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8日-星期四
李德(德國名字奧托·布勞恩),1900年9月28日出生于德國慕尼黑。
1932年春被共產國際執委會派往中國。
奧托·布勞恩是在當年秋天到達上海的,在共產國際執委會(駐上海)遠東局工作。
由于共產國際駐華軍事代表兼中共中央總軍事顧問曼弗雷德·施特恩遲遲未到上海,所以 奧托·布勞恩參與紅軍“軍事上的判斷和建議”,開始參與對蘇區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指導?! ?/span>
中文名 李德 外文名 Otto Braun 國籍 德國 猶太人 出生地 慕尼黑
出生日期 1900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1974年8月15日
職業 軍事顧問 畢業院校 伏龍芝軍事學院 信仰 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 參與創建巴伐利亞蘇維?! ?/span>
代表作品 《中國紀事(1932年~1939年)》
原名 奧托·布勞恩 筆名 華夫
人物生平
李德(1900年~1974年),奧地利人,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軍事顧問。1900年9月28日生于德國慕尼黑,1974年8月15日卒于柏林。原名奧托·布勞恩(Otto Braun)。筆名華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德國共產黨。1918年參與創建巴伐利亞蘇維埃。1926年被德國政府逮捕監禁。1928年越獄逃往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2年春畢業后,進入共產國際東方部工作,因與王明較熟,被蘇聯紅軍總參謀部派往中國東北收集日軍情報。1933年9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軍事顧問。在指揮紅軍作戰中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戰術,反對游擊戰,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遭致失敗。紅軍長征開始時,是軍事最高領導三人團成員之一。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被撤銷指揮紅軍的權利。后隨紅軍長征到達陜北。
抗日戰爭初期,任中共中央軍委軍事研究編委會主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教授。1939年夏去莫斯科。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加入蘇聯紅軍。1941至1948年在克拉斯諾戈爾斯克任教。1949年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定居,潛心著譯。
1964年任德國列寧著作德文版主編?! ?/span>
李德紅軍長征史上一個不可忽略的名字。
他作為一名來自蘇聯的德國共產黨人,不僅同中國紅軍一起親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更是這一歷史壯舉的重要決策人和初期的主要指揮 者。但正是由于他的錯誤指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并在長征初期付出慘重代價?!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250%;font-family:"微軟雅黑","sans-serif";
mso-bidi-font-family:Helvetica">
1932年春被共產國際執委會派往中國。他是在當年秋天到達上海的,在共產國際執委會(駐上海)遠東局工作。由于共產國際駐華軍事代表兼中共中央總軍事顧問曼弗雷德·施特恩遲遲未到上海,所以 “從第一天起”,奧托·布勞恩“就不得不作出軍事上的判斷和建議”,開始參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指導。
1933年初,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往中央根據地。同年9月,他以中共中央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瑞金,并開始啟用他的中文名字——李德?! ?/span>
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將紅軍的軍事指揮大權交給李德。
這個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過3年和只有街壘巷戰經驗的顧問,不問中國國情、不顧戰爭實際情況,僅憑課本上的條條框框,坐在房子里按地圖指揮戰斗,結果導致反“圍剿”作戰連連失利,致使紅軍被迫退出中央蘇區,而他本身只指揮過一個騎兵旅,使紅軍踏上了悲壯的長征路程?! ?/span>
長征初期,李德是負責軍事指揮的“三人團”成員之一,他的軍事指揮錯誤再次充分暴露。他一方面強調保密,對戰略轉移沒有進行應有的政治動員;一方面在退卻中采取了消極避戰、逃跑主義,使中央紅軍在長征初期損失慘重。
毛澤東曾尖銳地指出:“李德不了解中國的國情,也不了解中國工農紅軍的情況,不作調查研究,聽不得不同意見,生搬硬套在蘇聯有效在中國行不通的戰略戰術。……李德和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的一系列錯誤的戰略戰術,使我們吃盡了苦頭,付出了慘重的血的代價。”
1935年1月15日~17日在遵義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深刻分析批評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李德神情沮喪,拒不接受批評。遵義會議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從而正式結束了李德、博古對紅軍的軍事指揮。
此后的長征路上,李德雖然不再擁有軍事指揮權,但仍然多次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在1935年6月26日兩河口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李德明確同意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針,反對張國燾南下。
1935年七八月間,紅軍大學成立,李德被派往講授軍事理論課。不久,發生了紅軍大學教育長、原四方面軍參謀長李特拉攏紅四方面軍學員隨張國燾分裂逃跑的事件。李德與李特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他堅持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針是正確的,不經毛澤東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把部隊拉走。爭吵中,毛澤東趕到說:“捆綁不成夫妻,誰愿意走,放他們走吧!”
1935年10月,李德隨紅軍到達陜北。
1939年8月李德離開延安返回莫斯科。作為長征的親歷者,李德對長征給予了積極評價。他認為,“雖然長征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從政治上看,仍然是中國紅軍的一次勝利。紅軍抵御了占有強大優勢的敵軍,突破了敵人的堅固陣地和重重包圍,給敵人以數十次打擊和成百次騷擾。紅軍行程1萬多公里,橫貫12個省,翻過18座大山,渡過24條大河。這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功績,是中國紅軍――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軍隊的全體戰士偉大的勇敢、堅韌的毅力和革命的熱情的明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