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旅走遍陜西,這條視頻我聊聊關中水利史。我現在的位置,是乾縣周城鎮大北溝水庫附近,腳下是陜西最大的灌區寶雞峽灌區的干渠之一,它灌溉著下游近百萬畝土地。
物資匱乏、工具簡陋的年代,數十萬建設者徒步測量、手工計算,靠鎬挖纖鏟修建堤岸,用繩索木棍搭設支架,自制炸藥開山鑿溝,修成了這條人稱小渭河的塬上主干渠。1971年,寶雞峽引渭灌溉工程正式通水。1975年,渭北塬上的寶雞峽灌區和塬下的渭惠渠,合并組成新的寶雞峽引渭灌區,現有總干渠、干渠6條,抽水站22座,中型水庫6座,總庫容3億多立方米。建成50年來,灌區年均惠及人口150多萬,累計增產糧食138億公斤,成為三秦第一大糧倉,是全國十大灌區之一,灌溉著寶雞、咸陽、西安等地14個縣區290萬畝農田。
寶雞峽只是新中國前三十年陜西大規模水利建設的一個部分。同一時期,陜西先后修建了東雷抽黃、交口抽渭、羊毛灣、桃曲坡、石堡川、馮家山、石頭河等一大批水利工程。我們不妨看一下統計局的這張圖,1949年到1979年,陜西省有效灌溉面積從22萬公頃增加到130萬公頃,也就從330萬畝增加到了2000萬畝,三十年足足翻了六倍!
330萬畝,是新中國接手國民黨爛攤子時陜西的有效灌溉面積。之所以能有這么一個不錯的起點,還得益于楊虎城支持下,由李儀址主持修建的關中八惠。其中1933年動工的洛惠渠,直到1950年人民政府接手后才完工通水,涇惠渠灌溉面積也從民國時期的60萬畝擴展到了1978年的135多萬畝。關中八惠的大多數,新中國都進行了大幅度擴修整修。
如今陜西關中的9大灌區,涉及寶雞、咸陽、西安、渭南、銅川的25個縣,糧食產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那個火紅30年的水利貢獻占到90%以上。80年代至今陜西有效灌溉面積保持了平穩。
奇怪的現象是,提到關中水利,網上鋪天蓋地的要么說秦漢的鄭國渠、龍首渠,要么講民國的關中八惠,而新中國前三十年轟轟烈烈的水利建設,功績遠超古人和民國N倍,留下了至今發揮實質性作用的大量水利工程,卻鮮有人宣傳,除了受益地區外,一般陜西人很少知曉。
類似情況非陜西獨有。秦國的都江堰修建時灌溉面積只有50萬畝,經過2000多年擴修、續建,到清朝達到300萬畝,而民國時期又降到了260萬畝,新中國前三十年則迅猛增加到了1100萬畝,是民國時期的5.5倍,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灌區。可是,世人都知李冰,許多人誤認為現在都江堰自古就已如此,殊不知秦國的灌溉面積只有現在的5%!
對此我真的無限感嘆:那段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激情歲月,以及我身后的寶雞峽、成都平原新的都江堰等遠超古人的偉業,盡管才過去了幾十年,為什么比古代歷史還鮮為人知呢?
作者:西安楊導;來源:西安楊導抖音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