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孫翠蘭:馬克思主義語境中的全球化理論
點擊:  作者:孫翠蘭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0-06-12 08:29:24

 

1.webp (3).jpg
【摘 要】全球化的實踐在100多年前已初露端倪 ,全球化的基本理論也在100多年前由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做了最初的闡述。當今的全球化,是100多年前全球化端倪的繼續和發展。對當今的全球化,也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解讀它,才能以清醒的頭腦投身于其中,并為爭取實現以全人類利益為宗旨的全世界人民的全球化而斗爭……

 

筆者認為,150多年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共產黨宣言》中已對現今全球化的端倪做了精辟的闡述。此后,在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列寧對全球化實踐做了理論揭示,這些構成了對當今全球化理論闡述的先聲。盡管這些理論已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成為過去,但他們在闡述最初理論時所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社會歷史的變遷而失去其應有的效力,對于我們詮釋當今全球化問題仍然是大有裨益的。


直到目前為止,在諸多的有關“全球化”的解釋中,較被普遍接受的是“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流動,以此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最優配置”;而其中較具權威性的,是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全球化”所下的定義,即“跨國商品、服務、貿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通過廣泛地傳播,而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實際上,以上兩種解釋注重描述的均是當今全球化的一些表象,而其中的某些表象,不是現今才出現的,早在100多年前,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確立的初期,它們就已經存在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迅速地發展、鞏固和加強了。它們是當今全球化的端倪,而最早對其進行描述和揭示的是克思主義的創始人。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早在154年前公諸于世的《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中,就曾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對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拓展世界市場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描述。他們寫道,在封建社會中成長起來的新興資產階級,不僅沖破了行會和地區的限制,并且借助于“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找到了適合資產階級發展的“新的活動場所”——世界市場,從而作為“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起來。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的廣泛運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一次產業革命,更為資產階級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得多的活動空間。他們利用大機器工業所生產的價格低廉的商品和便利的交通,作為“摧毀一切萬里長城”的“重炮”,打開了一個個落后弱小民族和國家的大門,并從這些國家運走價錢便宜的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料。落后和弱小的民族和國家,不僅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而且成了他們可靠的工業原料供應地。于是,資本家“奔走于全球各地”,他們“到處創業,到處落戶,到處建立聯系”。他們加工的“已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 ;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國際性的了。從而使世界市場的發展在廣度和深度上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并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和資產階級生存和繼續發展的越來越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舞臺。同時,世界市場的建立,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這種發展反過來又促使工業生產的更高程度的發展。

資產階級之所以如此地尋求世界市場的發展,其原因大體是 :( 1 )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推動力。正如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宣言》中指出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在客觀上要求有更廣闊的活動空間 ;( 2 )資本家為追逐更多的利潤的內在沖動所驅使。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目的時曾這樣揭示 :“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絕對規律。”為此,資本家們要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賺錢的機會。( 3 )這種內在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時期作為外在的競爭的強制力,迫使每一個資本家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求有利的發展場所。

這就是自產業革命以后資本主義在自由競爭階段的以商品輸出為主要特征的當今全球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此后,19世紀70年代電磁學的發展和由此引起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又將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的程度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而當今全球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正是在資本主義步入壟斷階段后出現的。

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對壟斷階段的特征和實質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和高度的概括。列寧指出 :資本主義生產引起生產的高度集中,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在壟斷的基礎上,金融寡頭為了攫取高額壟斷利潤和在殘酷的競爭中使自己變得“鞏固無比”,加強了同世界市場的聯系,其重要的手段就是資本輸出。

據有關資料,到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英國的資本輸出額已高達40億英鎊。在當時,40億英鎊相當于英國國民財富的 1/4,等于所有其他帝國主義國家資本輸出的總和 ;同時,經濟實力比英國遜一籌的法國的資本輸出,在 1869-1914年的45年間里,很快增加了5倍之多;后起的德國也不甘落后,到1913年,其資本輸出已達到220-240億馬克 ;就是當時還不太強大的美國,到 1914年其資本輸出也已達到35億美元。其數額雖不大,但就其增長速度來講,在以上列舉的所有帝國主義國家中卻首屈一指。

帝國主義國家對資本輸出如此熱衷,其目的除了資本輸出可以解決它工業生產中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給地兩個關鍵環節問題以外,還有通過資本輸出可以達到控制輸入國經濟命脈乃至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權力。從這一層面上考慮,與商品輸出時代不同的資本輸出,更明確地表明了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進一步緊密和壟斷資產階級對整個世界統治的進一步深化。

正因為資本輸出的上述利益,從19世紀末以來,帝國主義競相爭奪世界上有利的投資場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列強瓜分世界領土的熱潮。到20世紀初,世界領土已經被“分割完畢”。

但這并不表明不能重新分割。壟斷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促使金融寡頭掀起愈演愈烈的重新分割世界領土的斗爭,兩次世界大戰就是這個規律所致。

此后,在20世紀40-50年代,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現和利用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被西方學者譽為以生物遺傳工程、激光、新能源和新材料為標志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將資本主義的國際化推進到它的第三個發展階段。

如果說,在資本主義國際化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商品要素的國際流動、第二階段主要是資本要素的國際流動的話,那么,在當今的這個第三階段中,則以包括了商品、資本、原料、信息、科技、知識、人才等要素在內的綜合生產要素的國際性流動。這種綜合要素的國際性流動表明,出現了以科技革命推動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發展的更高階段。在這種生產高度社會化發展的國際大環境中,一方面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生產、居民的消費、民族的興亡、國家的安危都不可避免地與此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則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的發展,在全世界編織著它們試圖稱霸全球的網。

綜上所述,當今的全球化,實際上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商品要素和壟斷時期資本要素的國際性流動的繼續和發展。因此,它一方面表明了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一種客觀必然趨勢;另一方面,它又揭示了資本主義國家和資產階級、金融寡頭利用科技發展的力量,“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所以,當今的全球化還未擺脫壟斷資本主義及其國家對它的控制,它實質上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和意識形態的全球化過程,是資本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全球化。


既然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全球化過程,那么,不言而喻,它同時又是全世界貧窮弱小國家受欺壓、受剝削的歷史過程。

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商品輸出,曾給被輸入國民族經濟的正常發展以毀滅性的打擊。當時,最強盛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就曾對其殖民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商品輸出。以其最早的殖民地印度為例,就曾被輸入大量的棉紡織品、玻璃、紙張、鐵器、陶器等商品。這樣大量的商品輸入,使印度從事這些行業的工人因失去生活來源饑餓而死的不計其數。

這種狀況到了帝國主義時期則更加嚴重。壟斷資產階級和金融寡頭們以資本輸出為強有力的手段到處辦工廠、建商店、設銀行、修鐵路,甚至通過派駐軍隊等方式控制經濟命脈、壟斷政治和軍事權力,把世界上的弱小國家一個個地變成他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從而,他們不僅“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而且還要從一條牛身上剝下兩張皮來,像吸血鬼一樣吮吸著全世界人民的血膏。

二戰以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不斷興起的新形勢下,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改變策略,打著“援助”的旗號,繼續利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妄圖達到稱霸全世界的目的。不僅如此,帝國主義國家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所提供的手段,竭力控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阻止其強大 ;干涉其內政,不斷地挑起地區沖突和局部戰爭;掠奪其資源和財富,剝削其廣大人民,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弱小民族在享受現代高科技的同時也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發達國家還積極地策劃以北美自由貿易區為核心,往南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往東建立大西洋自由貿易區,往西建立亞太經合組織的地區發展戰略等方式,防止發展中國家聯合與發展,阻止地區經濟集團的建立。【1】

特別是在當今,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其百余年發展積累起來的在各個領域的優勢和雄厚基礎,成為經濟全球化“游戲規則”的制定者、解釋者和裁決者。他們借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及數目眾多的跨國公司,繼續強化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迫使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得不承擔全面開放的義務,但同時卻不讓它們享受對等的權利,從而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弱小民族的國度中始終充滿著失業、收入下降、產業外流、發展基金匱乏、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金融危機、技術水平落后等問題,并使它們的國家和地區成為新形勢下壟斷資本和金融寡頭攫取高額利潤的最好投資場所,剩余產品的傾銷地,陳舊設備的吸納地,轉移污染和處理其工業、生活廢棄物的垃圾站。總之,當今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化,使南北矛盾更加突出,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據有關研究資料,近50年來,全球生產的物質財富,按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增長 6倍,但僅占世界人口 20%的少數富國與大批貧窮國家,所占有的社會財富的比例,卻從1960年的30∶1擴大到1997年的74∶1。聯合國《2000年發展報告》曾指出,當今世界3個最大的億萬富豪所占有的財富,比48個最貧窮國家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還要多。【2】

由此可見,近一個半世紀的資產階級全球化的發展歷史,其實質是“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而今則是使全世界從屬于美國,并永遠受其剝削和奴役。


全球化的發展過程自始至終展現了它的兩重性。這種兩重性集中體現了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這一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因此,盡管當今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搞得如此轟轟烈烈,但就資本主義和其制度本身的性質來講,并沒有因全球化普遍性的增強而有所改變,更沒有因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而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得到解決。相反,卻使這一矛盾不斷地深化,使社會主義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地區日益團結和強盛,而這始終是致壟斷資產階級于死地的不可低估的力量,他們會使這一矛盾得到解決,因為他們是先進社會生產力的代表,是世界未來發展的決定力量。因此,可以預見,當今的全球化,只不過是為以社會主義與發展中國家為主宰的未來的全球化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它終將被以全世界人民為主導的全球化所取代。

然而,需要正視的問題是,未來的、屬于全世界人民的全球化不是等來的,而是爭取來的。所以,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面對當今全球化應采取的態度是 :順應和斗爭

首先,順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既然全球化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下的生產社會化的客觀必然趨勢,毫無疑問,所謂順應,就是融入這一發展中。因為在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這種程度所形成的國際環境中,民族的片面性、局限性、閉關鎖國的發展模式或試圖獨立于全球化之外尋求發展等企圖,均已成為不可能。各國必須設法融入這一潮流,順應這一客觀發展趨勢,從順應中得到發展。

其次,與超級大國的圖謀作斗爭。與超級大國的圖謀作斗爭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實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設方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立國之本,強國之道。在融入全球化過程時,各國更應以此為總方針。只有堅持這一總方針,社會主義國家才能不斷強大,發展中國家及弱小民族才能逐漸擺脫百余年來由帝國主義套在其脖頸上的枷鎖,從而走富民興國之路。具體地講就是,社會主義國家要謹慎地搞好改革開放,發展中國家在引進外資、技術方面要適度。

2.加強國際間團結。反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宰全球化的圖謀,必須依靠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合力。為此,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應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異的前提和基礎上,結成廣泛的國際反霸權統一戰線,在政治、經濟、外交等一切方面,充分利用一切手段和機會與霸權主義相抗爭,逐步地摧毀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爭取盡快建立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人民利益為主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3.積極組織和發展地區經濟集團。地區經濟集團化實際上表明了生產社會化程度的加深。從這一視角出發,地區經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抗衡和補充。筆者認為,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地區經濟集團化,一方面符合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作為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壟斷資本主義全球化相抗衡的力量,并以此為基地逐漸地將各地區集團聯結在一起,發展成為以追求全世界廣大人民利益為目標的全人類的全球化。

4.抑制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侵蝕。意識形態源于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它的反作用力相當大。西方霸權主義者在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政治、軍事滲透與干涉的同時,也把它們的思想意識帶了進去,并給這些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應自覺地抵制這一侵蝕,采取有力的措施將其置于國門之外。
 
參考文獻:
【1】葉衛平.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4):20.
【2】李崇富.經濟全球化與勞動階級的解放〔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4):28
 
引證文獻:
· [1] 焦貝貝.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語境研究[D].山西大學,2013.

(作者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刊于《社會科學輯刊》,作者授權編發)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