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輿論伏擊戰
我們長期處在“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中,正面作戰難以與強大的對手進行勢均力敵的較量,要想取勝就應在觀念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擺脫條條框框和老套路的束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活的靈魂,也是輿論戰的指導思想和重要手段。
突破輿論戰在宣傳領域自吹自擂、唱獨角戲的局面,要在鞏固輿論進攻、防御、反擊等基本戰法的基礎上,多與其他手段結合,多探索超出常規的輿論戰法,如伏擊戰、“地雷”戰、殲滅戰、麻雀戰、破襲戰、聲東擊西、圍點打援等等,給老戰法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根據輿論斗爭實際需要靈活運用。縱觀世界軍事史,伏擊戰是對付強大敵人的有效戰術,只要靈活運用,輿論伏擊戰同樣可以對付強大的敵人。
關于“伏擊”的概念。軍語定義:預先將兵力隱蔽配置在敵必經路線及其附近,待敵或誘敵進入伏擊區域后對其實施的襲擊。這是機械化戰爭時代以前的定義,在信息化時代,戰爭早已不局限于軍事范疇,伏擊的范疇也大大擴大,如網絡伏擊、金融伏擊、貿易伏擊、外交伏擊、文化伏擊等。
關于“輿論伏擊戰”的概念。可界定為:在輿論斗爭中,預先隱蔽意圖設置陷阱圈套,利用輿論誘敵、待敵進行輿論攻擊,而后抓住敵輿論弱點和要害實施突然猛烈輿論攻擊的作戰。
輿論伏擊戰的具體運用
輿論伏擊戰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其運用之要,在于“引蛇出洞,猛擊七寸”。
(一)積極利用條件捕捉、創造輿論設伏戰機。
發現和造成敵人的過失,捕捉和創造輿論設伏戰機,是奪取輿論伏擊戰勝利的重要條件。要成功輿論伏擊,就要積極采取各種手段深入偵察研究,做到知彼知己,切實摸清敵人的規律特點,尤其是薄弱環節和要害部位,通過各種手段造成敵人的錯覺和不意,誘敵就范。
前蘇聯垮臺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摸清了蘇聯領導人的規律特點,在戰略上成功地實施了輿論伏擊。美國針對戈爾巴喬夫重權勢、易猶豫、愛虛榮等性格特點,給他設計了一個大大的圈套,集中輿論火力進行為期數年的捧殺。
美國《時代周刊》把戈爾巴喬夫評為“十年風云人物”,西方媒體紛紛稱戈爾巴喬夫是“偉大的改革家”。戈爾巴喬夫在不知不覺間成了美國輿論戰的俘虜,以致經常在辦公室興奮地朗讀西方報紙上關于他的文章。西方輿論最終將蘇聯誘導到不歸路。
對于臨機組織輿論伏擊戰,成功的關鍵更在于把握戰機。局勢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增大了創造與捕捉戰機的難度。一旦戰機出現,就要迅速臨機建立伏擊部署,從而變預有計劃的伏擊為反應靈敏的臨機設伏。
普京是個關于捕捉戰機的人。2015年2月,俄羅斯最大的反對黨領導人涅姆佐夫遇刺身亡,西方敵對勢力和國內反對派鋪天蓋地發動輿論攻擊,將兇手直指普京。
普京抓住戰機打了一場漂亮的輿論伏擊戰,他沒有直接去反駁,而是先讓各種流言蜚語進攻一段時間,讓各種反對勢力充分暴露真面目,一個星期后收網抓住兇手向全世界亮相,既給國內外敵對勢力一記耳光,又給國內人民上了一堂教育課。2014年香港“占中”事件的輿論戰中,我們也有不少這樣的戰機。
(二)切實隱蔽伏擊企圖,誘導或等待敵方上鉤。
輿論伏擊戰是以戰前的成功隱蔽企圖為前提,特別是在敵方主導輿論權的情況下進行伏擊,更要巧妙地設計伏擊方案,嚴密隱蔽真實意圖和封鎖消息。“二戰”期間,德國為了破壞英國政府及其新聞媒體的信譽,就頗費苦心設計了一個圈套。
德國先是故意暗中散發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謊稱英國空軍已經把柏林地區的主要鐵路和車站炸毀。當這些小道消息傳到英國之后,英國人信以為真,并把它當作勝利的捷報大張旗鼓地宣傳。當英國人中伏后,德國馬上邀請國外記者到柏林地區進行現場參觀,用事實證明英國是無稽之談,大大地降低了英國新聞媒體在聽眾中的可信度。這一輿論伏擊,離不開德國成功的隱蔽意圖和封鎖信息,使英國連基本的新聞核實都沒做到。
在輿論戰場上,各種斗爭形式交織并用,轉換頻繁,這就為在斗爭過程中結合其他戰法進行伏擊創造了條件。如伏擊結合輿論防御進行,可在正面抗擊敵方輿論攻擊的同時,有意露出破綻,假裝步步敗退,有意識地將敵誘至輿論伏擊圈套。
伏擊結合輿論進攻進行,可預留漏洞、破綻,誘敵進行輿論反擊,而后進行更猛烈的攻擊。輿論伏擊戰不限于與輿論進攻和防御結合,也可以與輿論戰以外的其他戰法結合運用。
應該指出的是,為了成功誘導敵方進入輿論圈套,除了耐心,有時還需要付出一定的犧牲,短時內形象和士氣會受到影響,但對斗爭整體來說,這種局部的、一時的付出必要的,是值得的。
(三)嚴密組織指揮協同,出其不意打擊要害。
將敵方誘導進入輿論圈套后,攻擊時機很重要,如果攻擊過早,敵方尚有回旋余地,攻擊過晚,敵方先入為主已形成輿論氣候,局勢難以挽回。一般來說,在敵方意圖、破綻和“七寸”明顯暴露且得意忘形時,都是輿論伏擊轉入進攻的好時機。輿論戰指揮員必須準確掌握敵情動態,通觀全局,嚴密組織,適時準確地指揮攻防轉換。
輿論伏擊能否產生震懾效果,既取決于輿論信息、傳播技術、傳播載體上優勢是否明顯,也依賴于斗爭行動的突然和迅速性。敵方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地點而遭到意想不到的輿論信息襲擊時,由于缺乏物質和心理上的準備,往往會驚恐萬狀,匆忙應對,從而導致判斷和行動忙中出亂。
同時,要隨時準備好對敵輿論攻擊的利器,確保一旦發現敵方輿論體系的軟肋和破綻,就能快速出擊,迅速奪取輿論斗爭的主導權。當攻擊發起后,要通過捕捉、制造、偏引熱點話題主動引導輿論,組織各類輿論媒體集中發動快速、精準、猛烈的輿論打擊,要讓敵如遭受晴天霹靂,在短時間內產生強烈的輿論震懾效果。
在戰爭中,指揮員還要善于運用所屬兵力兵器,對敵廣播、電視臺、網絡中心等硬目標,進行毀滅性的襲擊和破壞。當敵處于混亂之后,要乘勝追擊,擴大作戰效能,爭取最大的政治和軍事效益。
輿論伏擊戰的基本原則
1. 運用范圍應主要控制在敵我雙方的輿論戰中,不得用于人民內部的輿論斗爭。
輿論伏擊戰具有斗爭性、欺騙性、詭秘性等特點,傷人的同時容易造成自傷,必須根據不同性質的斗爭來具體分析運用。以制勝為根本目的的戰場,是輿論伏擊戰運用的主要領域。而在和平時期的海島維權、領土爭議、反分裂等準軍事行動中的輿論斗爭中,也是可以運用的,只不過需要更加謹慎,需要反復權衡短期制勝與長期信譽之間的利弊,應堅持有理有據、客觀真實,不以損害公信力為前提進行輿論設伏,否則可能會贏了斗爭輸了道義,反而得不償失。
2. 運用頻率要少而精,才能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
輿論伏擊戰的靈魂在于以長擊短,出奇制勝。“奇”是一種斗爭魅力,是輿論戰謀略經久不息的源泉。運用輿論伏擊戰要做到出其不意,就不能作為常用戰法,更不能濫用,如果濫用敵方必然會提高警惕,容易識破,輿論設伏不但失去意義,反而可能被“圍殲”。對于這一原則,所有的伏擊戰都是成立的。
運用輿論伏擊戰要精,就是要精選目標,精心策劃,精打要害,發揮關鍵一戈、擊敵“七寸”的作用。應根據輿論戰所要達成的目的,從敵我輿論態勢、敵我綜合作戰能力等因素,慎選伏擊目標,確保拿得下、影響大。
3. 制定策略要自信大膽,組織實施要機動靈活。
輿論伏擊戰是置之“險地”“兇地”而后勝,當捕蛇者沒有大膽的勇氣是不敢干的,沒有充分的自信是干不成的,這是掌握輿論伏擊主動權的前提,也是對指揮員的客觀要求。
身處“險地”“兇地”,最擔心的問題是,能不能發現和造成敵人的過失,捕捉和創造輿論設伏戰機。對于這一點,毛澤東曾說:“任何高明的敵軍指揮員,在相當長時間中,要不發生一點過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乘敵之隙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戰場上的自信大膽來源于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條件出發。
要做到實事求是,既要靠客觀上的可靠情報信息,更要靠指揮員主觀上的準確判斷、科學謀劃能力。輿論戰指揮員必須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不循規蹈矩,敢于擔當,敢于制定誘敵、縱敵、阻敵、逼敵等調敵就范的策略。
輿論伏擊戰組織實施中必須根據輿論戰場變化的情況,做到機動靈活,不能被教材、預案框死。既要主動等待、捕捉伏擊戰機,又不能坐失眼前的進攻、反擊戰機。這里的關鍵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宜攻則攻,宜反則反,宜伏則伏。
4. 要把握設伏的關鍵環節,切實隱蔽企圖,是達成輿論伏擊的關鍵。
在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鋒,人人都是新聞社,各種真實的和虛假的信息層出不窮,會對輿論伏擊產生很大影響,容易暴露我真實企圖。因此,必須采取信息封鎖、新聞管制等多種手段,引導輿論配合我伏擊意圖。
作為我們黨領導新聞媒體,應該以國家利益為重,主動配合軍事斗爭布下體現軍事神秘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陷阱,復雜地潛在地隱藏、傳遞、顯露有關的軍事信息,令敵方始終莫衷一是,進退維谷,最終使我方成功實現設伏。
對涅姆佐夫遇刺事件中輿論伏擊運用的案例分析
2015年2月27日,俄羅斯反對黨領導人、前副總理涅姆佐夫遇刺,這一突發事件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俄國內反對派一個絕佳機會,借機大肆攻擊抹黑普京。普京以退為進,以虛誘敵,成功實施輿論伏擊,在世人面前贏得這場輿論斗爭的勝利。
(一)事件發生后,敵對雙方例行搶占先機。
涅姆佐夫遭槍擊身亡后第一時間,普京通過發言人表示譴責,并下令成立專案組緝拿兇手。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聲明譴責該起槍殺事件是“野蠻”和“惡性”的,并稱“我敬佩涅姆佐夫”,他“十分敬業”。
(二)西方媒體猛烈攻擊,俄羅斯無力反駁。
2月28日,事件輿論迅速升級,美、英、德、法等國的主流媒體集中報道,完全控制了輿論主導權。這些報道立場鮮明,突出強調涅姆佐夫“系普京政敵”“發表過關于普京親信圈腐敗的報告”“原定在3月1日出席大型游行”“將發表烏克蘭東部有俄羅斯軍隊和武器的證據”“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自己擔心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殺掉他”,通過這些精選的議題紛紛把矛頭指向了普京。此時,普京如果作直接的輿論反擊是無力的,無確鑿事實的反駁只會引來更多的攻擊。與其辯駁,不如下套。
(三)精心設計輿論陷阱,混淆視聽隱蔽意圖。
按照常理來說,有監控,有目擊者,有兇手的車型車牌,通過以車找人破案不是難事。但俄羅斯破案速度是遲鈍的,發布信息是不合常理的,如現場發現的6枚彈殼分屬不同制造商,警察到河里去打撈物證,調查方向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實際上,涅姆佐夫的女友杜麗茨卡婭已經描繪出刺客的相貌特征和汽車特征。警方根據這些線索在28日就找到了嫌疑轎車,提取了汽車上的指紋和DNA,迅速鎖定了嫌犯,只不過“讓子彈飛一會兒”。
3月2日下午,俄羅斯結束對杜里茨卡婭相關調查,杜里茨卡婭對媒體稱,對涅姆佐夫被槍擊身亡后的瞬間發生了些什么,她幾乎記不起來了,只承認轉身之后沒看到任何人,只看到了一輛淺顏色的汽車。有媒體開始認為這起案件可能是一起情殺,俄調查部門也認為“私生活問題”是重點調查方向之一。總之,給世人的印象,這個案子太復雜,短時間內根本就破不了案。
果然,美國總統奧巴馬上當,2日發表一個毫無根據的聲明稱,涅姆佐夫遇害暗示俄羅斯政治氣候惡化,公民權利和新聞自由狀況在過去數年倒退,涅姆佐夫遭槍殺“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全盤計劃的一部分”。
3月3日,涅姆佐夫下葬,俄羅斯拒絕一些歐洲國家的政治家出席其葬禮,進一步激怒西方輿論。西方輿論繼續攻擊,稱“不管是不是克里姆林宮干的,普京都應受到指責”。3月6日,杜麗茨卡婭再次發表聲明稱,她遭到了死亡威脅,尋求保護,繼續吸引輿論視線。
這一階段,普京成功地實施了輿論設伏:一是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包括烏克蘭設伏,讓其肆意攻擊,盡情表演,甚至釋放迷霧誘導挑釁。二是給國內反對派設伏,接受反對派大規模游行示威,容忍各種毫無根據的猜測抹黑。三是給嫌犯設伏,故意轉移調查視線讓其麻痹大意,不至于逃出手掌心。
(四)突然收網,主導輿論進行猛烈攻擊。
西方國家和國內反對派在得意忘形中進入圈套,各色人種敵我涇渭分明,政治意圖充分暴露。當“晚宴”到高潮時,普京突然收網。
從3月7日起,俄羅斯將疑犯陸續抓獲,公布身份,指控謀殺,公開審理畫面。其中第6名嫌疑人與警方對峙過程中引爆炸彈自殺身亡,嫌疑人之一達達耶夫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此時,俄羅斯通過確鑿的“猛料”掌控了輿論主導權,狠狠打擊了對手的囂張氣焰。
3月10日后,西方國家憑著強大的傳媒力量,沒有輕易善罷甘休,繼續攻擊詆毀。但主戰場已經決出勝負,其他的只能是負隅頑抗。就連美國《紐約時報》也不得不無奈稱,“要厘清暗殺涅姆佐夫案真相需要長期、復雜的工作”。
普京贏得了這場輿論戰,通過設伏令其對手丑陋嘴臉暴露無遺,也令奧巴馬顏面掃地,在此事件上再無聲音。在國內,普京再一次證明了其領導力,給人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使俄羅斯更加團結。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來源:民兵智庫)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