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1867年,歐根·杜林在《現代知識補充材料》雜志上發表攻擊《資本論》的文章,引起了馬克思的注意。
次年,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里偶然看到了杜林寫的《自然辯證法》,這個“大哲學家”反對黑格爾的“非自然”辯證法,認為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一條毫無用處的“死狗”。這樣,搞辯證法的馬克思自然也在杜林的批判名單里。對此,馬克思說:“他(杜林)在進行欺騙,這一半是出自本意,一半是由于無知。他十分清楚地知道,我的闡述方法不是黑格爾的闡述方法,因為我是唯物主義者,而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馬克思認為杜林故意把自己的唯物辯證法與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混為一談。杜林對馬克思的思想一無所知,卻對馬克思大放厥詞,這種愚蠢的行為令后者很不滿。
《反杜林論》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
杜林主動挑起論戰,恩格斯決定立即反擊
1875年前后,杜林在德國柏林大學獲得講師席位,并接連出版了幾本書。在這些書中,杜林對馬克思進行瘋狂地抨擊。1876年5月24日,恩格斯在給馬克思的信中說:“這件事把我氣壞了,試問,難道不是認真考慮我們對待這些先生的態度的時候了嗎?”
25日,馬克思在回信中答復說:“我的意見是:‘我們對待這些先生的態度’只能通過對杜林的毫不留情的批判來表示。”認為確實應該對反動教授們進行回擊了。
28日,恩格斯向馬克思復信,傳達了自己轟轟烈烈的批判計劃——“你說得倒好。你可以躺在暖和的床上,研究具體的俄國土地關系和一般的地租,沒有什么事情打攪你。我卻不得不坐硬板凳,喝冷酒,突然又把一切都擱下來去收拾無聊的杜林。”——這樣,在二人的分工下,恩格斯承擔了與杜林進行論戰的角色。恩格斯“收拾”杜林的最終成果就是《反杜林論》一書。
在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說明了此書的宗旨在于“對馬克思和我所主張的辯證方法和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比較連貫的闡述”。對于想要了解馬克思主義的人來說,《反杜林論》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它不僅消極地批判了杜林的體系,而且還積極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為了讓馬克思專心研究經濟學,由恩格斯來應戰杜林
恩格斯對杜林思想體系的揭露
在《反杜林論》開頭,恩格斯對自己的論敵——杜林的理論根源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杜林是一個患有幼稚病的“社會民主主義”者。在當時,德國知識界盛行著各種折中主義。在這種背景下,知識分子們都熱衷于“創造體系”的活動。他們水平低下,并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東西,卻喜歡四處抄襲改編,把前人的觀點雜糅在一起,拼成自己的東西;就連最不起眼的哲學博士,甚至大學生,動輒就要創造一個完整的體系,而杜林的體系正是這些“放肆的偽科學的最典型代表之一”。
杜林大叫大嚷地登上舞臺,宣布他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中已經實現了全面變革,使自己的體系達到了頂峰,人類的全部思想精髓就集中在他寫的三著作里,分別是:《哲學教程》、《國民經濟學和社會經濟學教程》以及《國民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批判史》。
杜林在書中大言不慚地抨擊一切理論先輩,好像絕對真理已經掌握在他的手中了。然而恩格斯卻揭露說杜林的《哲學教程》其實套用了黑格爾《哲學科學全書綱要》的模板,他的所謂“世界模式論”不過是抄襲黑格爾的“存在論”而已。關于時間與空間的論述,又是剽竊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還利用拉馬克的觀點來批駁達爾文。
對于政治經濟學,杜林幾乎是一竅不通,然而他卻厚顏無恥地批判馬克思,在某些地方,杜林還“按照自己的方式直接抄襲《資本論》”。因此,馬克思專門為《反杜林論》寫了《<批判史>論述》一章,給這頭蠢驢上了一堂經濟學史課。
在恩格斯看來,杜林是一個徹底的“民哲”,他沒有屬于自己的東西,卻喜歡到處剽竊,不僅大肆吹捧自己,而且還極力貶低他人。杜林只是故作玄虛,用一些新的詞匯來闡述前人的東西,這些東西往往又都不值一駁。所以,恩格斯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駁到杜林,而是要借助批判這名小丑的機會,把自己的世界觀正面闡述出來。
杜林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前人的理論,聲稱自己實現了對前人的超越
兩種思維方式: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在闡述世界觀之前,恩格斯認為有必要說清楚自己的“闡述方法”。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講述了四種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第一種是古希臘時代的樸素辯證法,第二種是形而上學思維,第三種是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第四種則為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
在古希臘哲學那里,大部分哲學家都是辯證論者,他們都把世界視為一個整體,承認世界不是永恒不變的。用赫拉克利特的話來說就是:“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生成和消逝”。認為世界處于無窮的聯系與流變狀態之中,這就是樸素的辯證思維。這種思維正確的反映了現實世界,但它也有著明顯的缺陷,它只是對整體、總畫面的一般性質進行把握,缺乏關于細節的認識。
在科學興起之后,為了認識細節,人們不得不拋棄整體,把世界劃分有機界、無機界、生命界等多個領域。然后再利用分析的方法,考察具體領域內某些細節的特性,這樣注重于整體的樸素辯證思維就變成了專注于細節的機械思維。這種注重細節的思維方式在趨向極端之后,會變得越來越片面,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整個世界被看作由各個不相干的部分所拼湊而成的整體,各部分彼此孤立,缺乏聯系,這樣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就產生了。它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矛盾思維,采用非黑即白的判斷法來思考問題,口頭禪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話。”
霍布斯把培根的思想給片面化,成為形而上學思維的先驅
到了19世紀初,黑格爾在思維領域中發起了變革。他證明形而上學中所謂的根據律、同一律、相異律和排中律都是一個矛盾律的各個部分而已。黑格爾不像18世紀的百科全書派那樣,把世界的各個部分當做不相聯系的詞條機械地排列到一起,他試圖用一個無所不包的哲學體系來網羅一切知識領域。在《哲學全書》中,黑格爾把人類知識劃分為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三部分,各部分在“絕對理念”的統攝下,彼此關聯,細分出物理學、化學、歷史哲學、宗教哲學等學科。
這種體現聯系、聯結、運動的辯證思維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次得到系統地闡述,可是黑格爾雖然堅持了辯證思維,但他沒有使用好辯證法。辯證思維的任務在于要透過一切迷亂的發展現象以便探索這一過程的逐步發展的階段,并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黑格爾的辯證法既沒有正確認識發展階段也沒有正確揭示內在規律性,而是用“絕對理念”來作為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把問題給搪塞了過去。
在很多時候,辯證法成為了可以隨意套用的公式。黑格爾帶著“凡事都有兩面”的有色眼鏡去觀察一切事物,強行按自己的主觀判斷來把事物劃分成兩方面——他不是從對事物的考察、研究與分析中發現矛盾,而是在事先就設定事物為矛盾、假定事物必然有兩面,然后再去主觀地做一分為二的分析。
辯證法不是萬能公式,而是需要人們去探索與發現內在規律
《反杜林論》的方法是唯物辯證法
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與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在歷史發展的新階段上,唯物辯證法成功地克服了這兩方面的缺點。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也闡述了唯物辯證法與前兩者的區別。
在《概論》里,恩格斯先說明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具體區別,然后將黑格爾視為從形而上學過渡到唯物辯證法的中介。黑格爾的體系把世界視為一個充滿運動與聯系的整體,但他是從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所以常常把辯證法當成了公式,作為推導問題的“助產婆”。
馬克思與恩格斯在黑格爾的基礎上,拋棄唯心辯證法的神秘成分,堅持從實際出發,要在對現實世界的研究中揭示辯證法的規律,而不是從辯證法的公式出發,硬要求世界必須得是什么樣子。
所以在《辯證法》的那幾章里,當杜林否定辯證法的存在時,恩格斯不是從理論出發去反駁他,而是立足于實踐,舉了許多生動的例子來證明辯證規律確實存在。例如物理學中的沸點體現了“質量互變律”,數學里“A的根應當是A的冪”就是一個矛盾;化學中,每當一個原子增加時都會改變分子式的結構,進而造成質變。恩格斯還說“否定之否定律”在馬克思那里并不起“助產婆”的作用,馬克思并沒有拿經濟現象去套這個公式,而是在對現實的研究中,發現了這個規律的存在,這種立足于現實的研究觀點與黑格爾存在天壤之別。
與唯心辯證法相反,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建立在普遍的唯物主義原則之上。既不再用不變的、固定的、孤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去考察事物,也不再是把辯證法運動當成某種“觀念”的產物,而是力求從現實世界的辯證運動中發現與揭示辯證規律。馬克思與恩格斯不僅反對形而上學,而且還反對唯心辯證法。
杜林最愚蠢的地方在于他對自己所反對的東西一無所知,所以在《反杜林論》出版后,他的體系也便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之后再也沒人提起。
來源:讀書廣記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