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按:最近財新網發了一篇文章:
文章槽點比較多,就不一一說了,大家自己去網上搜。只說文中提到的一段話:
“公平也需要激勵”這句話,筆者有條件地表示贊同,但“公平”和“激勵”本身就是具體條件下的具體定義。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里寫道,
我們這里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所以,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
這其實是闡述了作為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社會主義階段要實行“按勞分配”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的前提是已經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但因為“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因此,這個過渡階段僅僅是實現了第一個決裂——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的決裂,而同“傳統的觀念”的決裂還需要一個漫長的斗爭階段。
在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實行的也是“按勞分配”,還存在著“八級工資制”,除了官僚主義者刮共產風那個短暫的時期,從來沒有真正意義的“平均主義大鍋飯”,這大約也相當于“物質激勵”;只是比起“物質激勵”,毛澤東時代提倡的是“政治掛帥”,更多的采用的是“精神激勵”,這樣就有效地避免了“物質激勵”所產生的新的不平等。
《三個和尚》是根據中國民間諺語改編,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81年制作的動畫短片。這部動畫片的精神主旨是相當明確的,反映了當時的主流精英對個人與集體、個人利益與社會共同利益的關系的思考,諷刺“推卸責任、吃大鍋飯”。
這樣的現象在當時是不是普遍存在?寧肯餓死、乞討,也不在生產隊干活的小崗村村民或許就是典型。
但毛澤東時代更典型的例子則是“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創高產的大寨,“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的沙石峪,鹽堿地改造的河南蘭考;
僅僅是為了解決吃水的問題,就涌現出了太行山上鑿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以及更早的貴州畢節天渠這樣無數的典型,還有毛澤東時代修建起的三百座大型水庫以及八萬多座中小型水庫,都是“人多力量大”,“團結起來改天換地”的典型事跡。
而距離小崗村僅僅20公里的鳳陽縣白山凌村還是上過人民日報的農業合作化先進典型。
所以,小崗村民是不是真的懶惰、自私到那個傳說的程度,筆者是表示嚴重懷疑的。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其實是不符合我們的生活常識的,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和尚就算再怎么“囚徒困境”、“相互拆臺”,也不至如此吧?
但這個動畫片所宣揚的故事的確流行了四十年,至今還沒人提及,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文 / 子午 來源:遙望黎明 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