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和關鍵支撐。然而實證分析發現,近年來外資對中國的科技控制率逐年上升,中國知識產權貿易逆差巨大,出口產品量大利微,專利量高質低。若任由外資自由并購,發展其優勢品牌,中國有關國計民生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控制權將逐步喪失,必然威脅到國家的經濟安全。知識產權是自主創新的引擎,是核心經濟優勢,是增強國力的根本。保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根本戰略是建立國家協同創新網絡,振興知識產權創造,創新品牌跨國企業與品牌體系,盡快實現由知識產權大國邁向知識產權強國的跨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和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科技創新是經濟與社會變革的巨大推動力量,趕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要求社會主義國家的科技能夠以更高的水平、更快的速度驅動和引領生產力發展。然而,改革開放的30多年以來,中國采取的“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并沒有取得如期的成功,中國科技貢獻率與發達國家相差30%,科技拉動經濟能力的空間還十分有限。中國目前不僅面臨如何趕超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問題,還面臨著由于科技的相對落后而引發的日益嚴重的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破解這些難題,需要中國走出一條破除外資技術控制,建設知識產權強國之路。
一、警惕外資技術控制的風險
據統計,全球目前年投人研發資金1. 3萬億美元,撬動60萬億美元的GDP,回報率是1 : 50 ,技術驅動經濟日趨凸顯。全球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技術貿易的60% -70%,產品研發的80% -90%以及外商直接投資(FDI)的90%。從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內部化理論”到克魯格曼的“技術轉移的均衡一般理論”,都說明技術優勢已成為跨國公司獲取壟斷優勢與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并且,一方面西方跨國企業的技術壟斷要求已明顯上升為國家意志,另一方面中國正面臨發達國家的“壓迫式”競爭,表明FDI與國內自主創新間存在著矛盾。巴西經濟學家多斯桑托斯在《帝國主義與依附》中也指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不斷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形成對東道國的技術壟斷統治。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新自由主義投資自由化的推行,中國采取了“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吸引了大量外資(含港澳臺資本,下同)。隨著外資注人規模的不斷擴大,跨國公司憑借其技術壟斷、品牌優勢及資金優勢、管理優勢等所有權優勢迅速壟斷市場,加之它們享有稅收優惠及其他諸多超國民待遇,形成內外資企業差別巨大的競爭格局。外資強強合作并購、知識并購如火如茶,逐漸取代綠地投資而成為FDI的主要模式。具體表現為:并購戰略由最初的零散性逐漸轉變為計劃系統性、“分步到位、逐步拖垮”;并購對象為中國效益好、知名度高、競爭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和高科技壟斷企業;并購程度為絕對控股。在并購較多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外資股權控制率甚至高達95. 79。一般說來,外資股權份額超過20%,即達到對企業的相對控制,超過50%,即達到對企業的絕對控制。從以下各表中可以看出中國所面臨的嚴重問題。
從表1不難看出,在中國的中外合資企業中,外資控股率從20世紀90年代起逐年上升,進入本世紀已經達到驚人的高度了。
實際上,即使外資不擁有絕對控股權,也能通過掌控核心技術擁有實際控制力。通常可以使用研發費用控制度、發明專利控制度和新產品產值控制度三個指標來反映中國產業被控制情況,這三個比重越高,說明外資企業對中國技術的控制力越強。從表2中計算出,中國2005年一2013年各年專用設備制造業技術對外依存度的平均值為67. 57%,表明中國技術對外依存度過高,已嚴重威脅中國產業的安全。
從表3的數據看,中國的外資技術控制率似乎并不高,但考慮到中國專利的質量層次(詳見后文“專利量高質低”部分),問題仍然嚴重。
表3與表4雖均為外資技術控制的產出指標,但兩者分別從“因”和“果”兩個角度表明外資對中國技術的控制程度。
表4中各年外資高科技新產品產值占全部新產品產值的平均值為60. 38%,表明內資對引進技術的依附性增強。如在計算機制造業中,中國利用世界第二大的市場僅僅換到了主板、音箱、鼠標等模塊的部分技術,而中央處理器(CPU)、顯示器等關鍵部件幾乎全部需要進口,微軟公司提供的桌面操作程序占比高達95 % 。
由于外資股權控制率較高,跨國公司實施集體采購和定向銷售模式,使得其在東道國的前向后向聯系雙雙收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內外資企業間的“聯系效應”,弱化了外資技術外溢效應,使“市場換技術”戰略所交換或引進的“真正先進技術的轉移少之又少”,“未見其對中國技術進步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國內有些人仍然沉溺于“引進外資=引進技術、買技術成果=獲得技術能力、引進應用性技術=引進核心技術、引進二流技術=引進一流技術”的幻覺,“以我為主”的自主創新意志薄弱、創新能力難以提高,這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專利量高質低
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政府透明度年度報告(2012)》指出,近年來中國專利申請量迅猛增加,質量卻有所下降,基礎性、原創性、高價值的核心專利少,維持時間短,2012年國內維持時間10年以上的僅有5. 5%,而國外則有26. 1 % ;專利效益“權”多“利”少,目前中國專利產業化率僅為5%左右,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則為80%左右;2008-2013年,中國與美日來華專利申請間雙向引用數據顯示,在專利引用“貿易”中,中國逆差凸顯,處于技術低位態勢(參見表5)。
出口產品量大利微
中國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2010年為19. 8%,連續5年保持世界第一,2010年以來220種重要產品產量保持世界第一,2009年以來貨物出口保持世界第一,也因此連續多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以多年來一直秉承“市場換技術”發展戰略的汽車行業為例,2010年以來中國汽車產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但創新卻較為緩慢,世界前百名知名汽車品牌中沒有一個是中國品牌。可以說,中國已淪為跨國公司的汽車組裝工廠及產品傾銷地。國際價值鏈分工已成為全球國際貿易投資的決定性因素,知識產權又是決定國際價值鏈分工地位和國際貿易利益分配的關鍵因素。據世界產業利潤鏈評估,約80%的工業產品利潤集中于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專利、商標許可上。美德日等國憑借其知識產權優勢,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居于高端地位,收取專利、商標許可費與轉移定價,把知識產權優勢轉化為貿易投資優勢,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中國制造”的“優勢”更多地體現在成本低這一模式上,大部分缺少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處于全球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底部。這一“優勢”不但難以為繼,而且面臨“低端鎖定”的風險。如在蘋果手機iPhone的生產鏈上,中國工廠所得價值僅占產品價值的1. 8%,而擁有核心知識產權的蘋果公司獲得產品價值的58.5%,占總利潤的80%以上,蘋果、三星等公司獲得全球智能手機99%的利潤,英特爾公司即使在經濟不景氣時,銷售利潤率也高達30%,而中國工業的銷售利潤率僅為5%,差距巨大。
3知識產權貿易逆差巨大
2008年以來,世界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年均增長保持在15%左右,但中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2011年一2014年的4年間占比分別約為10. 3% , 10. 8% , 11. 5% , 12. 3%,雖然每年都有所提高,但距世界平均水平13. 3%還有差距。2013年美國知識產權(特許和許可費)貿易順差高達884億美元,而中國知識產權逆差達20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知識產權貿易逆差國。
社會經濟中普遍存在“二八定律”,發達國家只要控制本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最需要的20%高尖端產品的研發制造和技術秘訣,即可制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最終形成發展依賴和路徑依賴,使得本國產業總是落后于先進國家一代或幾代,甚至代差越拉越大。因此,若任由外資自由并購,那么原本在中國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企業被外企兼并收購后,原有專業技術人才也會一并為外資所用,引發逆向技術溢出。跨國公司鎖定核心技術,內資企業陷人“引進一落后一引進”的惡性循環,有關國計民生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逐步喪失,國家精英人才大量流失,自主品牌逐步消失,國家創新能力下降,最終必然威脅到中國經濟發展與經濟安全。
中國目前雖已掌握一批具有主導地位的關鍵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大幅度提高,知識產權規則體系逐步健全,但在經濟轉型中,科技與經濟脫節仍然較為嚴重,政出多門,研發重復,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品牌體系薄弱等問題依然存在,需要大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的協同,加強品牌體系建設,增強企業的知識產權創造能力。
二、知識產權創造的重要性
“知識產權法是國際上通行的確認、保護和利用著作權、工業產權以及其他智力成果專有權的專門法律制度”。該定義雖沒有提及知識產權的創造,但只有知識產權創造更多,知識產權保護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充分體現和實現。知識產權“保護”只是手段,“創造”才是目的。因此本文提出,知識產權制度是指關于創造、保護和利用工業產權、著作權以及其他智力成果專有權利的一種規則體系。這體現知識產權制度是創造和保護的統一。“理想的知識產權制度應是持續激勵創新制度”,“知識產權法以基于創新所產生的社會關系為主要調整對象,體現了尊重創新、保護智力成果、規制知識經濟市場秩序的主旨”。在現代法學理論體系中,“知識產權學說是最具科技含量、最多創新要素的”。“知識產權制度對技術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激勵與保障作用”。
1知識產權創造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后,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創新體系,成為創新型國家。十七大則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高度,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十八大進一步強調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議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也提出,要防范和降低知識產權風險,保障科技安全和主動權。可見,知識產權不僅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更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要途徑。
第一,知識產權具有社會價值。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的制度,才能促進中國生產力發展,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馬克思認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而“智能磨”產生的則是勞動者為首的社會,從根本上提高了勞動者的地位。馬克思主義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先進生產力的理論、資本理論、相對剩余價值理論都為知識產權創造與運營提供了理論依據,因為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理論,其根源就是科技進步,相對剩余價值的根源也是科技進步。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經歷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兩個階段后,人類社會必然進人自由的全面發展階段,而技術的自由發展又是人類自由發展的物質基礎。根據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可見,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視科技對于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品牌等知識產權的形成和成長源自技術創新,兩者具有顯著正相關聯系,知識產權是科技進步的表現形式和實現形式。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政策支撐和制度保障,知識產權是擺脫資源耗費型與技術依賴型、轉變發展方式、掌握發展先機及主動權的內生動力,是保障中國經濟安全、政治主權和科技發展主動權的根本舉措和戰略布局,是實現和增進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的根本手段和基本路徑。知識產權質量提高并向現實生產力轉變,將推動中國經濟從制造走向創造、從技術追趕走向技術跨越,實現從專利大國向專利強國、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跨越。知識產權制度是“創新發展”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創造性成果的激勵和調節機制,體現了尊重創新、保護智力成果、規制市場秩序的功能,體現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制度追求,表現出知識產權的巨大價值和無比重要的分量。這在制度功能與價值目標上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代表一種先進發展方向,即已完全出于自身發展的需求而不再是對外國壓力的反應。
第二,知識產權具有人權價值。17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經濟學家洛克提出著名的勞動產權論:勞動創造了一切,是衡量產權多寡的唯一合理尺度。勞動財產權在今天已表現為知識財產權,擁有知識成為勞動者掌握社會權利的根本途徑和基本手段。進一步分析,與其說知識產權是財產權,不如說知識產權是一項人權,因為它“體現了尊重知識創造活動和智力成果價值的人文主義精神”,具有人的發展權屬性。因而保護知識產權將有利于調動勞動者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快發展。
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公益性”到“私益性”的否定,不斷動態協調知識產權的公益性與私益性之間的關系,最終將完成從“私益性”再到“公益性”的否定之否定,這是人權思想和公共利益原則的反映。知識產權制度通過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等產權權能的分離,通過與激勵相容的權利界定、權利保護與權利限制的對價機制以及權利義務關系協調的利益平衡機制,平衡知識產品創造者、使用者和傳播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后續創新者及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實現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創新者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人們主觀為自己,客觀為社會,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積極參與競爭,進而促進知識產權創造及擴散傳播,從而增進社會利益,最后實現社會各個集團的共同獲益。
2知識產權創造能夠促進自主創新
自主知識產權理論是指運用自主創新手段,實現創新激勵與成果商業化激勵機制的統一,發展中國獨有和可掌控的知識產權,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打造原始創新力,發展先進和關鍵性生產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種戰略性學說。二戰結束以來,由于科技進步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作為一種智力資源和無形資產,知識產權超過勞動力、貨幣資本和能源,成為生產力的第一和關鍵要素。發展經濟的基點是以知識資源替代自然資源,避免對環境的破壞,保障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知識產權是自主創新的引擎,通過賦予創新者一定期限內對其創新成果的專有權、有償轉讓或許可創新成果的使用獲得收益,激勵各個領域的創新主體不斷地投身到創新活動中去,誘發創新競賽,以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成果。知識產權伴隨著投資和貿易整個過程,在市場需求導向下,知識產權倒逼企業進行“二次創新”,從而滿足進口國、東道國市場需求的“適應性創新”。此外,通過開展內外資雙方技術成果融合,還能夠刺激和促進雙方優勢互補互動的協同創新。同時,一個部門的知識產權貿易投資與相關產業部門將產生縱橫向聯系,擴大技術擴散的范圍,產生縱橫向創新的乘數效應,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技術進步。知識生產具有極強的正外部性或外溢效應,一種知識形成、內容披露和知識轉化的成功將會對外部產生靈感啟發,并激發出一系列新的知識進步。
知識產權的經濟優勢,是以自主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為主要內容的,是相對于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而言的第三種優勢。它是在既定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基礎上的更核心層次的優勢,能夠為國家和創新主體帶來現實、長遠的經濟利益。目前,知識產權優勢是西方跨國公司的絕對優勢,體現在品牌等無形資產的巨大價值上。發展中國家(地區),一般僅僅擁有比較優勢,從擁有比較優勢到擁有絕對優勢,是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提高的過程,亞洲“四小龍”崛起的經歷正是如此。
3知識產權創造能夠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市場經濟及其競爭既是科技的推動力,又因為市場失靈而對科技進步具有制約性。市場化和全球化無法超越國家利益,更無法完全自動地維護國家利益和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問題一直為經濟學家所關注,如重商主義有關稅保護思想、歷史學派有幼稚產業保護思想、19世紀的美國有產業保護思想、發展經濟學有獨立發展本國產業的思想,等等。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發展,人們對經濟安全問題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截至2015年9月26日,在中國知網CSSCI期刊中搜索“產業安全”,就有647篇相關論文。關于產業安全的概念界定,現有理論體系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產業控制力說,二是產業競爭力說,三是產業發展力說。產業控制力說的支持者強調外資對本國重要產業或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經濟部門的控制能力;產業競爭力的研究者強調重要產業對外來不利因素的抵御力、抗衡力;產業發展力的支持者則認為控制力是對產業安全的靜態描述或表象體現,發展力則是對產業安全的動態刻畫或其本質體現,因此更強調在國際意義比較下的發展力。其實,無論是產業控制力、產業競爭力,還是產業發展力,最終都決定于知識產權的水平。
有效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應該是經濟對外開放條件下的知識產權創造能力的增強,因而是科技經濟實力增強下的可持續發展的、相對的經濟安全。因此本文提出,保護國家安全的根本戰略應該是:知識產權創造為主,保護為輔。
總之,無論是應對外資的技術控制,還是經濟下行的壓力,抑或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都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的,需要國家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予以重視,積極促進。
三、建設知識產權強國
為了把中國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強國,國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制度創新,規劃健全,實施支持性政策,創建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
1創新國家協同創新體系
實證測算,2001年一2010年間,中國國家創新體系國際化程度指數從14. 7%提高到49%,其中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比例、外企科技經費占比等指標迅速提高,說明中國國家創新體系的國際化程度正在提高。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國當前創新的指導思想應當是:以破除外資技術控制為導向,突破地域和傳統分工模式的局限,更加積極地堅持需求牽引,高標準、大范圍、跨領域地開展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對內、對外“雙開放”,外資引進和內資走出的“雙聯動”,促進內需與外需、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平衡,促使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雙平衡”,促使世界和中國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雙受益”。
以產業發展非均衡為出發點,動態調整創新的重大方向、知識產權布局和創新結構,精準調整知識產權保護強度,制定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引導性、協調性和可行性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規劃,研究建立知識產權創造與產業發展協同的評價指標體系,促進知識產權創造、保護與運用能力的提高,促進知識產權質量和知識產權實施轉讓數量以及知識產權競爭力與國家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各個方面協同,整合集成全球的創新資源,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將是中國今后知識產權戰略的主要方向。此外,知識產權戰略還應與時俱進,從“選擇保護”到“全部保護”,從“弱保護”到“強保護”,從強化保護轉向促進創新,盡量減少相對于市場快速變化所產生的“時滯”。在關鍵性產業領域,必須果斷放棄“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自主創新的協同,圍繞經濟建設重大產出的核心目標,明確創新重點和研發難點;選準產業急需的項目,實施目標頂層設計和任務全程分解;分別組建相應創新團隊,鼓勵專利申報與共享,構建上中下游一條龍、產學研用即時有效、緊密對接與深度融合的產業化轉化和廣泛應用平臺,穩步提升知識產權層次。
以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為目的和核心,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暢通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和技術流,優化經濟環境,健全國家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國家知識產權協同創新網絡,以幫助企業應對互聯網環境下的創新不確定性和單個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及創新能力的有限性,促使創新要素整合放大、創新功效協同倍增,獲得知識溢出、知識增值的乘數效應和競爭優勢,從而帶動技術外溢和累積增值,創造“合作剩余”和“交易剩余”等社會福利的知識產權協同效應。協同創新網絡同時兼有協同組織和網絡組織優點,核心是各個創新因子“互動、互惠”的集成整合。知識產權主體在雙向或多向的商務往來和信息交流過程中,任何一方都不是單純地接受而只能是一種物質或信息的交換互惠、分享利益,不是把自己的利益單方面地建立在其他主體單純付出的基礎上,只能是在互動過程中實現知識產權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些都要求我們以開放促進改革,提高以外資企業促進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將專利創造、品牌打造與運用嵌人產業發展,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拓展市場鏈,促進知識產權強國目標下的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市場鏈的“四鏈”相互禍合、有效銜接、協同發展,推動知識產權成果質量的提高與產業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增強對重要產業的控制力,進而獲得關鍵生產的控制權,主導產品的定價權和產業標準的制定權,使知識產權成為外貿和“走出去”的新優勢。
以知識產權為“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市場相協同,以國家調節矯正市場機制的內在缺陷,促進國家經濟安全與市場活力激發相協同。《反壟斷法》限制除知識產權以外的壟斷,最基本、最直接的目標就是保護競爭,促進要素市場管理的優化,形成全國統一市場,為內外資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它有利于發揮競爭激勵創新、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促進優勝劣汰,增強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和能力,提高知識產權資源的配置效率。它還有利于推進壟斷行業改革,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建立鼓勵創新的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為知識產權創造提供動力,為相關訴訟的提出、應訴、裁決提供明確依據。
以增強法律法規的操作性和效益性為目標,全國人大與國外立法機構溝通、協調完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的銜接,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司法與行政雙軌保護模式。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具有主導性,保護私權和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爭議,重在維護個人利益。而知識產權的行政保護則具有主動性,其程序簡便、效率較高,重在維護公共利益。這兩者雖然優勢互補、殊途同歸,但兩者自身的水平和運營效率則需要在雙方協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
以大數據促進知識產權進步,即以更快捷、更廣泛、更綜合、更睿智、更深人的視角,挖掘、整合、利用海量、全面、客觀、真實、實時的資料,獲得科技創新的重要資源、核心要素和技術支撐,而知識產權是大數據的應用載體和最終歸宿,知識產權與大數據具有彼此融合、相互促進的特點。知識產權為大數據的運用提供方向和用武之地,將碎片式、相互獨立的“信息孤島”和“應用孤島”連接起來,建立大數據產業聯盟,打破目前各自獨立的數據藩籬,形成信息共享的知識產權新業態,從而成為促進知識產權創造與信息化融合的重要手段。
以政府與商會、行業協會的互動協同,提供成本最低、效用最大的信息服務。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知識產權發展動態,積極開展知識產權方面的對外合作與交流,通過對知識產權登記、知識產權案件執法、知識產權國際貿易、國外知識產權保護動向和發展趨勢等情況進行動態的監測和統計分析,收集、整理和研究信息,建立出口前、投資前、開展業務前的知識產權調查機制,以重點技術、核心專利為重點和基礎進行風險評估,建立知識產權的信息發布平臺,在知識產權貿易壁壘、技術研發動態與障礙、行業技術密集度和技術研發可行性等方面,為企業打造知識產權風險預警體系。對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分析,及時識別與鑒定可能造成知識產權糾紛的國際業務,提出完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的建議和意見,制定出相應的風險轉移規避措施,提升知識產權預警應急能力。還要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反制措施和國家利益平衡機制,促進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與知識產權的增進。
2創新品牌企業和品牌體系
通過增加投資比例和持股比例,促進內資企業做大做強,使其成為能與跨國公司相抗衡的跨國企業。對于商業化前景好的產品,組織優勢科技與推廣部門,引導、促成知識產權資源向企業有序流動、集聚,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使創新成果快速向企業轉移。創新以獎代補、項目委托等財政支持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人,提高配置創新資源的層次,增強企業創新成果產權化能力、產業化能力和知識產權貿易化能力,縮短產業化周期,加快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使創新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密切協同。
協同創新網絡是以創新資源和創新行為大跨度集成整合、系統疊加優化的知識產權價值鏈,維持和改善所有創新動力要素和運行要素的經濟關系、組織制度形成和發展的協同關系總和。其本質是打破各個創新因子和創新主體之間的各種壁壘和邊界,有效整合資源,使更多的創新主體為一個共同目標進行協調運作,創造整體協同效應。我們需要以知識產權防御、進攻或攻防兼備的策略運籌為手段,包括掌控知識產權對技術的壟斷與反壟斷、對市場的控制與反控制,以提升中國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的能力與水平;同時加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以提升企業的產業鏈地位,從而贏得市場競爭的優勢。一定意義上講,在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企業已由傳統的發揮自身優勢轉變為充分利用國內外競爭對手創新體系提供的創新資源,以知識共享或優勢互補、益損與共為前提和基本內容,實現占領市場、獲取市場競爭優勢的目標。國家應該基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各個主體需求的互補互動性和資源互補互動性,基于充分的信息溝通與交流,鼓勵企業利用國際交易開展知識產權轉讓與許可,積極推進內外資企業平等互惠的競爭與合作交流,加快知識產權資源和成果的商業化,并努力建立一個促進內資企業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的綜合體系,盡可能多地創造外企通過前后向產業關聯向內企轉讓技術的條件,暢通外資技術溢出的通道,充分放大外企技術轉移效應、競爭效應以及需求效應,以提高內資企業模仿、吸收和消化供應商的技術能力;同時促進企業之間采用團隊方式進行知識生產,以實現共同創造、共同擁有。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協同本質上是知識產權研發戰略、保護戰略、營銷運營戰略之間連續多次的協同運動。國家應該在知識產權規劃的指導下,注重并購資產與現有資產的相關性和互補性,在最有價值的環節重點投人,以獲取目標企業所擁有的關鍵無形資產和特異性資源,并使之與現有的組織要素和資源察賦有機結合。同時應注意將自主品牌、購進品牌與貼牌生產進行某種程度的組合,推進目標企業與并購企業間的知識產權互動、轉移、融合與創造。此外,企業內部研發部門、生產經營部門和營銷部門要有機協同,促使知識產權研發獲取、布局、積累、維護和更新的動態化同知識產權市場運營戰略的提升化有效結合,并與其他戰略相互配合與支持,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從而促使要素屬性間的匹配性協調,支配系統向有序方向發展,進而增強系統的整體功能。另外,還應發揮雙方或多方的組織整合和學習能力、消化能力,實現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優化配置,以期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實施知識產權創造的系統工程,最終將目標企業的知識產權轉化為并購企業的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從而生產出高附加值、差異化的產品。最終將發揮和放大知識產權資產的創造、運用所帶來的協同效應,獲得高額收益。 國家應以提升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目標,構建更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商標體系和戰略規劃,以加快產品產值由數量取勝向質量取勝的轉變;加快建立一套全球公認、科學公正的品牌創造與評價制度,加快實施知名品牌培育、品牌價值提升工程,以加快推動企業從產品競爭、價格競爭轉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促進資本向品牌集中、人才向品牌集合、技術向品牌集成、資源向品牌集聚,并進而發揮品牌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一個品牌帶動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一批國際水準的品牌帶動國家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的發展格局。此外,國家還應鼓勵、推動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的企業制定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應用計劃,鼓勵企業積極申請發明專利和馳名商標,以此推動核心專利、技術標準、自主品牌的產業化、規模化,并積極爭取將其上升為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國家應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內專利申請免收相關費用,對在國外的專利申請給予補助,對授權專利給予獎勵,并將專利、專利投資作為國家創新資金申請、項目申報驗收的重要績效指標、以促進研發,打造高水平的自主專利品牌,提升國產自主專利的市場地位。國家還應提高易于產業化的知識產權層次,提升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自主標準對于新興產業的經濟貢獻率,進而提升國內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國家應積極鼓勵企業通過海外并購、設立海外研發中』L}等途徑獲取國外企業的專利、品牌等,鼓勵有條件的高科技公司和品牌企業向國外輸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品牌、版權和實施跨國經營。對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效應的高鐵設備、航空航天、生物制藥、集成電路、智能精密機械等關鍵成套設備,國家應采用整合措施,優先支持鼓勵出口和對外投資。此外,今后政府及非營利組織還應提供更多、更便捷、更高效率的服務,制定更為嚴格的專利標準,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發明獎勵措施,以激發人們知識產權的創造熱情,從而使國家獲得一批原創性、高價值性的知識產權,以引導專利發展由數量規模增長轉向質量效益的提高。
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掌控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在宏觀上要有戰略規劃和系統安排,優化舉國體制;在微觀上,要創造企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主體的條件,促成各個創新主體的創新行為、創新因子協同的格局,進而促使企業逐步建成知識產權的品牌體系,打破并最終破除外資的技術控制,實現中國由知識產權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的歷史性轉變。
參考文獻:
[1]仲偉周、邢治斌:《我國制造業“市場換技術”有效性分析—基于產業安全視角》,《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年第12期。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3]程恩富、廉淑:(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知識產權優勢理論新探—海派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理》,《求是學刊》2004年第6期。
[4]王分棉、程立茹、王建秀:《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創新與品牌成長—基于門檻面板回歸分析》,《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5]劉曉音:《“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合作趨勢》,《海派經濟學》2015年第2期。
【 摘錄自《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年第10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