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
12月24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文物局共建軍工歷史文化遺產戰略協議簽署儀式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舉行。國防科工局局長張克儉、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出席儀式并講話。
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吳艷華、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代表兩局簽署《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文物局關于加強軍工文物保護利用的合作框架協議》。根據框架協議,兩局將從摸清文物家底、落實保護責任、加大保護力度、促進開放利用、開展示范試點、建立協商機制等方面,積極推進信息資源、專業技術的共享互助,構建軍工歷史文化遺產科學分級保護體系,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探索試點示范工程,共同推進軍工文物事業的創新發展。本次簽約標志著軍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邁入專業化、體系化、科學化的新征程,開啟了軍工文物建設的新紀元。
張克儉指出,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離不開先進的軍工文化的有力支撐。加強軍工文化建設,包括軍工歷史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是現代化國防科技工業核心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要求國防科技行業以本次簽約為契機,牢固樹立保護軍工文物的科學理念,激發廣大軍工人銘記歷史、弘揚精神、傳承文化、保護文物的自省和自覺;加強軍工文物工作的頂層設計,組織動員全行業的力量,發揮軍工集團的主力軍作用,積極開展保護利用工作;系統開展資源普查,建設軍工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充分運用先進的國防科技成果為保護展示工作賦能,提高文物保護利用能力;探索軍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構建軍工歷史文化遺產全體系;推動軍工文物保護利用與紅色經典線路、研學科普基地建設融合發展。
劉玉珠在講話中強調,軍工文物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厚重的軍工精神,是在新時期不斷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軍工文物保護責任重大,使命崇高。國家文物局將積極配合國防科工局進一步加強軍工文物保護利用,支持各級文物行政部門與國防科工系統,圍繞軍工文物普查、文物保護單位核定公布和館藏文物認定、文物日常保護修繕和管理、文物陳列展示與活化利用等多個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共同保護好、傳承好軍工文物,加強文物價值挖掘和研究成果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燦爛成就,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簽約儀式后,與會領導為“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揭幕,并參觀了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第一臺回旋加速器舊址。
據了解,在2019年發布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三線貴州殲擊機總裝廠舊址、三線航空發動機廠舊址等10處國防科技工業項目入選。
此次軍工遺產成體系列入國保單位,是軍工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突破,入選項目集中反映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輝煌成就,具有全國范圍內的代表性和重要意義,填補了空白。
國防科工局、國家文物局、各軍工集團及有關單位相關負責人參加活動。
三線貴州殲擊機總裝廠舊址
三線貴州殲擊機總裝廠舊址位于貴州省安順市幺鋪鎮,是研制現代化殲擊機與批量生產殲擊機的飛機主機廠,是中國高級教練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研制生產基地。
自1965年創建以來,三線貴州殲擊機總裝廠逐步發展為具有城鎮基本特征的“云馬山城”,廠區占地面積13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3.8萬平方米。本次申報對象為廠房與設備均保存完好,且類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類廠房180號裝配廠房和山洞類廠房141號零件廠房。
50余年來,三線貴州殲擊機總裝廠先后研制生產了殲6、殲7、殲教7三大系列和“山鷹”新型高級教練機等10多個型號的飛機部件一千多架份,其中1970年完成組裝的殲6Ⅲ型機是貴州生產的第一架殲擊機,結束了貴州高原不能生產飛機的歷史;2003年承擔全機部件制造和部分設計性試驗任務的“山鷹”教練機,創造了航空史上新機研制的奇跡。
三線貴州殲擊機總裝廠舊址見證了三線時期國防航空工業軍民結合發展歷程,以及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航空工業闊步邁向國際航空界的歷史足跡。它的建設對云貴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現代工業化的基礎,極大改善了交通運輸條件,促進了工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促進了教育、科研事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民族間的深度融合。
圖文/馬麗元
來源/中國航空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