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8日-星期二
沃日卡
沃日卡是紅四方面軍翻越的最后一座雪山,也是紅軍在長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雪山。
筆者能夠發(fā)現(xiàn)并找出這座雪山,首先得感謝紅軍老戰(zhàn)士伍云甫同志。他留下的一部至為寶貴的日記成了最為關(guān)鍵的證言與證據(jù)——筆者將他的日記與當?shù)氐牡乩硪乇容^比照后可以肯定地說:伍云甫老人的記錄是真實的,可靠的。迄今為止,包括當?shù)厥分驹趦?nèi)的所有長征史籍史志都沒有任何關(guān)于紅軍翻越這座雪山的文字。如果沒有伍云甫的這部日記,這座紅色雪山有可能還會長期地塵封在這段并不久遠的歷史中……
㈠史實依據(jù)
沃日卡:位于四川省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垮沙鄉(xiāng)與茸安鄉(xiāng)之間,“沃日卡”是當?shù)厝罕姷姆Q謂,藏語語義不詳,筆者在《阿壩縣地名錄》中沒有查閱到——該地名錄中相應的地名只有一個“那威口”的位置與之相似,但卻又沒有地圖標示,所以只能暫且存疑。關(guān)于紅軍翻越沃日卡山的情況,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史志辦公室編撰的《紅軍長征在阿壩》基本上沒有言及,其記載非常簡略,也沒有相關(guān)地形地貌的介紹:
1936年6月26日,紅四方面軍三十軍政委李先念率八十九師和一部騎兵師組成先遣軍先出阿壩,為后續(xù)部隊籌糧:7月2日,由紅九軍、四軍十二師、獨立師、紅軍大學、總供給部、總衛(wèi)生部、三十一軍九十一帥二七七團、紅四方面軍總部組成的紅軍中縱隊在徐問前的率領(lǐng)下離開爐霍經(jīng)壤塘、阿壩,復經(jīng)沙灣、安壩、蒙古、查理寺等地向上壤口、包座進發(fā)。[]
但文中提及的沙灣、安壩之間,就聳立著這座沃日卡雪山。與紅六軍團翻越的那座扎卡山一樣,僅從這類史志史籍的文字中甚至GOOGLE地圖的圖測中,很難得知和確認“紅軍是從沙灣翻越雪山到達安壩”的信息。因為沙灣和安壩間是麻爾曲河與阿曲河匯流的山谷,如果沒有伍云甫日記給出的信息,沒有實地考察過這片區(qū)域,很容易就造成“紅軍是由沙灣經(jīng)河谷到達安壩”的誤判!——實際上,沙灣和安壩之間,迄今未通公路,兩地之間的車行交通,仍然需要繞行80公里!
所幸,伍云甫老人留下了寶貴的日記記錄。
把翻越這座雪山的情況說得相對清楚的,只有伍云甫在1936年7月18日日記:
七月十八日 晴
由沙灣出發(fā),越一高山(上、下約五十余里,甚峻),至按壩宿營。是日各部隊挖野菜的甚多。各部之牛均因過山疲勞走不動,過河時因河水深急溺死一條,另一條不肯過河宰割回當糧。[]
地名注釋:
●沙灣: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垮沙鄉(xiāng)沙灣村。
●安壩、按壩:又名茸安,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茸安鄉(xiāng)所在地。
感謝伍云甫老人!敬禮!
㈡踏勘和確認地理信息
2015年9月21日,筆者和助手趙文捷、志愿者魏京、張嚴、陳南鈞,在垮沙鄉(xiāng)政府的助下,到沃日卡山進行了實地踏勘考察。這次考察原本是7月間的計劃,可那回我們趕是垮沙鄉(xiāng)得知,這個時候正值雨季,山洪時常暴發(fā)。前不久山那邊的茸安鄉(xiāng)一個年輕的大學生村官就是在去鄉(xiāng)政府匯報災情的途中被山洪卷走,不幸犧牲。所以建議我們9月間再來,于是我們跟鄉(xiāng)里一名叫王金的干部留下了聯(lián)系方式,約定9月間我們再來。
因為事前有電話約定,我們20日晚上就趕到了垮沙鄉(xiāng)政府。當晚就住在鄉(xiāng)政府的辦公室內(nèi),鄉(xiāng)政府的同志接待得非常熱情。在跟干部們閑聊里我們得知,這個鄉(xiāng)是阿壩縣的貧困鄉(xiāng),人煙稀少,缺乏資源,因而長期發(fā)展不起來,迄今與茸安那邊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紅軍過境的事情年輕的干部們知道得不多,但與我們聯(lián)系的王金卻知道得不少。
早上起來不久,聯(lián)系好的馬匹來了,我們直接從垮沙鄉(xiāng)的后上上了山(當年紅軍是進溝十來里從沙灣上的山),這段山坡是筆者迄今翻過的雪山最陡的一檔,林木繁茂,小路泥濘,騎在馬上常常被樹枝掛來掛去非常煩人——筆者攜帶的不銹鋼旗桿也被樹枝掛下了山澗再也沒法找回來了,我們經(jīng)常不得不下馬徒步行進,這樣一來行進速度當然也就大受影響,上得這道相對高差不過幾百米的山梁差不多耗費了兩個小時……
好容易翻上這道梁子坡頂,森林沒有了。
往東望去,是一道接一道坡度緩緩遞升的草甸梁子。
帶路老鄉(xiāng)說,還得翻三道這樣的梁子才能到沃日卡埡口,到那里就可以看到安壩了。
這一道一道梁子上也是草場,路上我們也看到了一兩個牧點。但隨著山勢的增高,綠色植被也越來越少,馬道兩側(cè)的坡度也越來越陡。再后來,干脆就是亂石嶙峋……,我們又不得不下馬步行。
這幾道坡實際上很長,我們還是費了一個多小時時間。
到沃日卡埡口時,已是15時左右,從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山腳下的茸安。同時也可以看出,從茸安上山到沃日卡埡口,山勢更陡,攀援更困難。當年伍云甫們打這兒往下走,估計也不會比從沙灣那邊上來更省力省心——我們回程下山的情況可以佐證這一點。
沒了旗桿,我們只好用手展開紅四方面軍軍旗在山埡口秀了一把。
山上風很大,筆者真怕一陣風把這面很多紅軍后代簽過名的旗幟給吹走了,那就肯定不知道會飄到哪里,根本沒法找回來,所以千叮嚀萬囑咐讓伙伴們攥緊點甭松手,否則丟了這面旗幟那可就真是哭都沒處哭去,還不如干脆就打這兒滾下山去得啦……
下到上來時那個陡坡時已近黃昏,這時不能騎馬只能連滾帶爬往下慢慢挪,走著走著一根粗大的樹枝在筆者右臉腮幫子頂了一哈讓筆者折了個跟斗,當時只顧想著趕緊在天黑前下山,所以除了疼痛也沒覺得有啥大礙。
終于下到山腳時天也黑盡,一下山就看見鄉(xiāng)干部們已挎上了武器,準備來接應我們。
這一照面兒,大家都松了一口氣兒——幸甚幸甚!
回到成都,原本沒在意右臉腮幫子的疼痛卻大發(fā)作,那叫一個死去又活來,吃了很多藥也不管事兒,沒辦法只好去看牙醫(yī)。看了牙醫(yī)這才知道這回麻煩大了:左邊四顆上槽牙被撞松,牙髓受損,個個都得整治。整治的費用還不低——五千大毛,而且還不能走保險,真是心疼死個人啊!
這就是此番爬雪山付出的代價。
以下是沃日卡的地理位置信息。
表4-2-5-1:沃日卡的地理信息 |
||||
埡口 |
東經(jīng)(E) |
北緯(N) |
海拔(H) |
紅軍首次翻越時間 |
沃日卡 |
100°20′16.37″ |
32°33′17.27″ |
4290米 |
1936年7月18日 |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quán)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內(nèi)容 相關(guān)信息
溫建倫 張廣照 言實:弘揚紅軍長征偉大精神 正確認識領(lǐng)袖重要作用
2016-10-24?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diào)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