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王巍:中華文明的形成
點擊:  作者:王巍    來源: 光明講壇  發布時間:2016-10-14 10:56:55

 

        大量考古成果表明,漢代正式開通的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早在數千年前已經開始。這條路線不僅是絲綢之路,還是粟黍西傳之路、小麥東傳之路、冶金術東傳之路,是文化交流的經典路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一定會使交流的雙方都從中獲益,給自身的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帶來活力。”

在首屆敦煌文博會開幕前夕,以黃河上游文化為主線,探討中國文明起源和史前絲綢之路等重大課題,具有重要意義。

玉器的早期傳播

以玉為美,以玉為貴,將玉比德,崇尚玉是中國文明的特點之一。最初是以玉為美。在中國古代人的觀念中,玉就是石中美者。最初是選擇具有特殊色澤或質感的石頭作為裝飾。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出現了貴賤和貧富的分化,權貴階層把自己掌握的這些珍貴的玉石器作為等級的象征,這就是以玉為貴。后來把玉和祥瑞、和德性相聯系,這就是將玉比德。

最早以玉為美的時期,可以追溯到距今約8000年前的史前時期。最主要的是玉玦和玉墜飾。什么是玉玦呢?就是玉耳環。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玉耳環距今8000年,在內蒙古赤峰一帶被發現。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興隆洼遺址在赤峰被發掘,村落被寬兩米,周長500多米的橢圓形圍溝環繞,里面上百座房子分成幾排,每個房子規模有大有小,但是排列的很整齊,其中少數房屋的地面之下發現有墓葬,部分墓葬的墓主人佩戴者玉耳環。出土的玉耳環直徑最大6厘米,一般是3厘米左右比較多。其中玉玦里的玦王很精美,8000年前制作的相當精致。這里的玉器除了耳環之外,再就是吊墜,吊在胸前的,這是一套的組合。有大有小,有不同的形式,除了扁的還有高一點的。基本上都是一對耳環帶一個吊墜,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能戴,只有少量人可以,8000年前就開始出現了社會分化的跡象。

史前時期的玉玦除了東北地區赤峰這一帶之外,20世紀70年代浙江河姆渡遺址就出土了玉玦,它在浙江的北部余姚,靠近寧波,遺址距今約7000年前。

經過對玉玦的觀察,可以看出,玉玦是先制成一個玉環,然后再用細繩蘸水加上解玉砂在玉器表面反復磨,磨出一個豁口。具體的有兩種方法。在日本早年出土的耳環、玉玦,一種是繩子從里往外磨出來,外側是寬的;還有一種,從外往里磨。我們發現在興隆洼遺址當中,玉玦的開口方法有兩種,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玉玦也同樣兩種方法。表明在這個時候這兩種方法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同時被采用。

小米起源自我國

如果沒有比較發達的農業,沒有人口顯著地增加并聚集成為城市,那么,農業文明就無從談起。我們發現,在中國北方,小米是中國北方地區文明起緣的重要基礎。世界農業有幾個起源中心,中國是其中之一,除此以外,還有西亞的小麥、非洲的高粱、美洲的玉米等。

中國北方地區史前時期的主要農作物是粟和黍,南方地區(長江流域)是稻作農業。這是現在的粟和黍,所謂粟和黍就是谷子和糜子,都是小米,谷子是一般的小米,黍是黏的小米。

在世界范圍內,歐洲、西亞其實也有小米,黍曾被認為最早是在7000年前的西亞地區起源的。但在2003年,我們在內蒙古赤峰發掘的興隆溝遺址,發現了8000年前小米,包括粟和黍。到底哪兒是小米的原產地呢?中國和西亞歐洲的粟和黍究竟是兩個不同中心,具有各自的起源,還是只有一個起源地?這個問題只靠我們考古學家是解決不了的。于是,中外頂級的植物考古專家合作,用科學的辦法對中廣核西亞、歐洲的小米進行多種分析手段研究。

現在比較確鑿的是,我國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美國、加拿大、日本、中國等國的高精度測年儀器對興隆洼遺址中浮選出來的碳化的黍進行測年,結果都是距今7600多年。

總之,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雙重顯示小米起源于中國的北方,無論是粟和黍都是這樣,小米栽培被發明以后從中國的北方向外傳播。考古證據表明,尤其是DNA研究表明,至遲在距今4500年前,黍已經傳播到了中亞地區并繼續向西傳播,大約3500年前已經到達了東歐地區。另外一個品種不黏的小米——粟在距今4000年前向南傳到東南亞和南亞地區,但是在那邊沒有發現黏的黍,可見各地對外來因素的接受、吸收也是有選擇的。

小麥自西亞經河西走廊傳入中國?

小麥起源于西亞,大約產生與距今9000年前,7000年到6000年前小麥傳播到伊朗高原北部,它與當地粗山羊草雜交形成六倍體的普通小麥。小麥是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等古代文明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

通過現在對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小麥本身進行測年,可以推測小麥傳入中國北方地區的年代不早于距今5000年。傳入的路線,基本上是通過西亞經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內地。一般來說中亞是小麥傳入中國的中介站,河西走廊應該是小麥主要的傳入路線。但是,黃河下游山東膠州地區的小麥測年后發現有一粒是4500年前的,早于河西走廊發現的小麥。這是測年的誤差導致的,還是小麥另有傳入路線?這兩種可能性都有。我認為小麥是通過河西走廊傳入,但也有專家認為北邊還有一條,這是所謂的歐亞草原的大通道。

冶金術自西亞經甘肅傳入

絕大多數中國學者基本上認為冶金術來自西亞。冶銅術出現在西亞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000年,我國最早有5000年。迄今我國境內出土最早的銅器是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還有錐子等器物,它們基本上都是出土在甘肅河西走廊這一帶。

西城驛銅器的材質二期以紅銅為主,三期以合金為主,合金技術日益成熟。這個遺址提供了大約距今4000年到4200年之間的冶銅技術的情況。從礦料來源來看,河西地區北為天山——北山成礦省,南為祁連成礦省,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礦源可能就在河西走廊地區。

從西城驛發掘及調查情況來看,河西走廊發現冶金遺存的遺址間看不出生活資料或礦物資料的供求關系;各遺址在聚落內獨立完成冶煉、合金配比、器物生產等;比中原地區夏代的制作銅器的產業鏈簡單,比遼西地區紅山文明的產業向略微復雜;可能與社會復雜程度相關。

這個遺址的發掘的重要意義就是對中國早期冶金起源及相關問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源,特別是為早期東西文化交流,尤其是冶金術的傳入情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簡單總結來說,銅制品可能在距今5000年左右,已經進入到河西走廊,冶銅技術最晚在距今4500年前已經傳入甘肅地區,然后繼續向東傳入黃河中游地區。

歷史的時間進程

大約在距今一萬年前,生活在中國北方地區的史前先民開始了粟、黍的栽培。距今8000年前,粟作農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距今50004500年前,原產于西亞地區的大麥和小麥傳入中國。與此同時,原產于西亞地區的黃牛和綿羊也通過河西走廊傳入中國。同樣是在距今50004500年前后,發明于西亞地區的冶金術通過河西走廊地區傳入中國。

需要強調的這幾項傳播的年代都是距今50004500年左右,像黃牛、綿羊、小麥、冶金術,我覺得這一點是偶然的,反映出這個時期史前文化的交流非常活躍。而這一傳播路線也是漢代正式開通的絲綢之路的線路,說明經過這個路線的文化交流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條路線不僅是絲綢之路,還是粟黍西傳之路、小麥東傳之路、冶金術東傳之路,是文化交流的經典路線。距今50004500年正是各個地區早期文明形成的時期,也是史前文化快速發展,社會結構顯著變化的時期。上述的文化交流對于中國黃河流域以及中亞、西亞地區文明的形成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中國境內的廣大地區,隨著史前文化的發展,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流日益活躍,相互之間的關系逐漸密切。在史前農業初步發展的基礎上,史前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距今8000年前,作為中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以玉為美的習俗開始出現。興隆洼文化玉玦和玉墜的組合及其制作技術向南、向東傳播,至遲7000年前,到達長江下游地區。向東北傳播到俄羅斯沿海州和日本列島中部,成為古代東方史前至夏商周時期文明的代表性裝飾。

距今大約5500年前后,中原地區的勢力集團強勢崛起。以廟底溝文化彩陶為代表的文化因素向周圍地區施以強烈的影響,第一次形成了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歷史文化格局的雛形。

距今5300年前后,西遼河流域、長江下游和中原地區,都大約同時出現了龍的形象。其中,尤以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和安徽南部的凌家灘為代表的文化遺存之間的相似性最為突出,如都流行以玉為貴的風俗。玉器中都流行玉龍、玉鳥、玉龜、玉人,且造型特點存在著相似之處。這反映出,這些相距千里之遙的兩地之間的上層社會之間確實存在著聯系。中華文明特點之一的多元一體的歷史格局正在逐步醞釀、形成。

距今4300年前后,中國中東部地區內各個區域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中原地區比較多地吸收各個地區先進的文化因素,形成了各地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區匯聚的態勢。這應當與堯舜禹集團通過聯盟的形式擴大力量的策略有關。與此同時,長江中下游等原來比較發達的區域文明因自然環境的變化等原因而導致農業受到毀滅性打擊,社會機構崩潰而逐漸衰落,自身的文明化進程出現挫折,轉而進入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軌道上來。

距今3700年左右,夏代后期的二里頭文化強勢崛起,對周圍加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輻射。中原王朝發明的禮儀用具——牙璋和陶質酒器向周圍地區擴散,最南抵達香港和越南。這一時期,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歷史格局正式形成。

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是土生土長的原生文明,具有自己的特點和產生、發展的過程。在它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其內部各個區域文明之間相互交流、相互競爭、相互影響,促使其不斷保持了活力。正是在這一時期,各自獨立起源的區域文明,相互交融,走向以黃河中游的華夏集團為中心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與此同時,中華文明也與外部其他文明保持著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學習、吸收、借鑒,共同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王巍,1954年生于吉林省長春市。1982年初畢業于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后,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分別于1990年和1996年獲日本九州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雙博士學位。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美洲考古學會終身外籍院士。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王巍:中華文明的形成

    2016-10-14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