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造大同
錢學森“世界大同+共產主義”理想新論
李曦恒 著
2017年11月出版
內容簡介:錢學森是杰出的科學家,更是偉大的思想家。錢老對“兩彈一星”的巨大貢獻為世人所熟悉,但其后半生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創新和貢獻卻鮮為人知。對此,他曾談道,“這些開創性的、全新的觀點與理念,它們的社會意義和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可能要遠遠超過我對中國‘兩彈一星’的貢獻”。
本書收錄了作者關于錢學森“世界大同+ 共產主義”理想以及關于全球趨勢的研究報告和理論文章,對錢學森一系列重大科學構想作了系統總結和創造性闡發,通過對“世界社會”“政治一體化”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凝練出作者稱之為“錢學森六段論”“全球雙層結構”的基礎理論成果,歸納出中華文明的“天下”→“大一統”→“大同”集體精神“原型”、集體心理圖譜等重要觀點。從大戰略的視域觀察人類社會的現狀與未來,對世界政治一體化及其演進方式、基本途徑等進行深入分析,為中國與世界的未來勾繪出清晰的中長期圖景。
推薦書評
新的視覺、新的認識和發展,給人啟迪,值得細細品味。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亞平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高、深、廣、新。這樣看來,共產主義真的可以實現。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啟超之子 梁思禮
我個人認為,錢學森同志是新中國的愛因斯坦。他關于共產主義的思想,很值得人們關注、學習和研究。
——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主任 李慎明
錢學森的世界大同共產主義思想彌足珍貴。本專著新穎獨到的探析,值得關心天下大事和世界發展趨勢的人士品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部主席團成員、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 程恩富
本書力求理論聯系實際,從多學科、多領域、多角度較為全面系統地闡發錢學森的創新理念,并提出了"錢學森六段論""全球社會雙層結構”等具有基礎理論創新價值的認識和觀點,很有意義。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 糜振玉
《締造大同》文集展示了共產主義絕非只是人類偉大思想的理論推導和浩瀚歷史上遠望星空的理想,而是可以通過世界社會的現實演化路徑得以推動實現的世界大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并身體力行的中國,在一定意義上佐證了追求世界大同實現共產主義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趨勢。由此我想應該充分肯定作者在本書中所進行的努力探索。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信集團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 孔丹
這是真正的創新,很難得。以一個全球政治經濟新秩序作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是對"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新思路、新構想;"全球雙層結構"又超越了民族國家的認知框架,這為未來的全球政治一體化描繪出新的路徑和形式。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學者 何新
弘揚大道,是為大書!("大道"即《禮記》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書"即道濟天下之書,而非雕蟲小技之輩。根據這個標準,《締造大同》當之無愧。)
——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 《求是》雜志社原副總編輯 劉潤為
錢學森院士從系統科學思想出發,提出任一社會或國家都是開放的特殊復雜巨系統,即社會系統,并將社會系統與社會科學中的社會形態概念相結合,又提出了"世界社會形態"這一新概念和新思想。這就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社會和國家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研究途徑和一種新的方法,它所體現的是系統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本書作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并取得了創新性成果。這些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原701所研究員、著名系統科學家 于景元
于熟悉處發現未知,以恭虔心撫觸靈魂;隨博愛扣問世界軌跡,揚萬言鋪展未來畫卷;融東西思想,志一代楷模。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 周作宇
《締造大同》具有人類集體心理上的重要意義。這源自"天下一大一統一大同"作為一條延綿連續的精神血脈對個體、族群、國家、世界具有的歸屬力量。這條長河連接、融合中華大地上的華夷諸族,從夏、商、周、秦到漢、唐、宋、遼、金、元、明、清,到社會主義中國以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存歷史,繼承、延續過去并穿越死亡傳給下一代。這條聯系連接不朽。
——北京理工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副總裁 林弋
民族矛盾、地區沖突、恐怖主義、環境污染......問題是有增無減,危害嚴重。唯有締造大同,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作者對人類社會歸宿的闡釋,視域獨特,論述深刻,頗具穿透力。
——中共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局長 孫學玉
《締造大同》是中國近代以來,或許也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超越各類幻想、空想,超越種種想象與理念,第一次在基礎理論和大戰略層面明確回答“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何以可行、如何實現的著作;也是世界秩序巨變、不確定性劇增的大轉折時代,第一部把中華古老大同理想與科學共產主義學說融為一體,清晰揭示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戰略著作。
——《戰略與政策(要報)》
序 言
?本文為《締造大同——錢學森“世界大同+共產主義”理想新論》序言,作者高永中,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口述錢學森工程”負責人。
一部在基礎理論研究上有重要創新的作品
文/高永中
2017新年伊始,在面向全球未來的展望中,中國聲音、中國方案令人矚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明確提出,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號召“國際社會攜起手來,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把我們這個星球建設得更加和平、更加繁榮”;1月下旬,習主席在達沃斯世界論壇、日內瓦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再次呼吁國際社會“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隨后在2月的國家安全座談會上又強調,“要引導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引導國際社會共同維護國際安全”。
這些重大主張和舉措,如果站在跨越時空的一個視角上來看,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當前的人類文明發展似乎已進入一個新的樞軸時期。國際競爭中綜合對抗加劇,大國戰略博弈日趨激烈,文明的沖突與交融無所不在,全球格局的不確定性凸顯;我國國家與社會面貌近40年來發生歷史性變化,改革發展進入新的關鍵階段,“中國道路”需要更為開闊的視界和思路。習主席的主張既為鞏固維護我國長遠利益,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尋求的一種持久和平、公正合理、全球共治的全球治理新機制指明了方向,對大規模社會變革中具有時代意義的思想理論創造創新提出了明確要求。
李曦恒同志《締造大同——錢學森“世界大同+共產主義”理想新論》一書的出版,可謂應時而生、應需而生,為回應、回答這個時代一系列基礎性、根本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察視角,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令人欣喜、令人深思、令人振奮。
我從小崇拜錢學森,敬仰錢學森。近幾年,出于職責所在,也出于對錢學森的崇拜和敬仰,我工作所在的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起,組織開展了“中共黨史史料征集——口述錢學森工程”,繼而開展了“群星燦爛——口述錢學森拓展工程”,取得豐碩成果。組織推動這項工作,使我有機會對錢學森的生平、業績、思想、人格和他的卓越貢獻、歷史地位有了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我由衷地認為,錢學森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他是杰出的科學家,更是偉大的思想家。在當代中國思想發展史上,錢學森享有崇高的地位。錢學森的思想和成就是世界級的,錢學森的貢獻和影響是世界性的。在這個世界上,他永遠是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自豪和驕傲。錢學森走了,但他的精神和思想還活著,不但活著,而且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放射著真理的光芒。
《締造大同——錢學森“世界大同+共產主義”理想新論》就是方興未艾的錢學森研究中很有分量的成果。
概括起來,本書有以下主要特點。
第一,努力呈現時代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第一次樞軸時期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先賢大哲在文明初創時期對世界、社會、人生的思想認識;18、19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年代,霍布斯、洛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形成的是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訴求的思想觀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標志了人類向自由而全面發展社會邁進的理論清醒與歷史自覺。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大轉折中,創造一種新的全球文明、世界精神,創造一種人類社會新的共同價值,越來越成為這個時代的聲音和要求。
本書的“世界大同+共產主義”、“全球雙層結構”等重要思想,既體現了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天下”—“大一統”—“大同”精神脈絡、精神追求的凝練與揚棄,又體現了全球治理、全球法、科學社會主義、國際戰略等多個學科、多個領域的思潮與趨向。尤其是針對當下逆全球化現象集中爆發,地緣政治動蕩加劇的局勢,作者提出“倒退中隱含了進步”,深入剖析舊秩序坍塌、新秩序重建的歷史軌跡,把全球變遷、中國崛起以及TPP、全球法等專業研究同對歷史整體結構的認知有機契合,展現出創建一種以新的全球意識為主要價值取向,反映大轉型時代特點的理論架構的努力。
第二,對基礎理論有重要探索。馬克思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這種“徹底”、“能說服人”的理論一般是基礎理論。基礎理論是研究和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事物發展規律最根本的理論,它不但是客觀、全面、深入認識世界的知識基礎,而且是信仰信念、凝聚力形成和保持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是堅定的,但少數人理想信念動搖的情況也是有的。一個時期以來,社會上之所以出現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信仰信念危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礎理論未能夠及時地對現實中的重大問題作出合理解釋,未能對未來前景給予具體的揭示。比如,過去的“哲學貧困”、“姓社姓資”問題,近年新的“左右之爭”,以及長期存在的“共產主義渺茫論”,等等。
這些理論上未獲得解釋、解決的問題,不時地困擾著我們。
通過對“歷史五段論”的批判性發展,對錢學森“世界社會”、“政治一體化”等思想的深入挖掘,以及通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至今四個歷史時期的最高目標、社會性質、主要矛盾的梳理分析,本書凝練出一套作者稱之為“錢學森六段論”的基礎理論成果,為若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認知視角。如對“過渡時期”給予更清晰的界定,對全球的“時代性質”提出研判要求,對“時代主題”提出新的思路,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社會形態提出新的理論定位,以及為全球化走向提出預景框架等。這些探索,帶來了新認知、新觀念,有助于促進應用理論和政策研究的發展。
第三,理論創新的特點突出。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本書的主要創新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研究角度創新。無論是錢學森晚年的思考,還是“天下—大一統—大同”理念體系,或是中長期國際形勢演變,或是很具體的“雙層貨幣”理論等,都是前人沒有選擇過的角度。二是研究領域創新。本書開辟了新的重要研究領域,如世界社會論、全球社會結構、全球社會主義前景等。由于屬于基礎理論范疇,其創新自然地涵蓋廣泛的領域。三是研究素材創新。作者旁征博引,運用了許多前人未運用過的素材,如錢學森后半生的論文、書信、談話,或者雖然前人有所涉及,但運用方向不同的素材,如全球公司、新商人法、“天下”理念、歐洲一體化進程等。四是研究方法創新。如歷史分析與比較研究相結合、理論研究與政策研究相結合、情報分析與形勢分析相結合,以及多學科交叉、綜合協同的研究方法。五是研究結果創新。提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和理論,如對共產主義理想的新觀點、對“歷史五段論”的新劃分;又如已被驗證的英國脫歐、特朗普勝選等重大事件。這些成果沒有一個是人云亦云的。錢學森曾經指出,“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應該說,本書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第四,富有戰略遠見。
(1)把世界作為一個戰略系統工程來研究。按照錢學森“世界系統工程”思想,想要“科學地改造世界”,根本前提是提出科學的總目標,明確所處的歷史階段,正確判斷所處時代的性質與特征,認識整個世界的基本結構與矛盾,進而提出實現總體目標的基本路線、基本途徑和基本方式。本書重點對社會主義事業的最高目標——共產主義進行了重新認識,將之擴展為“世界大同+共產主義”,從全球趨勢角度,賦予這一重大問題新的豐富內涵。這使最高社會理想作為國家戰略總目標,在理論上展現出時代性、現實性、可預測性,讓人看到了希望。
(2)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戰略分析框架。如果說世界歷史要勾畫的是長卷的江山萬里圖,那么繪制這幅圖景的基礎理論與戰略研究,所需要的不僅是內容、細節上的完備,更是結構、布局上的有機整體。本書通過對“世界社會”的時代性質、發展階段、基本途徑與演變方式的分析,通過對歷史上世界帝國、國際金融危機、單一世界貨幣、美國國家戰略、全球資本勢力等多角度的觀察,提出并嘗試回答“什么是共產主義”、“為什么是共產主義”以及“怎樣實現共產主義”。作者從大戰略的視域來理解人類社會的現狀與未來,以一種普通民眾都能夠看見的方式,比較清晰地描繪出世界與中國的長期圖景。
(3)為黨和國家中長期規劃提供新視域。今年將召開黨的十九大。今后五年,按照中央“三步走”戰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也就是第一個百年目標將實現。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未來,如何進行總體設計,如何從更高的站位、更全面的視域、更長遠的眼光進行思考謀劃,本書提供了前瞻性參考。一是為科學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提供新的理論依據。每次黨代會都對形勢作出重要判斷。如黨的十六大判斷是“21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七大判斷是“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十八大判斷是“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些形勢研判為制定大政方針提供了基本依據。本書對這些基本問題之下更基礎、更深層次的問題作出了再認識、再判斷,其新理解、新認識,無疑將有助于準確研判形勢。二是為長遠戰略設計提出戰略方向。本書始終把“世界大同+共產主義”作為核心主題,將視線投放到50年后的全球格局中進行預判。在這個過程中,盡力廓清歷史趨勢,基于現實合理想象,并把推進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頂層戰略設計作為促成天下形勢之變的關鍵。這種前瞻思考世界大勢、前瞻思考文明走向、前瞻思考民族復興以及前瞻思考重大戰略問題的思想活動,我想最終可能會帶來一種跨越式的、非線性發展的新思路。
最后,我覺得本書可貴之處還在于,除了前述探索創新,還是一種試圖體現人類主觀意志對未來施以影響的努力。在中華民族實現和維護大一統的歷史上,從歷史哲學的高度論證“天下歸一”的合理性,明確指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公開統一的戰略目標,取得道義和政治上的優勢,爭取各方擁護支持,在歷代統一大業實施者身上具有共性。就全球而言,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威爾遜“十四點計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聯合國建立,每到世界性亂局之后,全球層面上便會呈現一種創造永久和平秩序的共同意愿。但迄今為止,民族國家林立、全球兩極分化帶來的種族仇恨與文明沖突,貧窮、饑餓、疾病以及血腥的暴力、殺戮仍然在人類世界中延綿彌漫。要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要長久地鞏固和維護我國國家與民眾利益,終將有賴于世界各國共同建立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的全球新秩序。
這個全球新秩序,顯然不是1%對99%的新型全球資本帝國。我們希望它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開放、包容、公正、民主,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全球社會主義大同新世界。作者為此作了戰略性前瞻和基于理性分析的預測。按其觀點,百年之內,21世紀下半葉,世界將能看到“大同”的曙光。對此,我抱以樂觀的態度和期待。
我贊成“世界大同與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相類似,長期以來,之所以大多數人將之視為一個遠景、一個遙遠的未來……實際上是與不能想象和不能確定其未來的實現方式、具體形式和實現途徑有直接關系”這個觀點。試想,如果“世界大同共產主義”被定義清楚、解釋清楚,人類發展的歷史階段,每個階段的社會性質、基本矛盾、發展途徑和演進方式被闡釋、刻畫清楚,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與人類創造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夠獲得統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更高級的共產主義將不再是想象與期待。通過共同努力、共同奮斗,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就一定能夠實現。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同時,“歷史是勇敢者的創造”。我深信,人類一定會走向世界大同,人類已經在走向世界大同。
2017年3月
作者簡介:李曦恒,1973年生于云南。原中國國際戰略與政策評估中心首席戰略顧問,北京理工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原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原特邀研究員,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原學術咨詢委員。另著有《國家戰略》(第一卷)、《證入生命的永恒》(即出)。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