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王巍:勾勒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圖景
點擊:  作者:王巍    來源:原載《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22-07-03 08:26:13

 

1.jpg 

【航拍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以良渚神人獸面紋玉琮為原型種植的稻田畫。章勇濤攝(人民圖片)】

 

勾勒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圖景

——簡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與意義


【編者按】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本報特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研究員王巍撰文,闡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與意義。

2.jpg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嵌綠松石銅牌飾。動脈影攝】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延綿至今未曾中斷,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中華文明是中國歷史研究、也是世界文明研究的重要課題。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品質和價值觀。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彰顯中華文明的成就和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對于增強民族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中華文明探源的關鍵問題

 

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范圍十分廣泛,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一是中華文明是何時形成的?有多久的歷史?中華五千年文明是歷史真實,還是只是個傳說?

 

二是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和發展的?為何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導致這一過程的原因和機制是什么?

 

三是中華文明從多地起源到中原王朝引領的一體化是如何形成的?為何會形成這樣的格局?

 

四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道路和機制有何特點?為何會形成這些特點?

 

五是中華文明在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與其他文明是否發生過聯系?這些聯系對文明的發展發揮了何種作用?

 

六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哪些貢獻?

 

由于缺乏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時期的文獻記載,回答這些問題只能依靠考古學獲取的第一手資料。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背景、原因、機制等,還涉及環境、經濟、資源、信仰等方面,需要以考古學為基礎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為此,2002年春,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以下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立項,2004年正式啟動。該項目作為國家“十五”到“十四五”重大科研項目,秉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理念,共有20多個學科、數十個單位的40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20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圍繞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間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4處都邑性遺址,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等其他中心性遺址,實施重點發掘,并對這些遺址周邊的聚落群開展大規模考古調查。通過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和多學科綜合研究,確證了中華文明具有五千多年歷史這一事實,取得了顯著成果。

 

判斷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

 

文明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國際學術界曾依據兩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術和城市”為文明社會的標準,稱之為“文明三要素”。如果依據這樣的標準,中華文明只有3300年的歷史。

 

通過對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可知,世界幾大原生文明并非都符合這“三要素”,如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沒有冶金術,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章上的圖案也未被認可為文字。隨著世界各地考古發現和研究取得的進展,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世界各地可以有符合自己古代社會發展特色的文明形成標準。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沖破了文明“三要素”桎梏。研究團隊根據良渚、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都邑性遺址實際材料,兼顧其他古老文明的特點,提出了判斷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一是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三是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

 

上述文明標準也適合其他原生文明。不同文明雖然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各有特色,但在出現王權和國家這一制度文明方面是共同的,只是各地彰顯王權的方式和國家形態各不相同。在中國,彰顯方式如精美的玉禮器、青銅禮器、規模巨大的土木宮殿、模仿地上建筑的墓葬等;在兩河流域和古埃及,則用黃金、寶石、宏偉的石砌神廟、金字塔和大型墓室來表現。

 

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明確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過程,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

 

研究發現,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后,中國各區域農業發展,人口增加,區域中心逐步發展為規模宏大的都邑。制作玉器、綠松石器、精致陶器、漆器等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手工業專業化,并為權貴階層控制。各地區都出現了脫離勞動、專門管理社會事務的階層,社會出現嚴重的貧富貴賤分化,形成了不同的階級,出現了掌握軍事與宗教權力的王,以及由王控制、依靠社會規范和暴力進行管理的政體——早期國家。都邑內有王居住的宮殿等高級建筑、埋葬王和權貴階層的高等級墓葬,彰顯權貴階層身份的禮器和禮制。同時還出現了奴役現象,一部分人為貴族殉葬或被用于宮殿奠基。

 

浙江余杭良渚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四大中心性遺址之一。在這里發現了修建于距今約5000年前、面積達300萬平方米的內城和630萬平方米的外城(分別相當于4個和8個北京故宮的面積),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邑。此外,在古城以北還發現了為防止洪水而修建的長10余公里的高壩和低壩,這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調節系統。修建古城和巨型水壩,假設動員1萬人也需要數十年,這反映出良渚王權組織開展大規模公共建設的能力。這些發現表明,良渚當時已經出現了階級、王權和國家,進入文明社會。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入選理由就是,它展示了一個以發達的稻作農業為基礎,存在明顯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區域性早期國家形態。這標志著我們提出的判斷進入文明社會的標準以及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世界公認。

 

距今約4300—4100年,相當于古史傳說的堯舜禹為聯盟首領的時期。這一時期,長江中下游的區域文明相對衰落,中原地區持續崛起,在匯聚吸收各地先進文化因素基礎上,其政治、經濟、文化持續發展,為進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礎。夏王朝建立后,形成了擇中建都、擇中立宮、中軸線理念、青銅禮器和玉禮器等一整套禮儀制度,對包括三星堆在內的周圍廣大地區產生了強烈輻射,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王朝氣象”。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各地的史前文化都作出了貢獻,揭示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過程,對于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交流互鑒促進中華文明形成

 

中華文明的形成和長盛不衰,與各區域文明之間、與外部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密不可分。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通過DNA檢測等技術得知,距今5000-4500年,原產于西亞的小麥、黃牛、綿羊和冶金術傳入中國西北地區,大約在4300年前被中原地區吸收,成為中原文明的組成部分。西亞冶金術與中原地區的1000度高溫冶煉的技術結合后,出現了陶范鑄造法,最終發展為夏商周時期高度發達、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青銅容器鑄造技術。

 

在吸收的同時,中華文明的發明創造也為人類文明作出了突出貢獻。比如,北方史前先民們發明的粟作農耕技術,在距今6500年后陸續向南傳播,經中國福建、臺灣傳播到東南亞。水稻種植技術在稍晚的時候,同樣經由閩浙兩省向東傳至臺灣省,進而廣泛傳至太平洋的西南地區。隨著農業的傳播,東南亞與海島地區的人口增長,客觀上帶來了南島語族人向太平洋地區的擴張。農耕技術與絲織品生產技術,也從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傳播,又從歐亞草原傳播至西亞和歐洲。

 

除農作物物種和栽培技術外,夏商周文明的青銅容器鑄造技術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傳播,催生了東北亞地區的青銅時代。反映中華文明禮制的牙璋、玉璧等,在夏商時期經西南的三星堆-金沙和華南地區流傳到東南亞。

 

拓展探源工程的時空范圍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為中華民族尋根溯源的重大研究項目。未來,我們要更加堅定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下大力氣密切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拓寬研究的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在時間維度上,向前再探3000年,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步階段,即距今約8000年左右,中國農業的初步發展、精神文化和社會變化等。在空間維度上,打算把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的遺址都納入探源工程中,研究這些區域融入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歷史格局的原因、背景和過程,進一步深化研究中華文明從多元起源到一體化的進程以及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并對下一步探源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以更加昂揚的奮斗姿態,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更加努力地開展研究,更加全面地展示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豐富內涵、燦爛成就和絢麗風采,更加深刻、準確地闡釋中華文明的發展道路、特點以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為增強民族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年6月21日第7版)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