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前傳,691任務燈塔一號,中國第一顆導航衛星如何胎死腹中?
最近,“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是一件標志性的大事,其性能堪比美國GPS。實際上,GPS并非首創,“北斗”也不是我國第一個衛星導航系統,在它之前,我國還有一個“燈塔一號”衛星導航系統,被稱為691工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的故事。
原來北斗并非我們第一顆導航衛星
“燈塔一號”衛星導航系統的起步并不比美國GPS晚,1965年1月8日,錢學森就向國防科委提交了《研制衛星打算》的報告,建議早日制定我國人造衛星,包括導航衛星的研究規劃,并列入國家任務。其中對導航衛星的要求非常具體,比如“由衛星上發出無線電信標,艦艇可以利用信標的多普勒頻移來測量自己的位置,是艦艇發射彈道式導彈必須的措施,可以將位置誤差降到160米”。而美國最早的“子午儀”衛星導航系統,定位精度約100米。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艦艇發射彈道式導彈”,其實就是當時正準備研制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燈塔一號”衛星導航系統直接關系到潛射彈道導彈的命中精度,并且要求滿足水下導航的需要,這比現在的GPS和北斗都要先進。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增加了“燈塔一號”的研制難度,最終在1969年1月6日到2月5日的論證會議上,取消了這一不切實際的技術指標,優先發展水面衛星導航系統。
燈塔一號還要給核潛艇和潛射導彈導航
當然,“燈塔一號”也非常注重在民用市場上的應用,比如飛機、船舶、車輛導航,海洋工程、精密測繪、空海資源調查、智能車輛導航與列車監控、地震監測、科學研究、森林防火與滅火、農業網格種植及其施肥、噴撒農藥等等。現在我們聽到這些概念覺得很普通,但是要知道,“燈塔一號”衛星可比GPS早幾十年提出的這樣的應用,可謂非常超前。
燈塔一號提出的民用概念比GPS早多了
“燈塔一號”采用了1969年我國剛剛研制成功的殼式疊瓦太陽電池陣,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而在定位方面,它使用了長12米的可伸縮式重力梯度桿,頂端一個天平動阻尼器,對地精度5到7度,能始終指向地球,這類似美國“子午儀”衛星定位方式,運行在極軌軌道上,由4到5顆衛星就能組成全球導航網絡。
4到5顆燈塔一號衛星就能進行全球導航
而真正推動“燈塔一號”衛星導航系統發展的,是1968年的“718”遠洋測量船總體方案論證工作,因為“測量船與導航衛星、通信衛星和載人飛船關系密切”,所以“燈塔一號”的研制進入快車道,1972年3月4日,“燈塔一號”經批準后正式啟動,導航衛星轉入工程研制階段,1973年,“燈塔一號”列入國家計劃。
1968年,燈塔一號的研制進入快車道
而到了1977年4月,“燈塔一號”初樣衛星達到了設計要求,完成結構模型、熱控模型、電性模型。9月,進入衛星正樣研制階段。到1980年6月前,“燈塔一號”衛星設備研制的各單位完均按進度完成研制工作,制造出星上正樣產品4套,經過驗收全部合格,也就是說“燈塔一號”距離發射已經很近了。
然而到了1980年12月31日,國防科委突然通知,為了進一步貫國民經濟徹調整方針和研制急用、實用衛星的原則,“燈塔一號”衛星研制任務撤銷,衛星完成環境試驗后封存,將衛星資料歸檔。至此,歷時12年的中國第一顆導航衛星研制工作終止,“燈塔一號”的命運與運10何其相似。
“燈塔一號”的命運與運10何其相似
沒有了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中國每年不得不花費大量的資金,從國外引起衛星導航系統定位設備,花費比研制“燈塔一號”的成本多得多,其中1978年到1984年,僅這一項就耗資1725萬美元,導航衛星不急需的謊言不攻自破。
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而在此后的我軍演習中,多次發生GPS信號被關閉,甚至被誤導的情況,促使我國下定決心,兩條腿走路,重新研制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在加入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被排擠之后,所幸我們的三代“北斗”系統最終成功了,實現了“燈塔一號”的夢想,但是錢學森設想的水下導航衛星,還需我們繼續努力。
北斗衛星還需繼續努力
【來源:黑貓機長】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