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小編】:陳希,1953 年 9 月出生,福建莆田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研究員。 1975 年 9 月至 1982 年 6 月,在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攻讀本科及研究生,并獲碩士學位。 十年前,陳希是清華黨委書記。近日,中共中央任命陳希為中組部部長。
優良的大學精神既是一流大學建設的強大動力,也是一流大學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一流大學的標志之一。大學精神的核心價值是永恒的,但也會根據時代的變化賦予新的內容。高樓大廈是大學之"形",一流名師是大學之"實",而優良的大學精神乃是大學之"神"。
主持人:提到北大,大家就自然而然地會想到清華大學,因為兩所大學是鄰居,雖一墻之隔,風貌卻是大不一樣。與北大的嫻靜、悠然相比,清華的速度更快。今天,這個速度可以通過坐在我們面前的這位溫文爾雅的陳希書記體現出來。大家可能不知道,陳希書記在清華讀書的時候,曾經獲得過北京市高校田徑運動會的百米冠軍,這個速度夠快吧?(全場笑,鼓掌)在清華讀書,然后留校任教,現在又擔任清華大學的黨委書記———可以說,陳希書記和清華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也更加親切而清晰地體會到了清華精神的內涵。下面就歡迎陳希書記演講!(全場鼓掌)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朋友,非常高興到這里來參加“文化講壇”。我也是因為非常偶然的原因到這里來的。
跟大家說實話,我有一個毛病———“恐記者癥”。(全場笑)剛才主持人說我是百米冠軍,這不假,但是我從小就是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小時候醫生就跟我說,生病就一定要吃藥,所以我就一直記住“有病就得吃藥”,我有“恐記者癥”,所以我也得吃藥,我的藥就是這個(舉起手中的講稿)。(全場笑)所以我不能像許校長那樣那么瀟灑地脫稿演講,他能那么瀟灑,估計他沒我這個病。(全場大笑)
今天能來這里,我確實很高興。原來我們大學書記的自我定位是“做家里事情的人”,到“文化講壇”講大學精神是校長的事情,書記的事情是哪里不穩定,哪里有意見,思想不一致、利益不平衡,我們去做做工作。(全場笑)你們的“娘家人”秦書記說他自己也來,我就壯膽了,他也來我就沒問題了。(全場笑)但是后來我發現自己被他“誆”進去了,因為他是新聞學院出來的,沒我那個“病”。(全場大笑)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一下大學的精神,談大學精神確實是很有意義的主題,但是這個主題也很嚴肅,剛才北大校長、生物學家非常輕松地把這個話題講下來了。我講得稍許沉重一點,因為我們這個清華建校就比較沉重,所以我們總是在一種既輕松、又沉重的環境中工作,下面我想結合清華的情況來談一談我對大學精神的理解。
軟的東西有的時候比硬的東西難獲取,但更久遠
我們一直也在想,大學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好的生源這個當然很重要,好的建筑也很重要,另外,大師無疑是最核心的,但是我們覺得大學的精神應該是學校最核心、最寶貴的東西。軟的東西有的時候比硬的東西難獲取,但更久遠。硬的東西,比如說蓋房子能夠找到錢就可以蓋,如果經費比較充足,聘教師也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但是最難的是一所學校幾十年、上百年積淀下來的精神。
有時候我們也在想,電視大學、網絡大學有沒有可能替代有校園生活的大學?我的基本看法是不可能。網絡、電視都可以做到一件事情,就是把全國甚至全世界某一門課教得最好的教師請來,但是他不能培養出一個整體上最好的學生。為什么?在我理解,學校的教育最本質的過程是人文的過程。從同一所中學畢業的孩子,考入不同的大學,一年下來兩個孩子就有變化,不一樣了。什么使他變化了?不僅是課本的內容,是這個學校的文化熏陶、這個學校的精神力量的驅使,使他變化了。大學精神的重要性,是其他所有的東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的基本結論是———有校園生活的大學,是基本不可能被高科技替代的。
“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倒需要講講理由。”
說到清華的大學精神,有幾個非常突出的特點,第一個就是愛國奉獻。這里面有三個層面:
第一,“愛國根基于明恥。”創建伊始的清華是一所用標志著中華民族喪權辱國的“庚子賠款”舉辦的留美預備學校,目的是為了培養“追隨美國的精神領袖”;學校緊鄰慘遭英法聯軍蹂躪的圓明園,校址的一部分就是被帝國主義洗劫過的王府廢墟。清華學子每天面對殘垣斷壁,民族恥辱襲上心頭,漸漸成為“知恥而后勇”的精神力量。這樣的歷史場景使“愛國”成為清華人傷痛心靈中頑強的意志。當“五四”運動爆發的消息從北京城傳到清華園后,聞一多先生只將岳飛的《滿江紅》書于墻壁,清華學生的隊伍就集合起來了,浩浩蕩蕩向城中進發;當日寇鐵蹄進逼華北,清華學生發出了“華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張平靜書桌”的吶喊,這成了“一二·九”愛國運動的動員令;在香港回歸之夜,全校師生揮淚歡呼,清華園里處處可見的是奔放豪邁的愛國激情!
第二,“愛國行動無需理由。”根基于亡國之恥、落后之恥的愛國意志,在祖國、民族需要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化為愛國行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帝國主義的核訛詐,一大批清華校友奔赴沙漠戈壁,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為我國“兩彈一星”的研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當年,王淦昌先生在接受研制原子彈的任務時,聽到周恩來總理這樣的指示:“我們剛起步的國防尖端事業,需要尖端人才,需要第一流的科學家。我們的祖國需要更加強大。”王淦昌的表態簡單明了:“我愿以身許國!”在這個言辭簡單而意志剛毅的表態之后,是十幾年的隱姓埋名、別親離家!
物理系1935屆校友彭桓武先生是"兩彈一星"的元勛,他曾經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玻恩教授,因提出物理學的HHP理論,與導師共同榮獲愛丁堡皇家學會的"買克杜加爾-布列茲班"獎。他因返回祖國而中止了多項研究工作,而其中已有兩項被后來的研究者摘取了諾貝爾桂冠。許多人為他惋惜,問他:"當年為什么要回國?"他不假思索地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倒需要說說理由!"
第三,"愛國就要上大舞臺、干大事業。"長期工作在核試驗基地的朱鳳蓉是清華工物系1966屆畢業生,現在已成長為一名女將軍。她深情地說:"我們是從清華畢業的極普通的學生,僅僅因為我們投身到了一個偉大的事業中,僅僅因為我們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才體現了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條件下,清華在學生中大力弘揚"愛國、成才、奉獻"的傳統精神,開展"我的事業在中國"主題教育,鼓勵學生到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戰場去建功立業。
工化系1982級校友喻寶才畢業后前往大慶石化總廠,他從技術員、車間主任、廠長,一直到公司總經理,在每個崗位上都博得群眾的好評。2003年他調往蘭州石化任總經理,大慶職工流著眼淚為他送行,短短幾天內給他的網上贈言就達5萬多字,有人說,喻總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讓我們體會到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價值。喻寶才回母校給學生作報告時說:"清華人不應該只以實現個人的優越生活為目的,還應該有更高的人生目標和理想,應該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再給大家講一個我自己都很感動的一位畢業生的情況。清華1978級學生許鐵成,他畢業以后被分到航天部五院去做衛星科研工作,后來中央機關支教團派他到延慶一中做支教老師。他做得非常好,后來延慶一中的校長都想把他留下來,這個人也很樸實,他就說,你跟我們領導說,領導同意我留下來,我就留下來。后來校長跟單位領導做工作后,他就留下來當老師了,一當就當了18年。延慶縣當時是北京最苦最窮的縣,延慶一中以前沒有考到清華的學生,他去了以后工作非常努力,當畢業班的數學老師,之后每年都有學生考到清華。他說自己每年都會帶著學生到清華來看"二校門",激勵他們努力學習。
我為什么會感動呢?當老師的人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別人家的孩子身上,他的孩子大專都沒考上。他也被請回學校在畢業典禮上發言,他說自己最不安和愧對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沒有考上大學,但是很欣慰的是自己的學生成材了(熱淚盈眶)。在這期間,他的同學覺得他在延慶一中當老師生活比較苦,就說,你到我們的公司工作,我一定可以讓你收入很好。然后他就思想斗爭,畢竟當時兩者收入差距很大,但是最后他沒有去,他說我到你們公司,做得再好,撐死了也就是一個人才,但我如果教這些孩子,可以有一批人成材。
近年來,我校國防定向生的規模逐步擴大,每年都有一批畢業生攜筆從戎。他們每個人都面臨著金錢和物質利益的誘惑,但最終還是堅定地走上了國防之路。他們說:"也許我們以后的生活中沒有大都市的繁華,更不可能腰纏萬貫,享樂安逸不屬于我們,無私奉獻才是我們的責任。"
我想,這些都是新一代的年輕人受到清華精神的熏陶的結果。
科學務實就要做到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洋、不唯他,只唯實
清華精神的另一個特點是科學務實。體現科學務實精神的首先是學校的校風。在清華校園中心處矗立著一個醒目的日晷,日晷基座的正面刻有"行勝于言"四個大字。現在,每逢畢業時畢業生們都要穿上學位服在此拍照,因為與"行勝于言"四個字的合影能夠最鮮明地表示自己是清華的學生。朱自清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曾經說過:"清華的精神就是實干。"這種精神能夠清晰地在清華人的身上得到解讀。
在清華,科學務實精神突出地體現為學校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科學規律辦事的態度,表現于"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洋、不唯他,只唯實"的堅定信念。
"大躍進"時期,全國城鄉一度淹沒在唯意志論的空洞口號之中,但清華保持了相對的冷靜,注意把廣大師生的熱情引向了"攀登科學高峰"的目標上。水利系師生在張光斗教授的帶領下,投入到華北最大的密云水庫的工程設計當中,學生們"真刀真槍"地搞畢業設計。也是在那個充滿激情的時期,清華啟動了電子模擬計算機、原子能反應堆、電視發射接收系統、硅單晶材料和硅晶體管等一批尖端科研項目,努力實現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使學校科研在總體上有了一個真正的大發展。
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不僅造就了清華卓越的理工科,也孕育出了別具特色的人文社會學科。歷史上的清華學派不尚空談,講求實證,主張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當年,清華文學院歷史系非常重視考古,教師帶領學生到野外考察,用地下的文物驗證歷史理論。清華至今藏有大量那時留下的甲骨文;金岳霖先生是首先把西方的符號邏輯系統介紹到中國來的人,這項體現中西融匯、文理滲透的卓越工作,正是他在清華任教時完成的。清華今天的文科建設正在努力發揚這個傳統。
我們不但要"名副其實",更要"神形兼備",還要"與時俱新"
清華精神的再一個特點是勇于創新、追求卓越。這也是清華治學育人的基石。在新世紀新的歷史條件下,清華把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為"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的骨干人才,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強調實踐教育和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把提高創新精神和能力作為培養的重點。
只有勇于創新,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果。
清華核能技術研究群體是學校勇于創新的典范。1963年,一支平均年齡僅23.5歲的清華師生隊伍,立志"用我們的雙手開創祖國原子能事業的春天"。他們在北京郊縣的偏僻山區艱苦創業,建成了我國第一座自行研究設計、自主建設的核反應堆。在這種創新精神的激勵下,那個搭帳篷、住山神廟的師生隊伍,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以核能為主、多學科綜合、國內外知名的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40多年來,核研院瞄準國際先進核能技術發展前沿,成功地研發了一體化殼式核供熱堆和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技術,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使我國在世界新一代核反應堆發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弘揚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就要凝聚創新的集體,鍛造卓越的團隊。清華的一個優良傳統就在于發揮群體的優勢,集中力量干大事,敢于組織多學科大兵團作戰。原子能反應堆研制、密云水庫設計、小衛星的研制等科研活動都體現出這種團隊意識與大局觀念。從學科帶頭人、年輕的技術骨干,到實驗室、車間、后勤的工人師傅都在各自的本職工作中寫下了精彩的一筆。多學科交叉、多部門配合、群策群力、協同作戰,這種團隊精神,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清華人彌足珍貴的辦學財富。
強調團隊精神就要求各項工作相互配合,各方面人員密切配合。蔣南翔校長當年在清華倡導"雙肩挑"的政治輔導員制度,本質是"紅""專"結合,政治與業務滲透。業務工作優秀的人懂得政治思想工作,而政治思想工作優秀的人又懂得業務。政治輔導員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就是要學習成績好、業務能力強的人來擔任。在清華,政治工作和業務工作始終與團隊的整體不可分。實踐表明,擔任過政治輔導員的清華校友,許多人成長為新中國各條戰線的優秀骨干,成長為學術大師、興業之才和治國之士。
清華從建校之初就非常重視體育教育,因為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健體強身,更能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那時,一位學自然科學的人來到清華改行搞體育,并把一生奉獻給了體育教育事業,他就是清華著名的體育教師馬約翰先生。他在體育教育中強調:"球隊得分比個人得到掌聲更重要。"
一個卓越的團隊必是一個創新的團隊。近年來,清華研制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裝箱檢測系統,這套系統將加速器、核探測器、核電子學、輻射防護、核信息處理等核心技術,與計算機、網絡、自動控制、精密機械等相關技術集成于一體,實現了多方面的自主創新,獲得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這項技術的研發中,還培養了一支主要以青年教師為骨干的思想好、業務精、作風硬、有較強組織能力的研發及管理的團隊,這項成果不僅是自主創新的典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典型、開拓國際市場的典型、政策協同支持的典型,更是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典型。
各位朋友!當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新的歷史時期我國高等學校面臨的一個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要實現這樣的奮斗目標,就要全面準確地把握一流大學建設的內在規律,不但要努力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學科,還必須高度重視建設與一流大學相適應的大學精神。優良的大學精神既是一流大學建設的強大動力,也是一流大學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一流大學的標志之一。大學精神的核心價值是永恒的,但也會根據時代的變化賦予新的內容。高樓大廈是大學之"形",一流名師是大學之"實",而優良的大學精神乃是大學之"神"。我們不但要"名副其實",更要"神形兼備",還要"與時俱新"。在今天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建設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優良的大學精神!我相信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像北大、清華、復旦這樣一批研究型大學,一定會為我們民族的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謝謝大家!(全場鼓掌)
主持人:我非常高興地向大家宣布,陳希書記的"恐記者癥"今天在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痊愈了!(全場笑)正像陳書記所說的,校園的大學精神是不會被任何新技術、新科技所替代的,這也正是大學精神的魅力所在。謝謝陳書記!(全場鼓掌)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