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前些天的公眾號文章中談到對傳統文化在認識上的曲折性與復雜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其實還可以進一步地挖掘。
五四運動之前的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大有從根本上否定傳統文化的趨勢。當然,當時也有所謂“國粹派”,認為傳統文化是中國的國粹,而應當予以保護和保存。當時的國粹派被認為是守舊的、保守的和復古的。所以后來一直對這個時期的“國粹派”以及他們所堅持的觀點給予了嚴厲地批判。
今天看起來,雖然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想讓國家發展和富強起來,要走出封建文化的桎梏,帶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然而,當時那種過分激烈的主張也確實讓人們多少感到一些疑惑。中國的東西就真的一錢不值了嗎?中國的傳統文化就真的一無是處了嗎?不僅“國粹派”的成員們不贊成這樣的判斷,在大多數知識分子之中,多少也存在著這樣一種疑慮。
當年的“國粹派”只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有多少精華的因素,但中華傳統文化對于當時迫在眉睫的救亡圖存卻拿不出一點有效的辦法來,這也是“國粹派”飽受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國粹派”們最終也沒有可能在這場爭論中占得上風。
當然,只有爭論,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關鍵還是要選擇一條什么樣的道路。這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給中國愛國的知識分子們指出了可能的一條新路。于是有向往有期待的中國知識分子紛紛奔赴俄國,要看看那里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瞿秋白就以記者的身價去俄羅斯遛達了一圈,回來寫了《餓鄉紀程》。瞿秋白去的時候,正是俄羅斯糧食供應非常緊張的時候,因此瞿秋白那時稱俄羅斯為“餓鄉”。當然,除了瞿秋白,也有其他的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先后前去探訪了俄羅斯。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與共產國際建立了密切的關系,有大批中國共產黨的青年黨員紛紛奔赴蘇聯留學。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解決救亡圖存的問題,就很難避免照搬十月革命的經驗和理論。
這樣在中國就存在著多種不同的救國的理論和思路。最早的是要走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這種觀點在當時的中國還是有著較大市場的。在中共內部,要全盤照收蘇聯經驗的觀點也占據著較大的比例。此外,還有其他一切讓人感覺混亂和眼花繚亂的理論。如那時無政府主義也頗有市場。
如果大致劃分起來,在國內,一派是歐美派,基本主張跟著西方資本主義后面學著走。但在實際上,歐美派之中也有一個買辦派。買辦派并不是要真的學著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去往前走,買辦派更是為了這一小撮買辦資產階級的私利,從根本上來損害中國人民的利益,為帝國主義主子效力,而他們自己也從中大撈油水。
在革命隊伍內部,則有完全照搬蘇俄道路的教條主義派別,這就是以王明為代表的一條錯誤路線。他們把蘇俄革命的理論完全教條化,完全不考慮中國革命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歐美派和革命隊伍中的教條主義,都是要走洋教條的道路。這兩派都完全不考慮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革命的歷程中到底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革命隊伍中的實事求是派,一方面反對歐美派的買辦道路,或者不贊成買辦道路,但要走的也是模仿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這一派;另一方面,同樣堅決反對完全照搬俄式道路的教條主義派。中共黨內的實事求是派,主要強調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情況,走一條適合中國革命的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的探索非常艱巨,需要克服很多很大的困難,因此這一條道路走得非常不平坦。
而在這個時候,國民黨反動派又來搞一個新生活運動。這個新生活其實沒有什么新鮮的東西,包括要強調儒家學說里的“仁義禮智信”。但國民黨反動派搞的這一套,并不真的是要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主要是為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服務,為國民黨的反共反革命的政策服務。國民黨反動派的這一倒行逆施,讓中國的傳統文化為其背了黑鍋。從某種程度上,這似乎讓人們對傳統文化更增添了某種厭惡,從而則更加厭而遠之。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有了科學和嚴格的界定。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也有“古為今用”的策略和思路。這都是對傳統文化采取了一種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和辯證法的態度。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有效的,是符合實際的,而且也是對傳統文化一種正確的認識和對待的態度。
然而,僅僅做到這些還是不夠的。新的中國需要有一個新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態度。應該說,新中國在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借鑒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其本身就是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而產生了新的文化形態和理論形態的一種成果。我們今天所認可的“文化自信”,絕不僅僅只是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的接納,應該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礎上的一種創新和發展,以及將傳統與現代相互融合的一個偉大的過程。我們所說的文化自信,正是在我們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緊密團結,形成了有著強大組織力與凝聚力,這種組織力和凝聚力在新中國的革命、建設與發展進程中推動中國人民創造出一系列的偉大成就,從而建立在這種成就創造基礎之上的一種對我們生活與勞動的所處在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的自信。
我們的文化自信所建立的文化基礎,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創新的,不斷進步的一個偉大的文化建設過程。它包括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因素,又揉合進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勞動中所創造出來的新文化和新精神。我們所說的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主要就是承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化與精神因素,并且在新中國的革命與建設中所創造的全部新的文化成果。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