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歷史的傷口被精密地縫合了,但現實中,他們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就不得而知了。”
01
—
在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上,當茱莉亞·羅伯茨宣布《綠皮書》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時,不少電影專業人士和影迷都感到意外。
他們一方面為阿方索·卡隆的《羅馬》落敗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又覺得《綠皮書》的質量還夠不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榮耀。
的確,單就電影本身而言,《綠皮書》可謂一部非常工整但并無驚艷的電影。
影片中有兩位主人公,一個是有錢、有教養、有社會地位的黑人音樂家唐·雪利,另一個是混跡在夜總會當打手、舉止粗魯的意大利裔白人托尼·利普。
這兩個人的關系是:黑人是老板,白人是他雇傭的司機,甚至是“傭人”兼保鏢。
這樣一對組合,放在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興起之前,美國南方許多州仍然實行“平等但隔離”的種族隔離政策背景下,顯得突兀、怪誕,和人們的日常經驗與刻板印象相沖突。
無論是在路邊烈日下勞作的黑人農工,還是公路上超車的一對白人戀人,都向他們投來了詫異的眼光。
這樣兩個人,在一路向南巡演的旅途中,反復出現“白人比黑人更像黑人”以及“黑人比白人更像白人”的橋段,為觀眾帶來了很多笑料。
影片到了最后,為了能在平安夜趕回紐約與家人團聚,唐在漫天大雪中親自駕車,而本是司機但疲憊已極的托尼則裹著毯子躺在后座上睡覺。他們到達紐約后就分開了,各回各家。但唐終于離開了自己清冷的豪宅,帶著一瓶香檳敲開了托尼位于底層社區的家門,加入了意大利人特有的熱鬧喧囂的圣誕派對。
這一幕,讓許多觀眾覺得暖心,也傳遞了一種相當“正能量”的暗示——膚色和貧富都不是障礙,只要能夠真誠相待,就能夠建立起跨越種族與階級的友誼。
02
—
要理解《綠皮書》為什么能夠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就必須明白當下美國社會最感困惑與焦慮的是什么?
一般的觀察者可能會認為,最大的問題是貧富差距,是草根和精英的矛盾,也就是占領華爾街運動打出的標語“1%VS99%”。
貧富差距固然是美國的基礎性矛盾,但美國做為一個多元種族社會,實際情況遠比簡單的貧富差距要復雜。
美國最感焦慮的問題是,一直做為美國社會中堅力量的藍領白人淪落了,由于美國的制造業出現空心化,藍領白人不再能夠維持中產階級生活,他們開始墮向美國社會的底層。
與之相對應的,其他族裔,由于更加重視教育等原因,相對地位反而在上升。
例如亞裔在美國只占5.6%,可是卻占了美國醫學院培養的醫學博士的20%,前白宮高參班農甚至公開抱怨硅谷受到亞裔控制。
黑人在競爭中的表現也令人刮目相看。外界一般以為亞裔是美國教育競爭中的最強者,其實不然,據人口統計資料,美國平均教育程度最高的,居然是來自非洲尼日利亞的黑人移民,他們17%具有碩士學位,超過美國平均兩倍;4%具有博士學位,是美國平均比率的四倍。
美國中下層白人在社會競爭中失敗,遂遷怒于其他族裔,由此催生了美國白人民粹主義潮流。
特朗普風云際會,盡管按照他的私人律師在國會作證時所言,特朗普從來沒有真正想過當總統,但這一潮流卻把他推上了總統寶座,并且使他把持了共和黨。
用《華盛頓郵報》說法,共和黨“現在主要由未受大學教育的郊外白人男性,以及對特朗普無端品行視而不見的福音派基督徒組成”。
因為低教育白人已經成為共和黨的最大票源,共和黨的傳統精英也只能徒喚奈何。
美國社會結構的這一革命性變化,使美國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權運動興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在各種“政治正確”的約束下相對緩和的種族矛盾,有再次激化的極大可能。
藍領、低教育白人(也稱“紅脖子”)由于失去了曾經的優越地位,態度變得更加激烈和暴力,不憚于同歸于盡。
03
—
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中,種族問題一直是美國內部的“粉碎性”問題。
1861年爆發的南北戰爭,死亡人數達75萬之多,這其中還不包括40萬以上的受傷人數和其他不計其數的平民傷亡。美國在這場內戰中傷亡的人數,超過了美國參加的歷次對外戰爭,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在內的傷亡人數的總和。
南北戰爭結束后,雖然廢除了奴隸制,但種族隔離制度,以及美國歷史上的排華、排猶運動等,繼續成為美國歷史上的黑暗篇章。
在被認為是《綠皮書》致敬對象的電影《為黛西小姐開車》中,黑人老司機霍克就為白人老太太黛西講述了他10歲時看到好友父親被白人用私刑吊死的慘烈場景,這是他直到暮年也無法走出的噩夢。
許多人看這部溫情的電影,為白人老太太和黑人老司機的友誼而感動,卻沒有看到更隱秘的控訴美國反猶主義的一面:老太太黛西是猶太人,而她和兒媳始終關系緊張,兒媳從不回來看她,直到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住進敬老院。但這個兒媳,最后卻成了“共和黨國會議員”。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雖然美國國內的種族矛盾也非常嚴重,但外有社會主義陣營的壓力(尤其是中國給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以極大支持),內有社會進步運動興起,加上美國的制造業仍然獨步天下,所以使這個問題以“軟著陸”的方式得到解決。
但今天美國遇到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中下層白人的淪落使得美國遭遇“立國以來未有之大變局”,金融危機后的美國,實際上也缺乏令這一問題“軟著陸”的空間和資源。
04
—
現在我們就能夠明白奧斯卡為什么如此青睞《綠皮書》了——好萊塢在相當自覺地發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功能,嘗試縫合美國的歷史傷口,試圖在困難的時刻幫助美國重新團結起來。
片名“綠皮書”源自由非洲裔美國郵政員格林撰寫的一本專門為黑人出行提供便利的小冊子,其中列出了美國哪些旅館、飯店、酒吧是可以為黑人提供服務的。
但托尼和觀眾都能發現,這本小冊子并不足以充當護身符,唐因膚色而受到的歧視和不公待遇來自于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在北卡羅萊納州羅利市,主辦方盛情歡迎唐的方式竟是在餐桌上擺出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炸雞;
在佐治亞州梅肯市,唐走進服裝店想試一件西裝,結果卻被店主要求買下來才可以試,而做為隨從的托尼,因為是白人則可以在購買前隨意試穿。
唐做為明星受到歡迎,卻不能使用大廳的衛生間,不能在餐廳就餐……
不管唐在音樂上多么專業,不管他打扮得多么得體,但因為他是黑人,所以他就總是會受到歧視性待遇。
05
—
兩個月的旅程,托尼目睹也卷入了唐的生活,這段經歷也改變了他。
影片開始時,托尼家來了兩位黑人水管工,在他們走后,托尼用兩根手指像捏垃圾似地捏著他們用過玻璃杯扔進了垃圾桶,結尾時他卻真誠邀請唐在自己家過圣誕節,并帶著欣喜熱烈地擁抱了他。
《綠皮書》的結尾就停留在溫馨的平安夜,在“歡歡喜喜過大年”的氛圍中,兩個不同膚色、不同階級的人成了朋友,他們接受了自己也接受了別人。
影片中,歷史的傷口被精密地縫合了,但在現實中,他們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就不得而知了——但美國電影人對美國歷史的責任感,也許比電影本身更值得借鑒。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