋,有時甚至連標點的運用都要掰開揉碎細細地講啊講,品啊品。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幾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些重點段落要背誦。

 

如此機械地分析文章的痛楚,深刻到時隔這么多年,我還清晰地記得。

 

比如學《藤野先生》,文章開篇“(清國留學生)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為什么要把這些留學生比作小姑娘,用“標致”形容他們隱含作者的什么思想?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這一大堆蔬菜暗含什么意味?

 

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長媽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私塾先生又是個什么樣的人?

 

《“友邦驚詫”論》,如何解釋“國將不國”,這兩個“國”分別是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故鄉》中閏土為什么變得拘謹了,豆腐西施為什么會這么尖酸勢利?

 

《秋夜》“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為什么不直接寫有兩棵棗樹? 

 

1.webp (15).jpg

 

反正問得最多的就是,作者這樣寫有什么深層次的含義。真是莫名其妙,我又不是魯迅肚子里的蛔蟲,我哪里知道啊!

 

老師把問題逐個拋出來,鼓勵大家積極發言,最后討論來討論去,終于等來老師公布正確答案了。她會把這些答案抄在黑板上,然后督促我們一定要背下來,一字不漏地背下來,因為魯迅的文章是重中之重,在考試中占太多分。

 

于是我們每天不停地抄了背,背了抄,也時不時發幾句牢騷:魯迅先生累不累啊?寫一篇文章搞那么多暗示,難不成他是曹雪芹的徒弟?他的句子就一定要這樣理解嗎?我就不能換一種解讀?

 

后來筆記抄多了,聽老師翻來覆去分析久了,我們也總結出一套魯迅課文的應試訣竅。比如,讓你分析底層貧苦人民的話,答案中一定要出現“劣根性”三個字;如果要評價舊式知識分子,就要有“封建迂腐麻木”之類的字眼;剖析官僚階級,記得使勁往壞了寫,什么兇殘、虛偽、黑暗,這些負面的詞盡管往上堆。

 

于是,中學幾年下來,魯迅先生終于在應試教育的填鴨灌輸和過分解讀中,被讀死了。

 

整個中學期間,我總覺得他的文章枯燥、無趣、煩悶,看到就頭痛,以至于高中畢業后,極少自覺讀他的任何作品了。

 

1.webp (16).jpg

 

我和很多人一樣,真正喜歡魯迅是在步入社會以后,尤其是親見過一些殘酷的社會現象,體會到現實的不公,品嘗過努力卻失敗的無奈之后,曾經被硬塞進腦袋的魯迅先生會不經意地蹦出來,陪你一起發發牢騷,針砭時弊。這種感覺太像潛伏在黑暗處的火花,深埋在地底的驚雷,多年之后,居然帶給你重見天日、浩然警醒的震撼。

 

當年讀魯迅不明其意,而今再讀魯迅淚流滿面

 

做學生時,最討厭讀魯迅。步入社會后,最喜歡的,卻是讀魯迅。

 

后來我才明白,沒有一定的社會閱歷,是讀不懂魯迅的。可是只要曾經讀過先生的文章,哪怕當時懵懂,但總有一天會真正了解他的深意。就像我們從小搖頭晃腦地背誦唐詩宋詞,那時連字都不識,自然無法理解其中內涵,但是沒關系,等多年以后,你初諳世事,那些絕妙好詩會不經意從腦海中迸發出來,指引你的當下和未來。一流的文學就這樣開辟鴻蒙般地融入了我們的血液里。

 

再回頭看看教材刪減魯迅文章這一舉措,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我感到的是一種心虛的快樂。這種感覺,就像一個學生先被老師要求背整個單元的英語單詞,立即心生悲傷,很快老師又“良心發現”,放寬要求,告訴大家非劃線單詞可以不背,學生的心情會立馬快樂很多。然而這種快樂終究是不踏實的,因為那些被你落下的知識,如果越積越多,將來會成為你學習上的阻礙,再重新補上,就積重難返了。少時錯過魯迅也是如此。

 

1.webp (17).jpg

 

至于為什么要刪減魯迅的文章,教育部門給出的官方解釋不外乎兩點,第一,魯迅的文字晦澀難懂;第二,魯迅的文章反映的是他那個時代的風貌和精神,與現今社會格格不入。

 

這兩個方面看似有些道理,細細想來都站不住腳。

 

首先,從文字表達上來說,我想問一句,中學生連古人寫的文言文都要學,難道魯迅的白話文比那些文言文更難懂?古文中有那么多錯別字要當作通假字來記,難不成魯迅的文章比古文還要艱澀?很顯然,第一點理由根本說不通。

 

至于魯迅文章的時代局限性問題,我認為,魯迅的作品看似寫時代,實是寫人心。他的大多數文章,在今天看來一點都不過時,尤其是先生的大多數雜文,完全適用于當下。

 

比如,他寫虛偽的養成:“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他分析國人的性情:“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愿意開窗了。”這句話非常具有普適性,哪怕在商業談判上也很管用。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現在也是如此吧。

 

“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一句簡單的加油,激勵過多少陷入荊棘中的人。

 

學近代史學到憋悶時,很容易想到魯迅《電的利弊》里的一句:“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寥寥幾筆,直刺要害。

 

1.webp (18).jpg

 

從發展的眼光來看,魯迅的很多文章批駁的不只是封建社會、反動勢力,更是所有腐朽丑惡的思想。從古至今,他筆下那些人吃人的現象一直在,他筆下的千夫指也一直有。只是他的文風太過辛辣,句句鞭辟入里,總讓有些人聽了不自在。

 

或許,被刪減不是文字表達,更不是讀幾遍才能懂的問題,而是他的傲骨、直白,他的憤青氣質與當下格格不入了。

 

北大教授、魯迅研究專家錢理群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中小學教育教不教魯迅,本質的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還需不需要魯迅這樣的知識分子?”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無論哪個時代,都需要魯迅這種有良知、敢說話的文人。而無論是個人還是集團,只有真正強大了,才能直面自身的問題,敢于聽取不同的聲音,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

 

1.webp (19).jpg

 

魯迅的文章,最可貴的是其思想的獨立性。這與國學大師陳寅恪所倡領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謀而合。而魯迅給世人留下最有價值的,不在于針砭時弊、激濁揚清,而是給了我們一顆分辨是非曲直的心

 

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少年。

 

可是,等讀懂了魯迅的文章,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魯迅。

 

(來源:昆侖策網,摘編自作者的博客)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