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不僅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而且是什么人就唱什么歌!”
01
—
這段時間,因為電影《時刻》中有著名革命領導人任弼時用小提琴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演奏基督教靈歌《奇異恩典》的情節(jié),而引起了觀眾批評,認為這褻瀆了革命領袖的形象。 觀眾的批評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驚詫和憤怒。一段署名“田青”的反擊文字在各個微信群流傳。概括起來,主要是兩個觀點:
第一,電影好得很!跳出了“以往同類影片對‘領袖人物’刻畫的淡薄(此處似有筆誤,疑為‘單薄’)、呆板、公式化的窠臼,塑造了一個生動、立體、豐滿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形象。”
第二,采用《奇異恩典》好得很!因為“我們不是一直認為共產(chǎn)黨人應該是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者嗎?”此外,更重要的是,音樂具有“抽象性和多意(似應為“義”)性”,“比如《馬賽曲》,大家都知道它是法國大革命的產(chǎn)物,象征著‘自由、平等、博愛’,但在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里,它卻成了拿破侖‘邪惡’的象征。”
“田青”何許人也?順便查了一下他的資料,發(fā)現(xiàn)頭銜很多,包括“著名音樂學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宗教藝術中心主任”等等。
當然,網(wǎng)上的文字并非正式出版物,署名并不嚴謹,此“田青”可能非彼“田青”,所以我在文中使用“田青”時特意加上引號,僅指在那段文字后署名的“田青”,非指他人。
02
—
“田青”先生的第一個論點,不值一駁。因為所謂“對‘領袖人物’刻畫的淡薄、呆板、公式化的窠臼”的問題,如果放在三十年前還差不多,今天則根本不是主要矛盾,“走下神壇”都好幾十年了,“庸俗化”、“痞子化”才是刻畫領袖形象時存在的主要問題。
謂予不信,且看《時刻》中的領袖群像:一會兒“老子”、“孫子”地爆粗口,一會兒潛入梅蘭芳的化妝間,一會兒替警衛(wèi)隊長寫情書,一會兒下令對南京政府的和談代表羞辱性地搜身檢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10年前的《建國大業(yè)》中還有領袖們喝醉發(fā)飆的橋段,試問,哪里有一點點“淡薄、呆板、公式化”的影子呢?
在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把領袖塑造的像一個領袖,而不是編導心目中泛濫成災的“霸道總裁”,這才是當前最需要跳出的“窠臼”。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田青”先生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他對“同類影片”的印象還停留三、四十年前,很可能他“不看電影已經(jīng)很多年了”。
03
—
“田青”先生的第二個觀點,有欺騙性,值得略微辨析幾句。
直截了當?shù)卣f,“田青”先生使用了詭辯術,采用了偷換概念的手法。因為宏觀上、整體上做“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在某一個具體場合,根據(jù)不同的情景采用哪一首曲子,完全是兩個概念,絕不可以相互替代。
打個比方,瓦格納的《婚禮進行曲》和肖邦的《葬禮進行曲》,應該都屬于“人類優(yōu)秀文化”吧?但它們使用的場合卻必須嚴格區(qū)分。如果“田青”先生不信這個邪,偏偏跑到人家的婚禮上演奏《葬禮進行曲》,我敢打賭,他一定會被打的鼻青臉腫,并且絕不會有人同情。
簡言之,觀眾質(zhì)疑的是“讓任弼時為毛劉周朱演奏《奇異恩典》合適嗎?”“田青”先生的反問卻是“你難道不承認基督教靈歌是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嗎?” 請問這不是詭辯又是什么呢?
04
—
至于“田青”先生所舉的《馬賽曲》的例子,也不足以證明他的觀點。
《1812序曲》的主題是俄羅斯反抗法國的侵略,所以《馬賽曲》的旋律在其中成了“拿破侖大軍”的音樂形象,但這并不能改變《馬賽曲》的基本屬性。
事實上,無論一首曲子怎樣具有“抽象性和多意性”,但總是存在基本屬性,以存在抽象性和多意性就否定其基本屬性,這是一種“白馬非馬”式的詭辯。
我想反問“田青”先生一句的是:如果由于音樂具有“抽象性和多意性”就可以隨意使用的話,那么梵蒂岡教皇會在他的聚會上演奏《國際歌》嗎?美國總統(tǒng)會在他的就職典禮上演奏《社會主義好》嗎?
本來,對“田青”先生的問題,只要一句話就可以回答了:音樂作為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是有階級性的。但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田青”先生可能不懂,所以我也就不展開了。
05
—
毫無疑問,《時刻》中安排任弼時演奏《奇異恩典》,非常古怪,不能不讓觀眾產(chǎn)生各種聯(lián)想。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史料或當事人的回憶證明任弼時喜愛、甚至知道這首歌,相反,卻有許多證據(jù)證明任弼時最喜愛《國際歌》,他演奏過這首歌,也和前來探視他的朱老總一起合唱過這首歌。
那么,編導舍《國際歌》而取《奇異恩典》究竟出于什么考慮?又有什么根據(jù)呢?
按照電影敘事的常規(guī),編導應該對此有所交代:任弼時由于什么契機喜歡上了這首曲子,并且認為此時此刻用這首曲子最能表達自己的心情。
但編導對此毫無交代,表明他們對觀眾是非常藐視,非常粗暴的。
同樣,“田青”先生在為這一橋段辯護時,其邏輯之混亂,結論之武斷野蠻,也令人嘆為觀止。
06
—
筆者在《評〈時刻〉中兩個意味深長的橋段》一文打了個比方:“有人端上來一份東西,它看起來像蛋糕,聞起來也像蛋糕,但你吃了一口,卻發(fā)現(xiàn)是糞團!”
有一些網(wǎng)友好奇,為什么糞團會“聞起來像蛋糕”?現(xiàn)在他們應該明白了,這是因為有“田青”先生這樣專門為糞團制造蛋糕香味的人。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wǎng)【作者授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nèi)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diào)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