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黑公關”是怎么個操作,但刀哥想為許許多多的普通中國消費者說句話。
之所以要先把這句話頂在前面,某種程度上也是無奈。
在剛剛結束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主持人、彭博社記者向蒙牛總裁盧敏放提問說,是否已克服2008年后消費者對中國乳品形成的偏見?
盧敏放回答,蒙牛打入香港(中國)、印尼、新加坡等許多境外市場,主要原因是我們總是希望向當地展示最好、最高端和高水平創新的產品,以此來改變他們對我們的看法。
這段話被翻譯成中文后,在國內網絡上引起蒙牛是不是對國內與國外市場區別對待,把滿足“三個最”的好產品都送到國外去了的爭論。
而反擊的聲音同樣不少,獲得最多支持的觀點是,這是針對蒙牛的“黑公關”。
但刀哥能理解那些質疑的聲音,同樣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刀哥看到盧總這句話,心里也是不舒服的。
它讓刀哥幾乎第一時間想到國內某整機廠商在美國打半價高折扣然后不讓中國消費者購買、強制來自中國的信用卡退單的事。
壹
當然了,蒙牛的事,有現場翻譯的因素,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有不同場合不同語境下的理解問題。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說話的人的目的性是很明確的,希望用“最好、最高端和高水平”來安撫當地市場,向當地市場示好。
但這里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2008年“三鹿”事件中主要蒙受損失的不是國外消費者而是國內消費者。這些年經過國家的三令五申嚴格執法,以及企業質量意識的提高再加程序上的改進,相信中國乳制品的質量取得了進步。但是,與國外消費者相比,國內那么多有孩子就要出生就要到處托人帶貨囤貨的消費者們,是不是同樣需要企業認認真真地去安撫、示好,甚至重視程度更大一點呢?
盧總這兩年奔波于各大國際論壇倡導“乳業無國界”,不知有沒有思量過這個問題。
第二,把好質量和服務關,不能假冒偽劣,這是每個企業的底線,在這個底線之上,針對不同檔次的消費群體有差異化經營,不同質不同價,這與平等對待不矛盾,相信大多數人能夠予以理解。問題是,任何國家都存在高中低端消費人群,差異化為什么偏偏要強調國別?
第三,有不少人留言說盧總是瞎說大實話的那種老實人,這恐怕不單是針對乳業這個領域,而是不少中國消費者對國內企業在對待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態度的一種整體印象。
這種印象也曾被權威媒體確認,兩年前,人民日報曾刊登題為“我們成了質量‘洼地’嗎?”的文章,質疑國內一些行業外銷內銷是兩個標準、兩條生產線,一流產品外銷、二流產品內銷;一些優質商品在中國生產,卻不在國內銷售;同樣的商品或服務,國內看到的、買到的,品質往往比國外“差點意思”的現象。
互聯網的普及加劇了企業間的競爭,很多企業也對“輿情”異常重視,刀哥聽說有國內知名老總對公關部門下達“零負面新聞”死命令的。
處于風口浪尖的明星企業有這樣的風險意識很正常。
但刀哥不清楚“黑公關”是怎么個操作,只想替大多數普通中國消費者問句話。
為什么最優質的產品不能留給國內消費者?
貳
把最好的商品賣到國外去,是過去我們外匯緊缺時不得已的辦法。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外匯極其緊缺,而那時我們需要進口先進的制造設備與機器,都需要用外匯來購買。因此,“出口創匯”成為中國企業的口號。
連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的產品,掛上“出口轉內銷”的牌子都會吸引更多的顧客,因為大家不自覺地認為,原先準備出口的產品肯定質量更好些。
然而時過境遷,中國的出口產品源源不斷,換回大量外匯。外匯儲備甚至有了“過多”的嫌疑,成為別人指責我們操縱匯率的借口。當我們不再為換匯擔心時,國內廠商應該把注意力更多放到國內消費者的感受上來。
把最好的商品賣到國外去,也是改革開放剛起步,企業為迅速打開國際市場所做出的必然選擇。同時,出口不同國家要滿足不同國家檢測和上市的標準,而歐美日本的相關標準確實相對齊全、要求更高。
早在“出口創匯”時期,就有某國要求出口水果大小一樣顏色相同的段子。而網絡時代,關于日本大米要求“保證吃到消費者口里還有稻米清香”的標準同樣流傳很廣。
而我國行業標準相對滯后,很多標準或者訂得不夠細,或者只注重吃飽還沒注重吃好。出口和內銷的不同標準,再加上監管不健全的問題,變相鼓勵了低標準產品擠占了市場,留給好產品的空間有限。
但是,這種短缺時代國外市場重于國內市場的總體格局,以及國內市場經濟法制不健全的問題,是在快速發生改變的,對國內廠商來說,急需要調整的恐怕不僅僅是視野和認識,還有個態度問題。
我們國家的中產階層正在飛速成長,未來消費水平不會亞于歐美,現在正是進入國內中高端市場、站住位置的最好時機。這個市場當然首先是為民族企業常打開的,但如果這時候自己去落了個國內國外兩張皮,當“別國良心”的名聲,以后想要再爭取國內消費者的心,光憑喊幾句愛國口號,恐怕是不行的。
這是從市場邏輯角度講的。
但企業還有個道義和國家安全的責任。
國內消費者對民族企業的感情是真摯的,比如說奶企有名的“強壯中國人”的廣告詞,瞄準的就是這份民族感情背后的市場。
問題是,“強壯中國人”的廣告詞要有“強壯中國人”的質量和服務做支撐。在一些涉及民生的行業,更要多一分這種考慮,不能說不管中國人強不強壯,先去強壯外國人;國內產品的質量沒有保證好;先去保證國外的質量。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國內消費者認為某個中國企業照顧外國客戶比照顧中國客戶更精心,就可能遠離這家企業,或者當有其他選擇時就會棄它而去。當中國消費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時,失去市場信任對企業來說可能就會是致命損失。
注意,刀哥這里說的,不僅僅是質量和服務問題,更是個態度問題:在你眼里,中國消費者究竟是個什么位置。
我們都聽說過韓國人對三星和現代的執著,看到巴黎街上奔馳的雪鐵龍和雷諾。甚至還有人嘲笑過韓國人不買韓國貨就是叛國的幼稚。問題是,自己國家的企業得不到自己國家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又何嘗不是種悲哀。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選擇是雙向的,中國的消費者如果愿意先一步選擇信任,中國企業應該倍加珍惜這份情感。
叁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有專家還提醒刀哥要注意生產商的問題。我們的生產商也需要調整心態,要對國內外消費者一視同仁。
其實,一段時間以來,有些發展中國家的輿論、特別是一些非洲國家的輿論認為,中國的制造商歧視它們的消費者,賣給他們的都是些廉價的破爛貨,而只有賣給發達國家的才是高質量的好產品。
這種情形不禁讓我們想起,當年中國輿論在說日本貨時也出現過類似的評論。當時,中國流行的說法是,日本把一等貨賣到美國,二等貨賣到歐洲,三等貨以下的貨才賣給中國。
日本人肯定感到很冤枉。當時,中國的消費能力低,但又想購買汽車等高檔消費品。于是,當中國的進口商不斷跟他們“砍價”時,他們真想遷就中國商人,把價格降到最低。
但制造商為了做到這一點,肯定只能在材料上下功夫,用點便宜的材料,既滿足了中國進口商的要求,又做到了賣給中國客戶看起來也不錯的汽車。但這些用便宜材料做成的汽車,只是“驢糞蛋表面光”,開起來就顯得不結實了。中國賣給非洲的許多產品也是出口商想遷就非洲進口商漫天還價的結果。
但德國制造商就絕不那樣,因為他們腦袋瓜子是“方”的,想問題不會拐彎。你去跟他們討價還價,他們就會回答,德國的產品就是那么貴,就是質量好,絕不遷就客戶。雖然他們也會損失一些客戶,但這種做法卻保持了德國品質的名聲。
中國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要打造“百年老店”,那就必須注重質量,不能再為了遷就顧客的價格要求就降低質量標準。那會被人家認為是“造假”,會損害自己的品牌形象。而一旦品牌形象受損,那就不是再多拉幾單生意可以彌補回來的。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