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0日)美國的阿斯彭安全論壇,美國各路軍政要員拿中國說了一上午的事。我在現場采訪,感覺這會都快開成“中國威脅論壇”了,什么“印太地區是中國后院”之類的謬論到處都是——明明是美國造了個“印太”概念想遏止中國,到他們嘴里又變成中國后院了。他是唯一在論壇上講話的中國人!用英文好好給美方講了一下中國立場。臺下的美國聽眾,時不時就有人鼓掌。我把秦大使今天與美方的對話情況,跟大家完整匯報下:現場觀眾爆滿,多是美國人。與秦大使對話的是《金融時報》記者Edward Luce,問題很尖銳,回答更精彩。
第一個問題:“你做駐美大使一年了,你認為中美是否正在進入新冷戰?”
——“大家剛吃完午飯,我盡量讓你們不犯困啊。”現場大笑。——“你問這個問題,說明很多人擔心出現新冷戰。為什么很多人擔心?就是因為有人抱著‘冷戰思維’不放,把中國當作蘇聯,把中共當成蘇共。”(一劍封喉,先把扣在中國頭上的鍋甩掉。)——“中國與蘇聯最大的不同,是中共不忘初心服務人民:領導8億中國人脫貧,是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給全球提供公共產品,從不發動侵略戰爭……這樣的國家,你覺得像蘇聯嗎?是威脅嗎?”(把問題拋回去,讓美國人好好想想。)——“把中國視為威脅,是找錯戰場了。冷戰沒有贏家,只有輸家。沒人想打冷戰。中國不想打,拜登也說不尋求新冷戰,關鍵是美國要信守承諾,擺脫外交中的冷戰元素,跳出‘民主對抗威權’敘事,不搞地緣對抗,不脫鉤,不斷供,不軍備競賽。只有這樣,中美才能避免滑向新冷戰。”現場有美國人鼓掌,但也有人沉默。我估計鼓掌的人,也對美國那些“冷戰愛好者”不耐煩很久了,終于聽見幾句公道話了。
第二個問題:“中國是否正從‘韜光養晦’,變成一個‘沒有耐心’的強國?如果是,中國如此急切,想獲得什么?”
——“先說說我自己的故事吧。”(別用宏大敘事搞話語陷阱,有事說事。)——“作為外交官,我的首要職責是維護中國利益。看到有人抹黑、損害中國利益,我會像任何國家的外交官一樣,站起來說不!這與中國是否有耐心無關。”(漂亮)——“中國有5000年文明,偉大復興已進入不可逆階段。中國有的是耐心、信心、智慧、能力,去實現偉大復興。”——“我現在具體工作職責,是落實兩國元首共識。所以我上任以來,去了美國很多地方,與很多美國人交流,聽他們不同的觀點,尋找全面平衡的視角,解決目前的復雜局面。中美有很多不同,但這些不同,不能成為對抗的理由。”(大實話)——“那么我的問題來了:中國對今天的局面很有耐心,有些國家是否對今天的中國有足夠的耐心呢?”(哈哈,秦大使是打算每個回答里都問一個男默女淚的問題嗎?)
第三個問題:中國在新疆和香港的所作所為,是否該因為民主和人權原因被批評?
——“香港和新疆面臨的問題,本質不是民主人權問題,而是反恐、反分裂、保護民眾生命安全、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發展權問題。”——“新疆絕不能成為另一個‘伊斯蘭國’(恐怖組織),香港一定要去殖民化、維護一國兩制,由愛國者治港。”——“你問我怎么看待對中國的批評。展開說來話長,我不占用大家時間。我只說一件事,我來阿斯彭開會,路過丹佛機場時看到一個巨型橫幅,寫著林肯總統的話:‘裂開的房子撐不久/分裂之家無法長久(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中美做的事,都在從不同角度印證林肯說的話。但中國之家會保持統一,屹立不倒。”
第四個問題:“既然您說主權,那中國為什么在烏克蘭主權上,跟俄羅斯走得近?中俄2月4日發表共同聲明,稱‘中俄合作上不封頂’,意思是中俄關系比主權領土原則更重要嗎?”
——“我建議大家仔細讀讀中俄聯合聲明全文,不要斷章取義。‘上不封頂、沒有禁區’,是建立在中俄一系列的共同基礎上,包括反對冷戰思維、不搞對抗、擁護聯合國憲章、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實踐真正的多邊主義等。”——“基于這些共同基礎,中國可以與任何國家的合作都不封頂。如果美國等國家也想加入,中國同樣歡迎!”——“烏克蘭問題有其歷史經緯,中國既主張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各國領土主權都要被保護,也主張各國的安全訴求都受到尊重。”——“持這立場的不止是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印尼等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是相同或類似立場。”——“烏克蘭危機正在外溢,現在能源、糧食、地緣政治、經濟發展都受威脅。我很困惑,為什么一些人揪著中國不放,卻不解決造成烏克蘭危機的根源問題。”(又把問題拋回去了,主持人還是沒接。)
第五個問題:“臺灣局勢越發緊張,美國不斷有人訪臺,北京不斷有軍機起落。拜登總統三次提到要‘軍事協防臺灣’,但每次說完,白宮又總有人出來澄清他的話,說美國戰略沒有變。您接受這種澄清嗎?”
主持人還沒問完,現場美國聽眾就笑了。估計他們自己都不信美國說一套做一套的把戲。——“臺海現在確實如你描述,很緊張:蔡英文當局正在變換手法搞“漸進式臺獨”,挾美自重,美國則在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如派官方代表團訪臺、對臺軍售、甚至宣稱軍事防衛臺灣。”——“一個中國政策是臺海和平的基石,是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這幾年臺灣局勢緊張,是因為一中原則遭到破壞,遭到了威脅!”(大使專門強調了‘威脅’這詞)——“中國既堅持和平統一,也不放棄武力。之所以不放棄武力,不是針對臺灣人民,而是為震懾‘臺獨’勢力。”——“希望美方認識到‘臺獨’的危險性,與中方一起反‘臺獨’,給和平一次機會!”這里又有美國聽眾鼓掌。大使說的“給和平一次機會(Give Peace a Chance)”,是美國越戰時期的反戰歌曲。鼓掌的可能是想起美國深陷泥潭,被戳中什么了。
第六個問題:“臺灣不想回歸,是否是因為‘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中被拋棄了?臺灣認為北京只剩‘一國’這大棒,沒有‘兩制’這胡蘿卜,您理解這擔憂嗎?”
——“我不得不解釋下‘一國兩制’的意思。‘一國兩制’其實最早是給臺灣設計的,是用來解決臺灣問題。后來在香港先實踐了。”(這段歷史課有必要給美國人上)——“一國兩制,明擺著,‘一國’是‘兩制’的前提,沒有‘一國’,何談‘兩制’?但香港前幾年發生了什么?有些人不想要‘一國’了,不承認香港是中國的,想用‘兩制’的不同,來否認‘一國’。”(這段邏輯課也很必要)——“誰能容忍這些人到處宣稱‘讓香港回到英國殖民吧’‘讓香港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吧’‘讓香港成為改變中國制度的前哨吧’?”(這段新聞課更重要,把‘港獨’分子遮羞布扯下來了)說到這,秦大使給主持人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主持人是《金融時報》美國版主編Edward Luce,他舉起話筒,好像想說什么,但欲言又止,最后還是沒說話。——“這些都損害了‘一國兩制’,所以中央及時出手糾錯,恢復香港秩序,維護‘一國兩制’的正常實踐。”——“香港回歸才25年,現在就妄言‘一國兩制’失敗為時過早。我們對‘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充滿信心,也更有信心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第七個問題:主持人說“快沒時間了,我趕緊問經濟議題,我本想早點進入這話題。現在有個詭異情況:中國正申請加入CPTPP,但TPP本是美國發起的,后來美國退出了。您覺得中國能成功加入嗎?您理解美國為什么不愿繼續推進TPP嗎?”
——“我沒有水晶球,無法預測中國能否加入。但我想說,CPTPP門檻很高,中國加入,有利于中國實現更高標準高質量的發展,有利于CPTPP各方通過獲得更大市場、更低關稅、更完善的互聯網規則共享中國發展紅利,有利于全球獲得更多發展動力。”(這三個‘有利于’是個縮略版申請書啊)——“至于美國為什么這么敏感,實話實說,我也想知道答案。”(哈哈,現場又笑了)——“美國正在這地區建立一個新框架,‘印太經濟框架’。但這框架沒討論關稅、市場準入、透明度包容性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這是個意識形態驅動的框架,我擔心它只會帶來分裂,不會帶來發展。”(說不定還會退群哦)
最后一個問題:“拜登與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有區別嗎?您更愿意跟哪屆政府打交道?會不會更喜歡特朗普?”
——“中美關系仍沒走出美國上屆政府的錯誤帶來的困難。”——“但我們看到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上,做了很多承諾,這些話很積極。希望美國能把話落實到實際行動。”訪談到此結束。會后,我在現場聽到周圍美國人議論,很有趣。有人覺得終于聽到中國官方表態,有人覺得大使的話有道理,為什么以前他們不知道。還有個小媒體的記者,更搞笑。估計他也沒做功課,聽秦大使說到希望俄烏停火和談,就在Twitter上發:“突發:中方呼吁俄烏立即停火”——這烏龍太丟人,就不給他截圖了。中國從俄烏沖突頭一天就在呼吁停火,連我們CGTN美籍同事都嘲笑他,說這記者“就差把日出日落當突發報了”。但這確實說明,美國人聽到的中國聲音,實在太少。這種會,如果中方沒人說話,美方就會亂說,秦大使的出場,非常必要!【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