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軍事電影之林中,由成蔭、湯曉丹執導,上海電影制片攝制,1952年上映的《南征北戰》,可謂第一部“大場面、大制作”影片。
這部電影的特點是問世即登巔峰,至今國產同類影片仍然無出其右者,這是《南征北戰》的幸運,也是其他國產戰爭影片的不幸。
我一直很希望有一部國產同類影片能夠超越《南征北戰》,但很遺憾,現在還沒有看到。當下電影圈的風氣是比較崇美,五十年代初的風氣則有點崇蘇。所以當年就有人拿1946年蘇聯拍攝的反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偉大的轉折》來貶低《南征北戰》。可是,《偉大的轉折》只是一部“司令部室內劇”,更像是一部話劇,戰斗場面很少,也基本沒有基層官兵的戲,體現的是蘇聯已初現端倪的“英雄史觀”,所以還是比不了《南征北戰》。

當然,《南征北戰》所以如此優秀,也有一些今天無法復制的因素。
當時解放戰爭剛剛結束,抗美援朝戰爭還在如火如荼進行中,配合拍攝的華東軍區部隊,不僅參加過解放戰爭,也剛從朝鮮戰場輪戰歸來,演電影等于演他們自己,所以戰術動作既準確又兇猛,一點花架子都沒有。
時任總參謀長,曾在華東戰場指揮萊蕪戰役(即影片中全殲李軍長所部的鳳凰山戰役)、孟良崮戰役(即影片中全殲張軍長所部的大沙河戰役)的粟裕大將,親自為劇組講解戰場態勢和戰斗情形,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影片貼近歷史真實,擔任過華野司令員的陳毅元帥也直接參加了劇本討論,指導影片的創作。

此外,當時很強調“下生活”,扮演解放軍戰士的演員都要到部隊和戰士們一起摸爬滾打,扮演國民黨軍的演員則要去戰犯管理所,近距離接觸李仙洲等華東戰場被俘的國軍將領,扮演山東老區群眾的演員則到魯南農村與鄉親們同吃同住,這種來自切身體驗的感覺,是任何導演現場“說戲”所不能代替的。

不過,《南征北戰》之所以能成為不朽經典,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影片形象地表現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巨大威力。
人民軍隊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所取得的輝煌戰果,如果從理論方面找原因,可以高度概括為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
毛澤東軍事思想,從井岡山時期著名的“十六字訣”發展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十大軍事原則”,既是對從《孫子兵法》開始的中國古典軍事智慧的繼承與升華,也是對現代世界先進軍事思想和軍事指揮藝術的創造性發展,更是對中國革命戰爭豐富經驗的概括與總結。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特點,是充滿了軍事辯證法精神,這一點在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中體現得特別清楚。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后取大城市;
3、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
4、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
5、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6、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作風;
7、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
8、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守備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堅固的據點和城市等待條件成熟時奪取之;
9、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分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
10、善于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
《南征北戰》非常藝術、形象、全面地體現了十大軍事原則的精神,但重點是第三、第四、第六、第七條。
影片一開始,就是我軍排著長長的隊列,從蘇北向山東,大踏步后退的場面。
這個場面的鏡頭調度非常好。全景中,近處有主力部隊整齊的隊列,稍遠有推著小車、抬著擔架的支前民工隊伍,遠處背景上,還有一支隊伍在行進。一種全線后撤的情景,安排得層次分明,很有大戰將臨的氣氛。由于是在蘇北“七戰七捷”后的撤退,戰士們都不理解,邊走邊發牢騷:“反攻反攻,反到山東!”這兩句話,當年確實在華野部隊中流傳,但后面還有兩句話,影片中沒有出現,這兩句話是“一手大餅,一手大蔥。”根據地的鄉親們也不理解,所以大娘問高營長:“老高啊,不是打了勝仗嗎?怎么部隊還往后撤啊?”在特寫、近景中,指戰員們表情嚴肅、默默地大步行進,一種緊張而富有懸念的氣氛躍然于銀幕,緊緊抓住了觀眾。

克勞塞維茨其著名的《戰爭論》中,一直強調“主力決戰”的重要性,認為只有通過“主力決戰”,打垮或殲滅對方主力,才能決定戰爭勝負。
但克氏的思想,帶有形而上學的特征。對一個真正優秀的,深諳軍事辯證法的統帥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并不是“決戰”,而是“在什么條件下決戰?是于我有利的條件下決戰?還是于敵有利的條件下決戰?”
毛主席“十大軍事原則”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要努力創造于我有利于敵不利的條件,在這個條件具備之前,要盡量避免與敵決戰,在這個條件具備之后,就要堅決果斷地與敵決戰。
蔣介石可謂克氏的一位沒有天分的好學生,他更多地繼承了克氏形而上學的一面。影片開始不久,就有蔣軍召開高級軍事會議,宣讀“總統訓示”:“此系決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云云。但關鍵在于,當蔣軍執意要和我軍決戰的時候,我軍卻決不肯與其決戰,但當蔣軍不想決戰的時候,決戰卻突然降臨了。
《南征北戰》開始時的我軍的大踏步后撤,就是為了創造有利的決戰條件,讓蔣軍將拳頭分開,變成五指,以利于我軍一根一根地將其斬斷——這一點,蔣軍的張軍長、李軍長始終都沒有明白。
當高營長所部渡過大沙河,撤到陶村一線時,師長告訴高營長,要在陶村阻擊張軍長所部繼續北上,“擺開一個決戰的架勢”。
為什么要“擺開一個決戰的架勢”呢?就是要利用蔣軍急于與我決戰的心理,誤以為我軍主力在此。但此時我軍主力已經利用內線作戰的優勢,星夜北上,準備以絕對優勢兵力,在鳳凰山一線將李軍長所部團團包圍。
陶村阻擊戰不是決戰,而是為在北線全殲李軍長所部創造條件。
阻擊戰打得非常英勇。美式裝備的張軍長所部,完全按照美軍的戰斗條令展開進攻——首先用美式榴彈炮對我軍陣地進行火力準備,然后用坦克引導步兵發起沖鋒。這一戰斗場面后來被馮小剛在《集結號》中“致敬”,尤其是“小胖子李進只身炸坦克”的橋段。陶村阻擊戰打了五天五夜,順利完成任務。高營長帶領部隊趁夜撤出陣地,脫離了和蔣軍接觸。第二天,敵軍占領了已經空空如也的陶村,卻發現“共軍主力取向不明”。張軍長和參謀長在指揮部一籌莫展,正在揣測我軍意圖,突然一封電報傳來,宛如晴天霹靂:“十萬火急,北線李部在鳳凰山一線陷入共軍重圍,著你部火速增援。”

蔣軍夢寐以求的“決戰”終于降臨,卻發現這完全是一場噩夢。影片中最有趣的對話是李軍長在電臺呼號中苦苦哀求張軍長:“請你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這句話,仍然活躍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成為“新成語”。被阻于摩天嶺之下的張軍長則焦慮且不耐煩地回答說:“請你們堅持最后五分鐘!請你們堅持最后五分鐘!”這時,電臺里突然傳出了沖入李軍長指揮所的我軍戰士的呼喊:“不許動!舉起手來,繳槍不殺!”影片中,導演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表現我軍與敵軍搶占摩天嶺的戰斗場面,把敵我雙方從摩天嶺的南北兩側搶占同一山頭得情景表現得扣人心弦:一面,是我軍生龍活虎般地向山頂沖擊;另一面,是敵軍士兵被軍官像驅趕羊群一樣消極地、死氣沉沉地向上爬。

李軍長全軍覆沒之后,全殲張軍長的時機就成熟了,現在已經變成了不是敵軍尋找我軍決戰,而是我軍尋找敵軍決戰了。參謀長向在摩天嶺下進退兩難的張軍長報告嚴峻形勢:“在我軍的正面,共軍兩個縱隊,正在向我撲來,另有四個縱隊,正在向我左右兩翼快速運動。”張軍長又是驚惶又是不服:“共軍的胃口真大,居然吃到我的頭上來了。”毛主席十大軍事原則中“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在這里表現得很充分,張軍長的命運已經注定了。戰略態勢一變,我軍的大踏步后退就變成了大踏步前進,戰士們也領會了戰略意圖:“像這樣的殲滅戰,再跑五六個來回也不冤枉!”

在張軍長神情沮喪地帶領部隊從摩天嶺撤往大沙河以南的過程中,參謀長和他在吉普車中有一段很精彩的對話:
“我在想,我們這一次輸得太冤枉,完全被共軍鉆了空子,美國顧問又該說我們無能了。”
這段話,信息量很大。參謀長一方面是要替自己開脫,另一方面,也隱含著不服氣,“你美軍遇到了這樣的共軍,也不一定能占便宜。”參謀長的感覺很對。不過三年多一點的時間(影片的時間設置在1947年),麥克阿瑟就在朝鮮戰場上犯了和蔣介石幾乎一模一樣的錯誤,也遭到了同樣狼狽的失敗。在戰犯管理所的國軍降將聽到這樣消息后,在感到釋然(終于不再糾結我們是不是真的無能了)的同時,終于對共軍心服口服了。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