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孟彥丨從《七律·到韶山》“三改兩送”看領袖風范:虛懷、謙遜、至臻
點擊:  作者:孟彥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4-11-29 18:46:57

 

1.jpg

1959年6月25日下午5時44分,毛澤東主席回到闊別32年的韶山。這個時間是從1927年1月10日最后一次離開韶山算起。那時毛主席到韶山考察農民運動,臨別前,在毛震公祠對鄉親們說:“三四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也不會回韶山來了。”

 

32年彈指一揮間。新中國成立后10年,毛主席回到了韶山故鄉。第二天即26日,他上山給父母掃墓,回老屋觀看陳設,進祠堂思憶往事,到鄰居家串門做客,到學校與師生合影,還暢游水庫,但更多的是走訪群眾,宴請鄉親拉家常。26日深夜,主席感慨千萬,徹夜難眼,即興吟寫《七律·到韶山》。

你知道這首詩的題名是怎么來的嗎?


你知道發表稿有哪些改動嗎?


你知道這首詩征求過誰的意見?


你知道這首詩序“巧合”嗎?


你知道這首詩還有什么遺憾嗎?

我們一次講個夠。
 

關于詩名由來


《七律·回韶山》最早發表在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正式發表前,內部交流稿題為《無題(歸故里)》。

公開檔案資料顯示,這首詩毛主席手寫抄錄兩次。一件題為“詩一首”,詩首有小序。另一件手書詩尾有“登韶山一首”。

 

1.jpg

2.jpg

 

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印刷時,目錄標題為《七律·到韶山》,正文題為“七律”。《紅旗》半月刊1964年1期(1月4日出版)轉載時,“七律”后面加了詩題“到韶山”。人民文學出版社《毛主席詩詞》1965年5月重印時,正文標題也加了詩題。


關于詩題用“到韶山”,而不是“回韶山”,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汪建新研究認為,毛澤東回到家鄉,沒有項羽衣錦還鄉的炫耀,沒有劉邦“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張狂,也沒有賀知章“兒童相見不相識”的慨嘆。他回鄉的心情急迫,韶山在他的內心分量很重,但一個“到”字又顯得輕描淡寫,給人以低調樸實之感。

他不想讓人覺得他回韶山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不過只是他巡視祖國大江南北所“到”的一個點。一個“到”字看似平淡,去充分體現出一個心系天下、情滿大地的大國領袖獨特情懷。

 

3.jpg

 

關于內容修改

 

比對主席兩次手抄詩稿,1963年12月發表時正文有3處改動。發表正文是: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原稿正文是:

別夢依稀哭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飄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崢嶸變昔年。

 

第一處改動,首聯“別夢依稀咒逝川”,將原稿“哭”字,改為“咒”字,描繪作者對反動當局長期剝削、壓迫故鄉人民的歲月的詛咒之情,思緒錯綜復雜,細微深刻。“哭”是一種感情,而“咒”則是一種態度。一字之改,意境迥然。

第二處改動,頷聯“紅旗卷起農奴戟”,原稿是“飄”,發表稿改為“卷”,一個“卷”字,使黨領導農民武裝的形勢躍然紙上,紅旗漫卷,澎湃向前,這比飄更有力度。

第三處改動,尾聯詩文末句本來是“人物崢嶸變昔年”,最后因為看到勞動人民在田間耕作的場景,主席認為勞動人民是真正的英勇,于是因此修訂本句為“遍地英雄下夕煙”。

這三處改動,彰顯了毛主席嚴謹的治學態度,追求至臻的人生態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斷地探究,精雕細刻,玉汝于成。

全詩首聯以“咒”字開篇,到尾聯的“喜”字結句,妙筆天成,雄渾豪邁,境界深遠。

 

4.jpg

 

關于征求意見


毛主席1959年6月27日離開韶山,7月1日登上廬山,在下榻的“美廬”寫下了著名的《七律·登廬山》。

廬山會議結束,毛主席先是到江西、浙江搞調研,到了8月27日才返回北京。8月29日,主持了女兒李敏的婚禮,到了9月1日,才空閑下來。

此時,毛主席曾想在《詩刊》發表《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廬山》,9月1日他致信《詩刊》編輯部負責人:

“臧克家、徐遲二位同志:信收到。近日寫了兩首七律,錄上呈改。如以為可以,可上《詩刊》。”

 

但同時主席感到這兩首詩“主題雖好,詩意無多”,于是同年9月7日毛主席致信秘書胡喬木:

“喬木同志:詩兩首,請你送給郭沫若同志一閱,看有什么毛病沒有?加以筆削,是為至要。”

 

信中特別提到:“詩難,不易寫,經歷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

 

5.jpg


郭沫若得到毛主席這兩首詩后,認真研思,反復默誦,經過一個晝夜的思索,他在9月9日、10日兩次寫信給胡喬木,對《登廬山》提出2處修改意見,但對《到韶山》沒有提出任何修改意見。

9月13日早上,毛主席致信胡喬木:

“沫若同志兩信都讀。給了我啟發。兩詩又改了一點字句, 請再送郭沬若一觀,請他再予審改,以其意見告我為盼。”

 

作為一國領袖,黨的主席,毛澤東發表兩篇自己創作的詩稿,親自給《詩刊》編輯部負責人寫信,兩次征求文化名人的意見,且以“加以筆削,是為至要”,“予以審改”的態度寫信,足見毛主席禮賢下士,謙遜低調,敬重文人的姿態。

 

6.jpg

 

關于詩序“巧合”


《七律·到韶山》詩序是這樣寫的:“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離別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詩序共二十八個字。

“二十八”,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巧合。

 

毛主席一生與二十八有很深的緣淵。毛澤東三個繁體字是二十八畫,在湖南一師求學時,他曾化名“二十八畫生”在《新青年》上發文章。1921年他28歲參加黨的一大,又過了28年的浴血奮斗建立了新中國。他的長子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場上,時年28歲。

 

7.jpg

 

在韶山,毛澤東廣場的面積是10.28萬平方米,瞻仰大道和迎賓石兩側的松樹是28棵,韶峰毛主席詩詞碑林的手跡碑是28幅,大型實景演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距銅像廣場2.8公里……

這既是“巧合”,也是紀念!

 

8.jpg

 

關于手稿“遺憾”


有人注意到,在許多公開出版物、展覽,包括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碑、毛主席詩詞碑林,制作展出的《七律·到韶山》的落款時間均為“一九五九年六月五日”。(如圖)

經查詢資料并咨詢專家,這是主席后期抄錄時的筆誤。主席日理萬機,公務繁忙,在具體創作時間上很可能記憶不清,這是很正常的,也算是“美中不足”,一點小遺憾吧。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