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最容易觸動民眾情緒就是我們記憶里的“年味兒”看著車站那些返鄉旅客匆匆的腳步,那些被掛起的彩燈和紅燈籠,那些重新被提起的各種年俗印記,其中有一個話題最近幾年總被提起:我們的“年味兒”為什么越來越淡?它去哪兒了?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年味兒”也一直在不斷變化。年俗的形式在變,但其內在的意涵仍在。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來臨,我們放下過去,短暫休憩,家人團聚,許愿祈福,奔向新的征程,這就是新年的意義,不必苛責形式。在我看來,“年味兒”就藏在我們逝去的童年記憶里,在我們與家人團聚的年夜飯里,在“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守歲儀式里。
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現在吃穿不愁,什么都有,為什么感覺沒什么年味兒。其實,如果仔細審思,我們在談論“年味兒”變淡的時候,其實是在談論小時候留在記憶深處的年的美好記憶,那是有新衣服穿,有美食吃,有壓歲錢拿,有爺爺奶奶呵護,有兄弟姐妹相伴,有春晚看的日子。父母為了我們的“年味兒”,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和各種壓力,而我們小孩兒只管開心就行了。所以,真正的“年味兒”就留在了過去的歲月里。現在,我們長大了,需要為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操勞年味的時候,發現過年很有壓力,也沒有小時候那么期待了,是再也正常不過的心情了。但是,想想孩子將來的年味記憶,我們依然會掛燈籠,帶孩子去逛廟會。
其實,真正的“年味兒”是什么,就是與父母待在一起,認認真真地吃一頓年夜飯,不在乎是否豐盛,有多高檔,而是一家人在一起的簡單溫馨,這也是新年最大的意義吧。在現代社會,年節就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時空,在其中,我們有了停下疲憊腳步的正當理由,與父母聊聊家常,與親朋好友走動走動,感受家的溫暖與年節里的人情味兒。這時候,一年的疲憊與辛酸就會慢慢得到紓解撫慰,也許我們會換種姿態迎接新的挑戰。大家期待的就是這種真情實感的年味兒,至于放不放鞭炮等等,不過是民俗海洋里浮沉的小浪花。所以,一些新的團聚方式,如老人進城與兒女過節,與家人一起旅游,就地過年網絡在線團聚等等,都是回歸真正的“年味兒”的新民俗,一些過時的觀念和年俗,就讓它變淡吧。
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年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是民族智慧、價值和思想的濃縮,表達著對美好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追求與向往,通過一系列民俗儀式傳承我們的新年。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在這一刻發個朋友圈,立個flag,或者默默許個愿,這就是年的意義:我們放下了過去,并期許一個美好的未來。
“年味兒”一直都在,它不只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里,也不只在繁復的年俗里,它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文化基因里,印在我們的歲月記憶里,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作者:尹娟 單位:薛官屯鄉政府;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