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栩然。
我桌角的《毛澤東選集》不知不覺已經被我翻到卷邊,每當我困惑、迷茫的時候,我都會習慣性地翻一翻,很多次,這種看似無意的舉動都會取得成效,某行字、某句話或許就觸發了我的靈感,讓我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當我試著用毛選的思想,來幫助解決一些現實的,個人的問題時,我發現,我們如今遭遇的大多數煩惱,在毛選中都能找到答案。
今天,我將這種思路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一些啟發。
1
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人生的重要轉折期:
高考后,我們就要離開老家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離開父母和親朋好友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生活圈子里;
大學畢業后,我們就要離開學校進入社會,離開朝夕相處的同學進入到工作同事的圈子里;
結婚后,我們就要告別熟悉的單身生活,組建一個新的家庭;
有了孩子之后,我們就要調整自己的日常時間和生活習慣,慢慢適應父母這個新的身份;
......
可以說,人生的每一次重要轉折期都是具有非凡意義的。同時,人生的重要轉折期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
其一,必須要告別原有熟悉的環境或生活狀態,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
其二,遇到這些轉折時,人生必須向前走,不可能走回頭路。
面對這樣的情況,幾乎所有人都會在一開始有些不適應、迷茫或者不知所措。
事實上,這種不適應的感覺就來源于“人生主題”的變化,舊主題已經完成和結束,新主題已開始但卻很陌生:
高考之前,你的“人生主題”是準備高考;高考之后,你的“人生主題”就變成了到一個新的環境開始大學生活,但你對新環境的大學生活還很陌生;
大學畢業之前,你的“人生主題”就是在大學生活里的學習;大學畢業之后,你的“人生主題”就變成了到社會上工作,但作為職場菜鳥,你對新環境很陌生;
結婚前,你的“人生主題”還在由父母兄弟姐妹組成的原生家庭;結婚后,你將重新組成新的家庭,但你對婚姻生活還很陌生;
當父母之前,你的“人生主題”還停留在與長輩、平輩的溝通方式上;當父母之后,你將要學會如何與下一代溝通,將面臨“如何教育孩子”的新主題,但你還沒做過;
......
那么,有沒有什么方法,讓我們在人生的重要轉折階段,在“人生主題”變化時,能較快的做好調整呢?
當然有,不但有能使我們在人生重要轉折階段做較快調整的方法,還有方法可以讓我們對未來的人生重要轉折提前做預判,提前布局。
這也是我寫本文的目的。
這些方法論,其實在毛主席的《矛盾論》一書中就已經有提及,這里面涉及了兩個概念: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運動性。
看起來挺生澀,對吧?
沒關系,就讓我們看看毛澤東主席自己是如何利用《矛盾論》里的基本思維,處理中國在轉折期時面臨各類問題的方法吧。
2
1938年5月26日--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作了《論持久戰》的演講。同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訂本《解放》全文刊載了《論持久戰》,這是一部關于中國抗日戰爭方針的軍事政治著作。
那么,《論持久戰》一文到底講了什么內容呢?
其一,全面分析了中日戰爭所處的時代和中日雙方的基本特點,闡述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持久戰總方針,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
其二,將抗日戰爭分為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同時,《論持久戰》根據這三個階段的重要事項,做好了相應的戰略部署,以確保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如果說我們的人生要經歷重要轉折期的話,那么整場抗日戰爭也會經歷重要轉折期。在《論持久戰》中的這三個階段就是重要轉折期,那么毛主席又是如何提前預判并部署的呢?
就讓我們不妨結合《矛盾論》里的內容,深入淺出的分析一下吧。
《矛盾論》里講到了從“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來分辨主次矛盾,而主要矛盾則決定了事物的發展方向。
那么,決定抗日戰爭未來走向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顯然,是中日兩國的力量對比,畢竟力量是決定勝負的最基本因素。
因此,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剖析:
“一切想要縮短戰爭時間的人們,惟有努力于增加自己力量減少敵人力量之一法。”
那么,如何增強我方力量呢?文中分析有兩種方法:
“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
如何減少敵人的力量呢?也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這是一種被動的手段;一種是我方主動采取手段使其減少。”
《矛盾論》中又講了“矛盾的運動性”,即要以動態的眼光看待矛盾,當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時,我們也要能提前預見并調整策略。
于是,《論持久戰》一文就采用了《矛盾論》中的方法論,用了大量篇幅來分析中日兩國的力量在戰爭中的持續變化,最終得出結論:
“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
正是有如此充實的分析做鋪墊,文中才會駁斥“速勝論”和“亡國論”,并得出結論: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必將是中國,同時又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
正因為中國的力量走勢是“劣勢--平衡--優勢”,而日本的力量走勢是“優勢--平衡--劣勢”,所以“力量對比”這個主要矛盾是運動的,相對應每一次運動的軌跡,就會出現三個階段。
既然已經提前預見了這三個階段,所以就可以提前為這三個階段做籌劃、部署和準備了。
后來戰爭的走勢證明:《論持久戰》的預見絲毫不差!
你看看,毛澤東看待問題并不是靠主觀臆測,并沒有持盲目樂觀的“速勝論”態度和盲目悲觀的“亡國論”態度,而是利用了《矛盾論》中的一些基本思想進行理性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3
1945年,抗日戰爭以中國的全面勝利而結束,不久后國共兩黨之間又爆發了解放戰爭。
按照《矛盾論》的基本原理,矛盾是運動的,此時的主要矛盾已經產生了變化,從以前的“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變成了現在的“國共之間的黨派矛盾”。
1946年6月26日,國、共兩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湖北、河南交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長達三年多的全國內戰就此開始。
與抗日戰爭一樣,毛澤東又對解放戰爭的走勢進行了分析和預見。
按照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解讀,解放戰爭也可以分三個階段,并為三個階段制定了戰略戰術:
戰略防御階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運動戰為主,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目標;
戰略反攻階段(1947年6月--1948年9月):三軍配合,兩翼牽制;
戰略決戰階段(1948年9月--1949年10月):消滅國民黨主力!
后來的戰爭走勢表面,毛澤東的預判同樣準確!
(1)剛開始時候的“戰略防御階段”:
蔣介石仗著他的400多萬軍隊和200多萬可以機動作戰的兵力,悍然撕毀和平協議,還命用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國軍幾個精銳部隊對解放區進行大舉進攻。此時,毛主席提出把城市留給國民黨軍隊,保存自己,打運動戰,盡量消滅敵人的偉大戰略方針。
隨后,解放軍主動撤出了中原、江淮、陜北、沈陽、長春、錦州等要地,扎根廣大農村,放手發動人民群眾,保存了實力,挺過了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進攻。其中,粟裕所部在撤退過程中打了不少勝仗,還壯大了軍隊和擴展了解放區,更與山東解放軍匯合。
自此,四大野戰軍基本成型,戰略防御階段結束。
(2)接下來,解放戰爭步入“戰略反攻階段”:
期間,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粟裕七戰七捷和四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更是錦上添花,加快了解放戰爭的進程!
(3)到了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了戰略決戰階段:
四野和三野開始攻打國民黨軍隊重兵防守的大中城市。粟裕、林彪等人發起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三大戰役,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兵力較弱的一野、二野和徐向前、聶榮臻的華北兵團也開始進攻城市,陸續解放了延安、太原、漢中等地。
渡江戰役后,按照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四大解放軍進行了強有力的戰略反攻,數月后就打下了全中國。
與抗日戰爭各個階段的劃分思維邏輯一樣,解放戰爭的三個階段也是根據《矛盾論》里的基本原理,分析“敵我力量對比”這個主要矛盾,以及二者力量走勢進行劃分的。
在“敵我力量對比”這個主要矛盾的運動性、運動方向已經判別清楚的前提下,毛澤東提前做好了戰略部署,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
1949年--1956年,是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
按照《矛盾論》里的基本原理,這一時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又發生了變化,因此共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和政策方向也進行了相應調整。
從1949年到1952年底,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眾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矛盾,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及鞏固政權,恢復發展國民經濟就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建國之初,工作中的當務之急。
到了1952年,新中國已經正式成立了3周年。
過去的3年里,中國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提前完成,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取得偉大勝利,“三反”、“五反”運動業已結束。從1953年起,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就要開始了。
這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又產生了變化,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于是,消滅剝削階級,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
下一步應當怎么走?作為戰略家,毛澤東已經做出了通盤、長遠的考慮,并且從理論上給予指導。
關于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早在1949年3月召開的“西柏坡會議”上,毛澤東已經確定了“中國革命兩步走”的戰略:
中國革命的第一步,是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建立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掃清更廣大的道路。
中國革命的第二步,是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
1952年9月24日,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毛澤東最早的提出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
在隨后后時間里,中央領導層經過多次分析和討論,確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其實質是改變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以工業化為主體,三大改造為兩翼,二者是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在對策上,是進行三大改造,特別是對待民族資本主義則實行了和平改造的政策;
在經濟上,實行贖買政策,改造民族資產主義經濟,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之前和平過渡;
在政治上,進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對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到1956年底,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基本解決,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
此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又發生了變化,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變成人民對于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此時,根據《矛盾論》中的基本原理,中共又要作出新的正確的決策。
事實上,中共高層確實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調整(不展開講,可查看黨史)。
5
此文花了較大篇幅講述了黨史的內容,重點并不在于復述里面具體的細節內容,而是在于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各個時期的總體情況,把握當時那個社會的主脈絡,并學習中共高層是如何在不同時期制定總規劃、總路線的。
這一次看黨史,有沒有發現這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晰?
過去看這些內容覺得生澀難懂、復雜難記,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只關注了細枝末節而忽略了全局。如果我們把《毛澤東選集》里的看似高大上內容掰碎了,以平實的語言講述出來,會不會覺得其實也很容易理解?
只要摸清了本質,一切都萬變不離其宗。
其實,從全局上來講,歷史是有一條主線貫穿的,這條主線就是《矛盾論》里提及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運動性”。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解放戰爭到建國后的過渡時期,每個時期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于是我們的政策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同時,針對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以毛澤東主席為代表的中共高層制定了“階段性策略”,分階段完成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
俗話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連我們如此一個泱泱大國都可以用這種抽絲剝繭的方式解決問題,何況我們自己的人生呢?
在本文的開頭,我們列舉了人生中很多的重要轉折期,也發現這些都源于我們的“人生主題”發生了改變,“舊人生主題”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新人生主題”必將到來。
用《矛盾論》的基本原理來說,其實關鍵點就在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運動性”,所謂的“人生主題”就是主要矛盾,“人生主題”發生了改變就體現了矛盾的運動性。
事實上,除了一些臨時突發性的意外事件之外,我們的“人生主題”一般都是可以提前預見的。
正如本文開頭提及的“高考前后的變化”、“大學畢業前后的變化”、“結婚前后的變化”、“有孩子前后的變化”等,這些提前都可以預見并且提前做出籌備。
只要做到了這些,我們就不會像本文開頭所說的那樣不適應、迷茫和不知所措。
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不都是在各個階段都提前預見,并且提前做好部署了嗎?
抗日戰爭爆發還不到一年,他就在《論持久戰》中預見了戰爭未來的走勢,將戰爭劃分為三個階段,并提前做好部署;
解放戰爭爆發后,他又如法炮制:預見解放戰爭未來的走勢,將解放戰爭劃分為三個階段,并提前做好部署;
建國以后,他根據國內新形勢的變化,提出了“中國革命兩步走”的戰略,詳細闡述了每一步的重點工作,并提前做好布局。
......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果我們領悟了《矛盾論》中如何判定事物運行規律的精髓,就完全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現實人生。
“毛澤東思想”過時了嗎?并沒有!
只要我們把里面生澀難懂的內容掰碎了、去概念化,就會發現這里字字珠璣、博大精深!
至少,本文就通過《毛澤東選集》里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三個思路:
其一,大到整個中國,小到我們的人生,任何一個復雜事物的背后,其決定性因素往往很簡單,我們稱之為“主要矛盾”;
其二,決定事物發展方向的就是主要矛盾,對我們的人生歷程來說就是“人生主題”,可以通過主要矛盾來分析當下情況,并預見未來走勢,提前做出部署;
其三,主要矛盾是會發生變化的,我們需要根據變化情況來調整策略。
文章來源于栩然說 ,作者栩先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