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話:
“魯迅活到新中國,是要被砍頭的”。
這句話是我在課堂上聽語文老師講的,那時候是21世紀初,正是各路公知最猖獗的時候。
年幼無知的我只有一個感受,魯迅牛哇,敢和權威對著干的都是狠人。
現在回想起來,只覺細思極恐,這句話把魯迅和新中國對立起來,既抹黑了魯迅,又抹黑了新中國!一石二鳥,能說出這樣話的人,絕對是公知翹楚、行業精英!
我一查,果然,這是親愛的胡適說的。胡適博士,那屬于是公知屆的祖師爺了。
50年代,時任臺灣當局——“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的胡適還對美國學者說過一句話:
“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決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
也不知是誰給了胡適博士臉,把魯迅先生當作他的自己人。
01
魯迅是怎么評價胡適的呢?
先生在《出賣靈魂的秘訣》一文中,直言不諱:
胡適博士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
時年1933年。
面對入侵日軍,國民黨軍不戰而逃,3月4日,日軍不費一彈,占領承德后,隨即分兵攻擊長城各口。
蔣介石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調集中央軍第二師、二十五師和八十三師北上,開展長城抗戰。官兵們抱著國恥奇痛,奮勇殺敵,死傷慘重,才使得日軍的進攻沒有得逞,14日后撤至半壁山。
面對如此國仇家恨,18日胡適在答記者問時說道:
日本若想侵略中國,只有一條路,停止暴力,征服中國人的心。
記者又問,如果日本人不醒悟呢?胡適答道,那就接受城下之盟吧。
什么“城下之盟”?
用先生的話說這就是出賣靈魂!
胡適怕也只有在先生故去后才敢大言不慚的把先生當成他的“自己人”。
胡適說出“魯迅若不死,也會砍頭的”這句話的根據在哪兒呢?
1956年,胡適在給臺灣《自由中國》雜志社社長雷震的信中寫道:
“可以看看魯迅給胡風的第四封信,就可以知道魯迅若不死,也會斫頭的!”
這封信中寫了什么,成為了胡適抹黑先生的“參考文獻呢”?
02
1935年,蕭軍想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左翼作家聯盟,魯迅寫信與胡風時談到此事,說道:
“現在不必進去...一到里面去,即將在無聊的糾紛中,無聲無息”。
如此看來,魯迅似乎是不大贊同共產黨的組織的。
實際上恰恰相反,魯迅不僅不反對左聯,還是左聯的創始人之一。
而左聯成立的目的正是在國統區與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與以胡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新月派”進行筆戰。
而且,魯迅對左聯的批評,恰恰證明了他是一個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
首先,評價一個人,不能看他說了什么,得看他做了什么。
通常我們認為魯迅是作家,主要從事文字宣傳工作,實際上,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戰士。
身處國統區的魯迅,面對國民黨的威脅和封殺,直接參與領導了左聯的反國民黨文化“圍剿”斗爭;
1927年,剛剛親歷了412反革命政變的魯迅,冒著極大的風險幫助成仿吾完成了與組織的接頭工作;
魯迅還主動幫獄中的方志敏給黨中央傳遞文件,其中就包括方志敏的手稿——《可愛的中國》;
魯迅承擔了很多本屬于黨內人員的危險工作,也難怪412政變后,先生被稱為“準共產黨”,而先生本人得知這樣的“謠言”后,不僅不害怕,反而引以為豪。
再說回魯迅反對蕭軍加入左聯一事,先生確實是在指出組織里存在的一些問題,而且魯迅不止一次批評了當時黨內乃至蘇聯的一些做法,尤其是蘇聯的文化大清洗運動和我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問題。
和胡適不一樣,魯迅先生從來不會“理智”地選邊站,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先生不是為蘇聯站臺、不是為中共站臺,更不會為國民黨和美國人站臺,先生一生只以救國為民為唯一真理。
我們通常認為,先生是一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實則不然。
03
先生的思想是復雜的,一生轉變三次,從傳統儒家思想,到西方理性主義,從理性主義到尼采“超人”哲學,從“超人”哲學到馬克思主義,先生到晚年才真正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立場。
先生經歷了什么,思想又是如何轉變的,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想知道的小伙伴可以彈幕支持一下,如果本期點贊較多,我們會專門出一期視頻,分析先生三次思想轉向。
為什么先生的思想一生轉向三次?
因為,先生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尋覓救國救民的正道、治國治民的良方。
先生不是站在任何預設的立場,也不是站在個人安危得失的角度去批判,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場、真理的立場,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同時也認識到革命道路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教員作為政治領袖通過政治斗爭撥亂反正,先生作為文藝領袖則通過文字為革命敲響警鐘。
始終站在被壓迫的人民一邊就是最純正的歷史唯物主義,先生晚年思想轉向馬克思主義,是其人民底色的必然。
有意思的是,蔣介石面對自己人胡適是怎么評價的呢?
“胡適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結果,不惜借外國之勢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損害國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
彼使美四年,除為其個人謀得名譽博士十余位 以外,對于國家與戰事毫無貢獻。”
(出自蔣公日記,1942年10月13日)
而面對魯迅,即使是蔣介石,也是一邊通緝、封殺,一邊拼命拉攏。乃至先生逝世后,蔣介石還特地差人為許廣平與朱安送來慰問金。
面對最忠誠的舔狗,即使是主人也會感到厭棄;而面對最忠誠的戰士,即使是敵人也會感到敬畏。
其實對于先生,瞿秋白的評價最為貼切:
魯迅“是經歷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現在的四分之一世紀的戰斗,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之中,帶著寶貴的革命傳統到新的陣營里來的”。
先生不是懵懂無知的跟風者,不是爭名逐利的投機者,是經歷了“戰斗”、“經驗”和“觀察”的,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研究,解決了他在革命實踐中遇到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才確立起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
04
在小說《藥》的結尾,革命者夏瑜的墳上出現了“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尖的墳頂”,正表現出先生相信革命后繼者必將為了理想而不懈奮斗。
斯人已逝,但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是活著的魯迅。
我們和他一起長大,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我們和他一起質問,從來如此,便對嗎?
我們和他一起高聲疾呼,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我們和他一起義憤填膺,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我們都是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
迅哥兒已走,但又從未遠去。
作者:公子小羽 來源:陶然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陳曾明:魯迅先生冷峻的目光依然審視著中華大地——有關“毒教材”三題
2022-06-12陳先義:國際化就要無償為他國勞軍嗎?——從魯迅雜文聯想到了聯想
2021-11-23秦明:百年爛黨,懂什么“辛亥革命精神”?——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其四
2021-10-1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