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農村改革和發展,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當前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前提下,至少可以在以下三個層面上理解農村集體經濟:一是與家庭分散經營對立統一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中的集體經營層次;二是集體經濟組織,大部分情況下,它是與村民委員會、村黨支部三位一體的,有時候也可以表現為黨政分開、政經分開基礎上的單獨的經濟組織;三是集體經濟的實體,如集體所有的企業、農場、商業公司等等。
一、當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特點
在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
1.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多樣化
在打破人民公社體制、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廣大農民群眾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實行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的聯合,組成專業合作社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集體經濟實體。隨著農村改革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呈現多樣化特征。主要表現在:
第一,少數的生產力水平較高、集體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沒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是在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基礎上,保持了集體統一經營的經濟體制。如河南劉莊村、黑龍江興十四村等。
第二,目前全國農村最廣泛存在的仍然是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的承包責任制形式。1983年底,97.8%的基本核算單位實行了包干到戶,涉及農戶總數的94.5%。2000年,全國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村數為717047個(當年匯總村民委員會數為722745個),沒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村僅有5698個;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農戶為22219.1萬戶(當年匯總農戶數為23127.6萬戶),沒有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農戶為908.5萬戶。[1] 農村改革過程中,中央幾次延長土地承包期,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面積比重基本穩定在97%左右。
第三,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一些農民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在農村社區或突破社區界限自發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的經濟組織,提高了組織化程度和收入水平。
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這種不平衡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在農村社區集體經濟內部,家庭分散經營層與集體統一經營層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家庭分散經營層的絕對強勢和集體統一經營層的弱化。從下表村組集體經營收入、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在農村經濟總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中的比例可以看到村級集體經濟內部發展的這種不平衡性。
表格1 2002—2006年村組集體經營收入與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情況
年份 項目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
村組集體經營收入 |
金額(億元) |
13987.7 |
15225.7 |
15547.3 |
16565.3 |
18309.2 |
占總體% |
12.0 |
11.6 |
10.3 |
9.5 |
9.1 |
|
農民家庭經營收入 |
金額(億元) |
59992.0 |
64908.8 |
72827.6 |
81051.5 |
90451.3 |
占總體 % |
51.4 |
49.3 |
48.2 |
46.2 |
45.2 |
資料來源于:農業部內部資料《2006年全國農村經濟情況統計資料》,第95頁。
與村組集體經營收入相比,家庭經營收入在農村經濟總收入和農戶全年純收入中一直占絕對優勢。詳見表格2。
表格2 2000-2006年 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在農戶全年純收入中的情況
年份 農戶家庭收入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全年純收入(元) |
2253.4 |
2366.4 |
2475.6 |
2622.2 |
2936.4 |
3254.9 |
3587.0 |
家庭經營純收入(元) |
1427.3 |
1459.6 |
1486.5 |
1541.3 |
1745.8 |
1844.5 |
1931.0 |
家庭經營純收入占全年純收入比重(%) |
63.3 |
61.7 |
60.0 |
58.8 |
59.5 |
56.7 |
53.8 |
數據來源:《中國農業年鑒2007》,第326頁。
第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體現在以村為單位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的階梯性差距。從2007年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情況看,農民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村有383個,占匯總村數的0.06%;農民人均收入在1000-3000元和3000-5000元的村分別占到了匯總村數的34.8%和40.9%,農民人均收入在 5000-10000元的村占20.7%;10000元以上的村11054個,占1.8%,其中有30000元以上的村107個。[1][2]并且,這種差距和分層并不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暫時現象。
3.村級集體經濟總體實力有所下降
從每村擁有集體資產量、年內可分配收入及集體經濟收益情況等方面看,2000年,農村每村擁有集體資產150.9萬元,比1999年減少2.6個百分點,其中擁有生產性固定資產66.2萬元,基本與1999年持平;每村年內可支配收入為19.37萬元,比1999年減少0.9個百分點;有集體經濟收益的村388997個,占匯總村數的53.9%,也就是說,有近一半的村沒有集體經濟收益。2006年,全國農村村組集體所有年末生產性資產原值為4045億元,比2005年減少16.2%;每村年內可支配收入為39.8萬元,比2005年減少3.2個百分點;有集體經營收益的村為258813個,僅占匯總村數的43.1%。也就是說,有集體經營(經濟)收益的村比2000年減少了近10個百分點。詳見表格3:
表格3: 2000年、2004年、2006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 [3]
單位:個、%
年份 收益情況 |
2000 |
2004 |
2006 |
|||
數量 |
比例 |
數量 |
比例 |
數量 |
比例 |
|
當年無收益的村 |
172010 |
23.9 |
244802 |
38.6 |
275605 |
45.1 |
當年有收益的村 其中:有集體經濟收益 [4]的村 |
549073 |
76.1 |
389510 |
61.4 |
336142 |
55.0 |
388997 |
53.9 |
289473 |
45.6 |
258813 |
43.1 |
|
集體經濟收益5萬元以下的村 |
262190 |
36.4 |
194181 |
30.6 |
171357 |
29.1 |
集體經濟收益5至10萬元的村 |
64241 |
8.9 |
44861 |
7.1 |
40215 |
6.7 |
集體經濟收益10萬元以上的村 |
62566 |
8.7 |
50431 |
8.0 |
47241 |
7.3 |
資料來源:農業部內部資料,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全國農村經濟情況統計資料(2000)》、《2004年全國農村合作經濟統計提要》、《2006年全國農村經濟情況統計資料》。
在一些沒有實體經濟的農村,缺乏村級財政資金的穩定來源,村級集體經濟存在收入減少、支出擴大,缺乏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等特點。這樣的農村,集體收入主要依靠財政補貼、宅基地地基指標拍賣、土地出租和村級集體資產的租金等有限來源。
以上這些特點一方面說明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另一方面也說明,加強集體統一經營層實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積極引導適度規模經營的必要性。
二、當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條件和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細化,使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呈現新發展特征的同時,也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提出了新的條件和要求。
1、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
這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前提。“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農村經濟要發展,農民要富裕,必須改變單一的農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二、第三產業。[5]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一是可以為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出路,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二是可以延長農業生產鏈,增加農業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三是可以使土地資本化收益留在農村,從根本上保證農村經濟的發展[6];四是為實現以工補農、以工帶農提供物質基礎。
從廣大農村的發展現實來看,二三產業發達的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相對就好;二三產業不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較差。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狀況來看,那些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農村,一般都打破了單一的農業種植結構,在第二、三產業上已經起步或者已有所發展;而那些集體經濟“空殼村”,往往是依靠單一種植業,二三產業不發達的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一方面要考慮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發揮當地資源優勢,鼓勵發展各類村辦企業,逐步增加集體積累。
2、有致富能力強、具有奉獻精神的帶頭人
在農村改革過程中,一部分農民充分運用自身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抓住發展機遇,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成為農村先富起來的人。他們一般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以及一定的協調、組織、管理能力,并且在多年的發展中積累起了一定的應對市場經濟的能力,具有帶動其他農民致富的能力和經驗,能夠擔當起致富帶頭人的職責。另外,農村改革30年來,一些農民通過外出務工、求學、參軍等途徑,擺脫了小農思想的束縛,掌握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經營管理和發展理念,他們能夠客觀地分析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并具有帶領家鄉人民致富的愿意。這為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積累了可供利用的人力資源。通過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實踐也可以看到,凡是集體經濟實力強的農村,都有一個本身致富能力強同時樂于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和村民共同富裕奉獻的帶頭人。
史來賀、吳仁寶、王宏斌、付華廷……每一個名字都與一個全國聞名的集體經濟的新農村緊密相聯。他們用自己獨具的發展眼光和奉獻精神鑄造了一個個集體經濟的傳奇。其實早在1987年的《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中,中共中央就要求農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和合作組織的干部,要由具有獻身精神和開拓精神、辦事公道、能帶領群眾致富的人擔任。當前,農村基礎黨組織可以通過把這些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黨員致富能人培養成村干部的“三培養”途徑,充分發揮農村致富能人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帶動作用,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3、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有力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和國家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政治保障。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組織,對于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農民群眾中去,密切黨和政府同農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引導農民群眾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保證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那些村黨組織建設搞得好的村,集體經濟實力相對就強,群眾生活水平高,村莊秩序好;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甚至處于癱瘓狀態的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較弱,大都無錢辦事又無人管事,群眾生活水平低、困難多、意見大,村莊秩序較差。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致富能力強又樂于奉獻的帶頭人,更離不開堅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沒有一個團結務實的領導班子作支撐,單靠帶頭人的作用,農村集體經濟可能會有一個好的起步,卻很難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在劉莊、在華西、在南街、在灣底、在毛家峪都有一個團結務實、一心為民的領導班子。吳仁寶在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交流時曾強調,他最滿意的不是說華西有多少經濟,而是有多少干部,是華西村的領導班子。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黨的農村工作就能落到實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就會少走彎路;領導班子不作為甚至胡作非為,就難以團結和凝聚群眾,黨的群眾路線貫徹落實不好,發展集體經濟也就無從談起。
4、集體主義教育常抓不懈
集體主義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集體經濟的靈魂。沒有集體主義作支撐的集體經濟,很快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吳仁寶在人民網強國論壇回答網友關于華西村如何保持集體經濟這一問題時,對集體主義思想與集體經濟的關系做了很好的說明。他說,華西村的集體主義有兩點,一是華西的資產是集體所有,二是華西有集體主義思想。在華西,是物質精神雙富有,是以公有制為主;又加強思想教育。如果只有集體資產,沒有集體主義,這個資產也就沒有了;如果沒有集體經濟作保障,共同富裕的風險就很大。[7]
不管是自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以來,還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廣大農民都是愿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也應看到,由于幾千年來小農經濟的深刻影響,加之小農思想改造的長期性、艱巨性等原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廣大農民仍然會不可避免地殘留著某些舊社會的思想和習慣。“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廣大農民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要求同廣大農民殘留的小農思想之間的矛盾,要求中國共產黨在廣大農村深入持久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滲透進農民頭腦,改造他們傳統落后的思想觀念。這樣才能真正把舊社會的小農改造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黨、愛集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民,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鞏固農村的社會主義陣地。
5、善于盤活集體資產和資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是市場的微觀經濟主體,也要參與市場競爭,遵循市場規律。土地作為農村的基本生產資料,同時也是村級集體資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一項最重要的資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絕大部分農村的耕地都承包到戶,同時,隨著人口增加,集體留用地越來越少,甚至所剩無幾。土地資源緊張,越來越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既要規劃和利用好集體所有的土地資源,也要開闊眼界,盤活土地以外的其他資產和資源,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和當地資源進行開發性生產,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盤活集體資產和資源,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強集體統一經營以及通過承包、租賃、投資等各種方式管好用好農民群眾多年積累下來的集體資產,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促進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嘗試突破資產資源管理的農村社區界限,對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及各種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有效整合,在與其他經濟體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為實現村民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6、正確認識、公平對待農村集體經濟
長期以來,西方經濟學界將農業集體經濟視為低效率和不受歡迎的經濟形式。而伴隨著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又被視為是產權不清晰的代表。近年來,在我國學術界,一直存在著一股否定集體經濟的風氣。一些學者大肆渲染劉莊、南街、華西這些集體經濟典型村的特殊性,無視這種特殊性背后的歷史必然性和普遍性;有的學者,直接為土地私有化鳴鑼開道,無視集體經濟的弱化而引發的更嚴重的問題。長期以來這些消極的、悲觀的思想占據著輿論的上風,不僅擾亂了人們的視聽,而且給農村中堅持和發展集體經濟的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造成了思想壓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擾著農村政策的正確貫徹和執行。
長期的思想上、輿論上的偏見,導致實踐中對集體經濟的無視甚至壓制。一些地方在發展集體經濟是保守、是落后這樣的輿論影響下,不僅不提供集體經濟發展的寬松政策環境,造成集體經濟貸款難、稅收負擔重等問題,而且強行使集體所有制企業改制。他們曲解了黨的方針政策,在堅定不移地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同時,不能做到堅定不移地鞏固和發展集體所有制經濟。一些改革政策措施很難落到實處,黨的方針政策被流于形式。農村改革和發展,必須正確認識、公平對待集體經濟,從而使黨的十七大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所提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原則、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三、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途徑
“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基本經濟體制不復存在,村級集體經濟成為農村基本的經濟組成部分之一。一般來說,村級集體經濟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以村辦企業為核心的經濟實體;二是集體所有的土地、山林、水面、灘涂等為經營對象的資源稟賦;三是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為依托的長期形成的集體資產。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固定的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也沒有固定的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從興辦經濟實體、開發資源稟賦、盤活集體資產、提升管理服務等各個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地探索適合本村實際的集體經濟發展途徑,是當前廣大農村面臨的現實問題。
1、增強服務能力,落實集體統一經營層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為分散的農戶承包經營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是集體統一經營的一項重要內容。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的農村,可以以村民委員會或村黨支部為依托,以技術指導、信息傳遞、物資供應、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為主要內容,與基層農業技術組織、基層供銷社、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開展合作,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如各類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專業中介組織等等,充實為農戶服務的內容,增強服務能力。這樣,一方面可以把分散的家庭經營組織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農戶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地位,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保護農戶權益;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增加集體積累,增強集體經濟實力。例如隨州市曾都區洪山鎮閻家灣村自1989年開始建立雜交稻制種生產基地,組織200個農戶發展制種生產,面積達800畝。村里實行產業化經營,統一規劃,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操作,統一收獲銷售,所產種子由村集體全部交售給區種子公司,然后按各戶所產種子數量將銷售收入返還農戶。該村年產種子20-25萬公斤,均價7-9元,農民每年獲銷售收入200萬元以上,人均純收入2700多元。村集體也每年獲區種子公司返還組織費10萬元。[8]
2、依托資源優勢,實現村級集體經濟起步或發展
資源就是財富。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當地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就可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土地是農業發展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村最為重要的資源。村集體土地經營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集體經濟的發展。一些農村充分利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機會,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實行土地集中,實行集體統一經營,實現了土地規?;洜I,提高了農業生產率。一些農村具有豐富的山林、草地、礦產、河面、灘涂等自然資源。村集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投資興辦實業或承包、出租、拍賣、資源入股等經營管理方式,對這些資源進行開發,增加集體收入,實現村級集體經濟起步和發展。例如,紹興市諸暨次塢鎮里徐村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石灰石、石煤等資源和毗鄰杭金線的區位優勢,通過興辦集體企業,開發石灰石、石煤等建筑原材料,實現了集體經濟的起步和較快發展,擺脫了貧困,在村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斷發展。[9]另外,對于城市近郊的農村,優越的地理位置也是一種資源和資本。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可以依托城市第三產業發展的平臺,充分發揮城市近郊的資源優勢,建設一系列的第三產業發展所需的市場、商貿房、倉儲基地等有效載體,在為城市三產發展服務的過程中增加集體積累,增強集體經濟實力,提高村民福利。此外,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一種資源。當前,一些生態環境好的農村,利用這一優勢開展生態觀光旅游,提高農民收入。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尤其應切忌“殺雞取卵”式的短期行為,而特別注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長期效應,建立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集體積累制度和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使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為實現村民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3、盤活資產存量,增加集體積累
村集體資產是多年來廣大村民勞動積累的物質成果,也是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物質基礎。村里的公共積累資金、閑置廠房和辦公用房、“四荒地”等資金資源都是村集體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首先就要對集體資產進行核查、清理,掌握村集體“家底”的豐厚程度。在此基礎上,加強村集體資產管理,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審查、監督制度,管好用好集體資產,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梢愿鶕@些資產存量的具體情況,采取轉讓、出租、拍賣、投資等種種方式進行盤活,以不斷增加集體積累。例如紹興市新昌縣大市聚鎮西山村,通過對村里廢棄的土地、關停的企業、荒蕪的山坡和低效的茶園等閑置或運行低效的資產實行租賃、承包等方式,盤活了資產,增加了集體收入。[10]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四街村,通過集體投資購買商用房產,使村集體每年可得到十幾萬元租賃收入。[11]在全國還有不少有一定資產積累的村集體通過投資興辦實業以及購買房產、土地、水源、景區等的產權或使用權等方式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的村莊。
4、強化管理,增強集體經濟的市場競爭力
村級集體經濟是村民長期積累的結果,是村民的共同財產。無論是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更好地體現村民集體所有的角度,加強科學管理、民主管理,對于集體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個重要要求。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科學與否,直接影響著其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能不注重加強科學管理,不能不注重提高其管理水平。另外,從集體經濟組織的性質上來看,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村民的共同財產,在改革和發展中必須聽取村民意見和建議,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一方面真正體現了村民的主人翁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更好地避免獨斷專行和決策失誤。正是因為有了村民民主的貫徹落實,劉莊、南街、華西等村的集體經濟才能不斷發展壯大,才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5、巧借外力,通過聯合和合作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伴隨著農村改革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表現出多樣化特征。農村集體經濟在內涵和外延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不僅包括“集體所有、統一經營”的經典模式的集體經濟,而且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農村集體經濟成分。在表現形式上,不僅土地長期承包經營基礎上的集體所有制與農戶家庭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相結合;一些集體資產量化為股份所有制,集體成員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農村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為主的農村合作經濟有很大發展,出現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實現形式。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不再僅僅表現為資產運作,還有可能表現為資本運作、股權運作等方式。這為一些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巧借外力,發揮比較優勢,通過與其他經濟體的聯合與合作不斷發展壯大經濟實力提供了條件和機遇。
在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順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要求,積極探索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多種途徑,堅定廣大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與決心,引導他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
[1] 數據來源于農業部內部資料,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經營管理總站:《2000年全國農村合作經濟統計提要》,第1頁、第28頁。
[2] 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年鑒》編委會編:《中國農業年鑒2008》,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年,第337-340頁。
[3] 2000年、2004年、2006年,匯總村數分別為721168個、652339個、631422個。
[4] 表中“集體經濟收益”是指直接經營凈收入、發包及上交收入、投資收益三者之和。在2006年的統計中,這一指標改為“集體經營收益”。“集體經營收益”是指經營收入、發包及上交收入、投資收益三項之和減去經營支出和管理費用后的值。表中該項目中的數據均為“集體經營收益”數據。
[5] 據薄一波回憶,早在1948年,毛主席就曾批判了脫離工業,只要農業來搞社會主義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認為這是一種平均主義的、落后的、倒退的做法。(參見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209頁)
[6] 李昌平認為鄉鎮企業可以使農民分享土地非農用地租增長收益和土地資本化收益,從根本上保證農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發展。他認為,鄉鎮企業的發展,實際是農民土地權益不斷擴大的結果,是土地和勞動力優化配置的結果。鄉鎮企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貢獻正是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優越性帶來的;而集體所有制、社隊企業、集體經濟,也正是村民自治的經濟基礎;正是鄉鎮企業私有化導致了農村的凋敝。(參見《李昌平談農村集體所有制》,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辦《觀察與交流》第25期,第19—22頁。)
[7] 參見人民網強國論壇: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54155/5748/6234230.html.
[8] 參見涂勝華:《多途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政策》2002年第4期。
[9] 中共紹興市委組織部編?。骸督B興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10型50例》,2006年1月,第69頁。
[10] 中共紹興市委組織部編印:《紹興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10型50例》,2006年1月,第9頁。
[11] 參見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主辦的天農網:http://www.tjaci.gov.cn/zone/html/2008/12/20081227175133762.html。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蘭斌強:不能將侮辱毛岸英烈士的“東尼科技股份”賬號一銷了之!
2020-11-27趙小魯律師:中國律師行業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思考與建議
2020-11-06?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