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說,“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對一些反常的事情,更須深入研究,才能了解事實真相。譬如說,近些天,一批網絡大V、公眾號,就紛紛祭起了“為‘閉關鎖國’洗地”的大棒子,將矛頭齊刷刷地指向《歷史研究》今年第3期刊發的一篇文章,題為《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以下簡稱《新探》)。
一時間,各路聲音好像約好了一樣,紛紛指責這篇文章“開歷史的倒車”、“為鐵幕落下作鋪墊”、“嚴重影響穩定”、“給反動派翻案”……帽子與棍子起飛,標簽與符號亂舞,大有“大字報”滿天飛的聲勢,羅織罪責,巧立名目,不一而足。然而《歷史研究》這樣一份創刊于1954年、毛澤東主席親自題詞“百家爭鳴”的老刊、名刊,真能發出這樣一篇反常識的文章嗎?

事出反常必有妖。然而,妖就是妖,即使披上一張畫皮,還是變不成人。實際上,只要讀者朋友完整地讀一遍《新探》原文(參見【相關閱讀】),以上各種大帽子和罪名,就不攻自破了。第一,《歷史研究》的《新探》一文決非是在為什么“閉關鎖國”洗地,而是回到原初語境,闡明“閉關鎖國”這一概念的起源、由來,以及如何被硬化和標簽化為明清時期對外政策的標志性概念的。按照文章的考證,中文的“閉關鎖國”不是中國傳統的歷史概念,而是近代嫁接詞組,是中國既有的“閉關”與19世紀初在日本出現的“鎖國”相結合的產物。這一概念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如《新探》所述,“19世紀以來,西方人慣于站在歐洲立場,以開放—封閉、文明—野蠻二元模式,評述亞洲各國尤其是中日兩國對外政策。”在這種歷史境遇中,亞洲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的自我認知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因而,“閉關鎖國”這一概念,從語源和語感上都帶著西方國家文明、先進、開放,而中國野蠻、落后、封閉的色彩。在“西方中心主義”、“歐美中心論”等觀念的宰制下,西方發達國家帶著“傲慢與偏見”,強加給我們的刻板印象和標簽并不在少數,像“停滯的帝國”等等,都屬此類。在現今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秉持自信和求真的精神,消除這種色彩,還歷史以本來面目。第二,那么當時歷史的本來面目是什么呢?按照《新探》一文的概括,就是“自主限關”,而非“閉關鎖國”。有人可能會有疑惑:有必要糾結這樣一個語詞嗎?是“閉關鎖國”還是“自主限關”有什么區別嗎?其實,這正是《新探》一文的重要意旨。一者,用“自主限關”是在大量歷史事實考證的基礎上,回復歷史的本來面目;二者,“自主限關”突出了“自主”二字,意在表明當時的中央政府,是迫于殖民者、列強的大肆劫掠和野蠻侵略,而不得不采取的自保性對策,而不是說我們民族、國家好像自己生來就喜歡搞自我封閉一樣;三者,“自主限關”的“限關”,不同于“閉關”,不同于“鎖國”,而是表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仍然葆有不同程度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所有這些,無不揭示出歷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表明要全面、準確、深層次地看待歷史,而不能以一個概念局限住活生生的歷史。第三,《新探》一文不但沒有為“閉關鎖國”洗地,而且用極大的篇幅,深入說明了“自主限關”的弊端和負面影響。文章表明,“自主限關”政策具有維護國家主權、防范西方殖民侵略的意圖,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具有歷史合理性;但同時,這一政策的局限性亦很明顯,文章專門拿出第六部分進行了具體闡述。其一,消極防御占據主導地位,滿足于傳統的朝貢體系,以“天朝上國”自居,心存通過限制或減少對外往來換取天下太平的幻想。其二,對西方先進科技采取漠視態度,加劇了軍事和技術的落伍。正由于此,文章著重指出,“自主限關只換來短暫的成效和一時的喘息,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明清王朝的命運和中國社會的走向,更不可能改變西方殖民者貪婪的本性和覬覦中國的野心”。因而,明清兩朝統治者對近代中國的落后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研究歷史,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智慧。《新探》一文以深刻的筆觸強調,“歷史再次證明一個基本規律:因循守舊而不解放思想,抱殘守缺而不與時俱進,墨守成規而不勇于改革,就會導致國力衰竭,社會停滯,民不聊生。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這里說得清清楚楚,文章的主旨是要求“解放思想”,倡導“與時俱進”,呼吁“與時代同行”,其念殷殷,其情切切,哪里有半點為什么“閉關鎖國”洗地的影子?然而,攻擊中國歷史研究院為“閉關鎖國”洗地的那些人,他們根本不看你寫了什么,根本不聽你講的是什么。他們說你是洗地,你就得乖乖承認。否則,就以洶洶之勢,來罵你、歪曲你、污蔑你、圍攻你。這是赤裸裸的網絡暴力。不是中國歷史研究院為什么“閉關鎖國”洗地,而是懷有惡意的一些人,在以斷章取義、無理取鬧、惡意攻擊、歪曲誹謗、糾集煽動等種種手法,無所不用其極,去針對一篇正常的學術文章。這樣一種人,不是蠢,而是壞,是心懷不軌、透徹骨髓的壞!對這些人,只能用著名老藝術家趙麗蓉的話加以回應——

【相關閱讀】
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
夏夕煙:哪只眼睛、何種心地讀出來的“閉關鎖國有利論”?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文史哲小宇宙”)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