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問卷調查是為了掌握真實的情況,調查結果怎能粘貼復制?“最近一周,為了自殺,你的準備行動完成得怎么樣?”近日,有家長向新黃河客戶端爆料,稱上海長寧區有中小學生做調查問卷,其中有大量內容與自殺相關。新黃河記者致電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第五小學核實,一位老師表示,關于此事正在等待教育局的最終解釋和跟進措施。
教育部對政協《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進行了答復,其中明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不可否認,關愛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開展抑郁癥篩查,正是為了貫徹教育部要求,下發調查問卷搜集信息也是最基礎的一步,學校的初衷是好的,但問題卻出在調查問卷的設置上。在長寧區多所中小學下發給學生的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到,120多道題目中有近40道與自殺相關,其中不乏具體的自殺步驟。“希望外力結束自己生命”“著手寫自殺遺言”這些乍一看十分驚人的字眼,令不少家長大呼“黑暗”,認為其誘導性過強。
據記者調查顯示,調查問卷中的58-95題,一字不改地來源于《Beck自殺意念量表》。這一量表本身是國外學者編寫的自殺意念測量工具,也明確適用范圍為13歲以上人群。此類心理學常用量表的用詞或許會令人一驚,但本身并無“原罪”,其問題設置和提問方式有著固有的科學性,能夠方便醫患雙方對病人心理狀態進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但將問題“移花接木”至中小學生的心理調查問卷中,則顯得既不合理,也不夠科學,存在諸多隱患,甚至最終目的會事與愿違。在一份網傳家委會致學校的建議書中就有家長提到,“部分孩子對自殺興趣不減反增”。
對青少年進行預防抑郁癥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如何推進青少年心理健康保護,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工作,是擺在學校、家庭及社會面前的一道新考題。要讓“沉默的殺手”遠離孩子們,學校既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如此“復制粘貼”,弄巧成拙陷入形式主義的“怪圈”。
一份不貼合學生實際狀況的問卷,得出的數據與結論難具有實質性意義和指導價值,而一份流于形式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檔案,最終也只會浪費人力與物力。
作者:尹娟 單位:薛官屯鄉政府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