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思平
關于中國抗戰八年與十四年的歷史思考
關于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和經歷的時間,由于各種原因,在認識上不盡統一。最具有代表性的兩種說法:一是1931年說,中國進行了十四年抗戰;二是1937年說,中國進行了八年抗戰。這里既有思想認知標準和宣傳報道不盡統一的情況,又有口語習慣說法和文字表達不夠嚴謹的問題,則需要統一口徑,以免產生誤解。
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提,是要把有關概念區別清楚。由于概念不同,不僅內涵不同,而且外延也是有區別的。
關于抗戰與局部抗戰、全國抗戰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其中, 關于抗戰與局部抗戰、全國抗戰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如原則地稱為中國抗戰,應包括中國局部抗戰和全國抗戰兩個大的階段,應是十四年抗戰,而不是八年抗戰。中國局部抗戰,是指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主要是包括東北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部分華北和華中軍隊的中國軍民抗戰。全國抗戰主要指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中國抗戰,亦稱抗日戰爭時期。人們習慣地稱作“八年抗戰”,實際上是指全國抗戰。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詞中的“他堅持抗戰八年多”,就是如此。大量的事實表明,以1931年9月作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開端是實事求是的。
目前,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黨史軍史界,尤其在大量新聞媒體報道中,可以說不乏其例,甚至在長期從事研究的同仁中,經常聽到一種說法,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開始。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是不夠嚴謹和準確的,也是沒有充分歷史文獻資料根據的。全面抗戰與全國抗戰,一字之差,不僅概念不同,而且內涵相差甚遠。
全國抗戰,是相對于局部抗戰而言的,是從地理范疇上進行區分的,指抗戰的地域不同。1931年至1937年的中國抗戰,主要是在包括東北和華北、華中部分地區的中國局部地區進行的,而1937年至1945年的中國抗戰則是在全國范圍展開的。“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中國本部的開始。盧溝橋中國軍隊的抗戰,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開始。”(《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2頁。)時隔4個月即1937年11月太原、上海相繼失陷后,仍“是處在從片面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過渡時期中。片面抗戰已無力持久,全面抗戰還沒有來到。”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9頁。)據此,1937年7月開始的抗戰是全國抗戰亦稱抗日戰爭時期,而不能認為是全面抗戰開始。
全面抗戰是相對于片面抗戰而言的,根本的區別是指參加抗戰的成份不同,這是一個關系到國共兩黨抗戰的政治路線問題。中國共產黨主張實行一條依靠人民群眾的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而國民黨則是主張和實行單純依靠政府、軍隊和依賴外援,以取得抗戰勝利的片面抗戰路線。是否依靠人民群眾進行一場人民戰爭,則是國共兩黨兩條抗戰路線的焦點。
關于全國抗戰與全面抗戰概念界定的歷史悠久文獻資料,除了上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清晰結論外,有的以時任中共中央總負責人張聞天在六屆六中全會的講話為據,提出質疑。我們不妨列舉有關資料,以明辨是非。其中,張聞天最有代表性的說法,是在1938年9月29日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開幕詞中,指出:“‘七七’事變發生,實現了全面抗戰,中國革命發展到了抗日民族戰爭的新階段。” 顧名思義,是指中共在七七事變后實現了全面抗戰。但其全面抗戰究竟是相對于局部抗戰,還是片面抗戰路線而言的?為了準確理解張聞天表述的內涵和外延,可以聯系一下其在1937年7月后發表的文章和講話。8月2日,他在《平津失守后的形勢》一文中,明確指出:“日前形勢的發展,將必然從現在局部的應戰的形勢轉變為全國性的抗戰。”8月22日至25日,張聞天在洛川會議上,反復指出,“全國性的抗戰已經開始,從此進入了抗戰的新階段”,“我們的總方針是要將已經開始的全國性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張聞天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第415、第385、389頁。)由此不難看出,張聞天所指的全國性抗戰,也是相對于局部抗戰而言的階段性變化。而全面抗戰,是指共產黨的方針,實質上和中共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的全面抗戰路線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是一致的。否則,其在洛川會議的表述,就難以解讀。
抗日戰爭與抗日戰爭時期兩個概念,也要嚴格區別開來。
同時,抗日戰爭與抗日戰爭時期兩個概念,也要嚴格區別開來。以1931年作為抗日戰時期的開端是可行的,因此與此相銜接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下限,就相應地由1937年改為1931年,則是不可取的。而抗日戰爭時期,應從1937年7月算起。眾所周知,1931年至1937年,雖然在東北和華北、華中部分地區進行著抗日戰爭,并且在東北地區中日民族矛盾已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但從全國范圍來講,畢竟還是局部的,而作為中國兩股最大政治力量的國共兩黨主要進行的是“圍剿”反“圍剿”的階級斗爭。中日民族矛盾從1931年開始,逐步于1935年華北事變后才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開始了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向抗日戰爭時期的過渡。從總體來看,1931年至1937年我黨我軍進行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也就是土地革命戰爭。因此,要求改變抗日戰爭時期的上限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下限的說法,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需要指出的是,別的戰爭與戰爭時期上下限也有類似的情況。如解放戰爭時期開始于1945年9月,結束于1949年9月,10月1日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而解放戰爭則開始于1946年6月,結束于1950年6月。但無論是解放戰爭還是解放戰爭時期,都是4年。因此,只有把有關概念分清,才能準確地反映中國抗戰從何年算起和共進行了多少年的問題。否則,就難以判定哪種說法的正確或錯誤。
中國抗戰14年與8年的稱謂,本是一個事實問題,不難理解。
關于中國抗戰14年與8年的稱謂,本是一個事實問題,不難理解。但至今仍有人,甚至個別資深專業研究工作者,否定中國抗戰14年的概念,而堅持中國抗戰只有8年的說法。其理由是,以當時執政的國民政府何時對日宣戰和聲明作為界定標準。按照這一邏輯,當時中國國民政府對日宣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即1941年12月9日。據此,中國抗戰就只有4年,連8年也不是,這一表述是難以接受的。照此邏輯,退一步講,即使是8年,也不是1937年7月7日開始的,而是8月14日。眾所周知,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推動和日本帝國主義打到上海、直接威脅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形勢下,即淞滬會戰的第二天,國民政府才于1937年8月14日發表了《自衛抗戰(暴)聲明書》。據此,中國8年抗戰,開始于此時。
其中,不言而喻的,是關于國家何時抗戰的認知標準不同。是以形式上代表中國、而實際上蔣介石國民黨控制的國民政府,還是以共產黨的抗戰主張與人民行動為標準,是得出不同結論的關鍵因素所在。說到底,是一個立場問題。眾所周知,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控制下的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執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內”即反共第一、抗日第二,實際上的對日不抵抗政策,一直到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才被迫放棄了這一政策。與此相反,以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最高利益,代表全國人民利益迫切要求抗日的中國共產黨連續發表宣言和聲明,旗幟鮮明地進行抗戰。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就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武力占領滿洲宣言》。從9月20日至1932年4月,中共中央和中華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連續發表了《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和《對日戰爭宣言》等多份文件。同時,中國共產黨號召、推動和參與組織下的東北義勇軍一度達到50余萬人,活動范圍達100余縣,并進行了著名的江橋抗戰等。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至1937年10月,發展到11個軍,進行了難以統計的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的反日大“討伐”作戰。在此期間,國民黨軍廣大前線愛國官兵,也相繼進行了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和綏遠抗戰。這難道僅是像某位臺灣國民黨大佬說的是一般的抗戰活動,而不能稱為中國抗戰嗎?盡管日方極右勢力矢口否認侵華戰爭的性質和事實,但日方學者與中方關于戰爭時間問題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稍有不同的是,日方以年頭計算,稱日中戰爭史15年;而中方按周年計算,是中國抗戰14年。
據此,仍有人質疑,既然中國抗戰8年改稱14年,還可稱為50年,甚至是70年。其理由是:1874年日本進犯臺灣,1894年進行了甲午中日戰爭。如果僅就一般意義上講,從日本帝國主義的蓄謀已久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和中國抗戰的連續性來說,是有道理的。但作為一個國家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僅看其主要矛盾和任務有別,還要視一場戰爭或戰役的上限和下限之間,其過程是否間斷。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抗戰概念由8年定為14年,不僅是一個時間差的問題,而且作為一場戰爭的進程始終沒有中斷,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因此是立得住腳的。
關于抗日戰爭時期的終點:一些非常權威人士和領袖著作的注釋,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口頭宣布投降,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結束的下限,是不準確的,因為戰爭實際上沒有完全結束。而9月2日,日本帝國主義簽字投降,才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間,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日。據此,抗日戰爭時期的終點,即抗日戰爭的下限:不是8月15日,而是9月2日。
其歷史原因是:1949年12月23日,中國政務院曾規定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但1951年8月13日政務院發出通告,改變了原來的規定,指出:“每年9月3日,全國人民應對我國軍民經過偉大的八年抗日戰爭和蘇軍出兵解放東北的援助而取得對日勝利的光榮歷史舉行紀念。”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的形式莊嚴決定,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以敵人最后簽字投降日的第二天作為勝利一方紀念日,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前一天,則是抗戰的結束日,是情理之中的。
堅持中國抗戰14年的觀點,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堅持中國抗戰14年的觀點,從2017年起在中小學生教材中得以落實,不僅是中國抗戰的一個時間長短問題,而且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第一,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國抗戰史,凸顯以東北抗聯為主力軍的東北抗日軍民14年艱苦卓絕斗爭的重要貢獻。就一般意義來說,中國抗戰由8年改為14年,實際上補充和增加了1931年至1937年中國局部抗戰的內容。恰恰在中國抗戰這前6年中,就地區來說,除了華北、華中的部分地區外,主要是東北軍民的抗戰。而就東北地區來說,除了前一兩年東北義勇軍風起云涌的抗日斗爭外,重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的抗戰。九一八事變前后,羅登賢、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趙尚志、魏拯民和趙一曼等一批共產黨員,由關內到達東北,或直接創建反日游擊隊,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開辟東北敵后戰場;或投身參加義勇軍的工作,有500余名共產黨、共青團員參加的東北義勇軍一度發展到100余個縣、50余萬人,形成了東北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日游擊隊,經過東北人民革命軍,到1936年2月統一為東北抗日聯軍,逐步成為東北抗戰的主力軍。在中國抗戰全面反攻時期,配合蘇聯紅軍解放東北,為中國抗戰的最后勝利奮戰到底。事實表明,東北抗日聯軍成為與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游擊隊齊名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4支抗戰人民軍隊之一,其所在的東北敵后戰場,也成為與上述3支人民軍隊分別所在的華北、華中和華南敵后戰場齊名的4大敵后戰場之一。毋容質疑,東北抗日聯軍是全國唯一堅持14年中國抗戰的共產黨領導的一支人民軍隊,為推動局部抗戰,配合全國抗戰,作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
第二,有利于準確研究和把握國共兩黨的抗戰表現,令人信服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隨著中國抗戰研究的深入,關于國共兩黨在抗戰的地位與作用,成為最為敏感和熱點話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堅持14年抗戰,解決了國共兩黨抗戰地位與作用的一個大前提,即日本為什么能從沈陽柳條湖打到北平盧溝橋的?顯然,除了敵強我弱的根本原因外,就中國內部來說,與國共兩黨兩軍的抗戰表現是密切相關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包括關東軍1個師團和退伍軍人、警察共2.3萬余人的日軍,戰勝了擁有近20萬人的東北軍;進而在短短的4個半多月中,基本上侵占了中國東北三?。焕^而兵不血刃地侵占了熱河?。ń窈颖笔〕械碌貐^);共達13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從此,東北近3000萬同胞陷入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水深火熱的生活。這難道都是張學良的責任嗎?與蔣介石國民黨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即反共第一、抗日第二,實際上的對日妥協投降不抵抗的政策沒有關系嗎?在中國關內,日本帝國主義乘勢制造了1932年的上海淞滬“一二八事變”和1935年的“華北事變”,企圖制造第二個偽“滿洲國”。在上述情況下,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階級矛盾降低為次要矛盾。盡管國民黨軍前線廣大愛國官兵,不畏強敵,浴血奮戰,進行了第一次淞滬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和綏遠抗戰,尤其是第29軍大刀隊揚威長城喜峰口,但由于蔣介石國民黨政府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淞滬協定》、《塘沽協定》、《秦土協定》和《何梅協定》等一個個喪權辱國的協定,致使日本帝國主義得寸進尺,步步進逼。繼中國東北國土淪喪后,華北、華中部分權益繼續丟失,讓廣大抗日前線愛國官兵的鮮血基本付之東流。其中,《塘沽協定》規定長城以南冀東22縣為中國不得駐軍的非武裝地帶;《何梅協定》規定撤退河北省中國駐軍,禁止中國的排日活動等。甚至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1個月后即8月7日,蔣介石在國防會議和國防聯席會議上,仍沒有放棄以“長城為疆界”即承認日本以侵占遼寧、吉林、黑龍江和熱河省為代價,求得與日妥協,這難道不是事實嗎?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推動著局部抗戰的進程。九一八事變后,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及中共滿洲省委,發出了一系列對日宣言和指示,提出抗戰的主張和號召,推動了東北和全國軍民的抗戰。隨后,共產黨領導了以1935年“一二九運動”為標志的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主導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經過抗日反蔣亦稱反蔣抗日,推動實現由逼蔣抗日至聯蔣抗日的轉變,倡導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為全國抗戰的實現創造了政治前提,這與蔣介石國民黨及其政府的所作所為,形成了極大反差和鮮明對比。
第三,有利于確立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彰現中國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東方主戰場作用。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國共產黨號召、組織和影響下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和直接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的開端反日游擊隊,第一個舉起了反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旗幟,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對于動員和推動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起到先鋒和帶頭作用。不言而喻,中國實際上東北軍民于1931年開始的反對法西斯斗爭最早。
中國抗日戰爭是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戰時間最長。中國自1931年至1941年,獨立擔負起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達10年之久。如至1945年,中國抗戰14年,這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任何一個國家不能比擬的。蘇聯自1939年9月至1945年5月,不到6年,美國從1941年12月至1945年9月,不足4年。同時,中國包括1931年開始的東北軍民的抗戰,對于牽制日本關東軍北進,也是功不可沒的。誠然,一個國家抗戰的貢獻大小,不僅是早晚和時間長短問題,但這是不可否認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堅持中國抗戰14年,有利于堅持唯物史觀,資政育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和中華民族抗戰精神。
作者:岳思平,軍事科學院原軍史所抗戰組長、研究員;來源:東北抗戰研究會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